搜索
袁金泉的头像

袁金泉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30
分享

真人•真事•真感情 ——读陈皓散文集《素秋漫笔》有感

从朋友圈看到陈皓老师散文集《素秋漫笔》出版的消息,并不惊讶!因为平时能从报刊杂志看到陈皓老师发表的一些文章,能从一些渠道听到陈皓老师作品获奖的消息,汇编成册出版在情理之中。然而当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我还是惊讶了,甚至有些感动。那是因为,陈老师在无锡带孙女,没有时间回如东,为了分享她的喜悦,却在第一时间让他担任领导职务的且为全省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的老公从百忙中亲自将书送到我单位,这不能不让我惊讶与感动。

巴尔扎克说过一句话:具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决不矜持。陈皓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对人真诚,待人宽厚朴素的人,这是她的品格,也是她做人的准则。而她的这本散文集取名“素秋”,正是她人格的真实写照。

“真实,才有生命!”这是我写《大医精诚——徐克成》报告文学,几次采访徐克成本人时,他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说:“少修饰、多平素,讲好故事,真实出华彩!”这与陈皓老师的风格和见解是一致的。因此,我在写完《大医精诚——徐克成》这部报告文学作品后,在后记中这样写道:与其说,这是一部报告文学,但我更愿意把她称为“真实世界的记录”,一篇来自历史长河中的没有文学修饰的“现场报道”。

陈皓老师的这本散文集,我也愿意这样认为是一部“真实世界的记录”,写出了她的真实世界,体现在她序言中坦言的“写的都是真人、真事、真感情”这三个“真”上。

一是真人。在这本书中,陈皓老师写了许多人物,有自己的亲人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父亲、母亲,丈夫、儿子等家人,也写了陈和一、寂然法师、张謇等历史名人,还有“白鸽皇后”丁洋、“冰川哥”王相军、“神雕侠客”叶雕等现代名人,等等。采访细致,观察细腻,人物栩栩如生。我在写《月光白鸽丁洋》这本书时,曾经到网上搜索相关文章,当搜索到《“白鸽皇后”丁洋》这篇文章时,不禁拍案叫好,这篇文章刊登在《新青年》和《妇女》杂志上,我开始以为是那个大作家所写,至少也应该是本刊记者所写,但看到署名时,我才知道这是陈皓老师的作品。我特别欣赏她的小标题。比如《一跤摔进魔术之门》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二是真事。全书收录了90篇文章,写的全是她熟悉的事。无论是《童年炒米糖》《笔尖上的年味》《生活从四十岁开始》,还是《三代人的大学梦》《家乡的路》《书箱·书橱·书房》,都透出生活的气息,通过一件件小事,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写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赞美,令人振奋。记得几年前县妇联策划了一个读书活动征文,我写了一篇征文,取名《三代人的书橱》,记叙了我家三代人读书的故事,虽然获了一等奖,但与陈皓老师写的《书箱·书橱·书房》相比,逊色很多。她的征文,角度新颖,故事娓娓道来,用父亲的书房,自己的书房和儿子的书房的变化,见证了祖国发展的历史变迁,小题材大主题,理所当然地在上海文汇报举办的全国征文中获得二等奖,让人羡慕,顿生敬意。

三是真感情。我们都知道写文章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特别是写人、叙事、写景这类文章更离不开感情。“带着感情写文章”,才能写出优美动人的文章来。但真正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陈皓老师的文章看似“素秋”,字里行间却传递着春的气息,让人有春芽情愫发酵的萌动,潜移默化中被带进她的讲述中,引起内心的共鸣和情怀的触动。比如开篇《邂逅春蒿》中这样写道:“刚出锅的蒿团热气腾腾,墨绿如玉,满屋清香。母亲说凉一下更有嚼劲,我搛起一个轻轻咬开,顿觉唾液潜溢,唇齿生香,惹得我馋相毕露,母亲怂恿我再来一个。我一时兴起,索性甩开腮帮子大吃,逗得耄耋双亲咯咯大笑。此刻,我品味的不仅仅是春令美食,更是与父母相伴的幸福味道。”不用解释,透过文字我们不仅闻到了蒿团的清香,更闻到了与父母相伴的幸福味道!像这样有温度的文字贯穿全书,比比皆是,因篇幅所限就不一一举例了。

陈皓老师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勤奋的作家,因为勤奋而优秀,也因为优秀而更勤奋。祝愿陈皓老师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分量、有生命的文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