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道勇的头像

余道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8
分享

寻觅箐顶石板路

我曾至少三次前往箐顶,去寻觅那一段古老的石板路。但有两次,皆因路途遥远,或走错方向而未能找到。现代人的生活,公路四通八达,而汽车亦越来越多,能走车的地方,哪怕是以前人迹罕至的深山,人们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到达。我为什么要去大山深处寻觅那条石板路?不仅仅是为了风景,更是为了那条石板路的故事。

据南川县志记载,古时从南川城头出发,经南平到岭坝(即现在的神龙峡),可以翻越箐顶,直达小河(即金山镇)而去往贵州桐梓、正安。然而随着公路的建设,现在人们可以走金佛山178环线的一段,直接开车经文凤、三汇,穿越黄泥垭隧道,然后径达金山湖,去欣赏高山平湖的美景,然后就可以通达贵州正安、桐梓。这当然很好,然而对于喜欢古道故事的驴行者来说,还是得去古道走一走而后快。

且看古南川县志的描述:“出顺德门,逾南门桥,福南桥……至永安场,出场五里,登山十五里,历斑竹林,又十里至箐上,南下八里至土地关。”顺德门是古南川城的南门,南门桥和福南桥今天犹在,永安场即现在的神龙峡景区所在地。箐上即箐顶山,越过箐顶山大路,往南下坡,即可到达土地关。土地关位于金山镇冷风槽一带,在金山镇北边的山垭上,是通往贵州的必经关口。

而从金山镇往北,可以驱车直达土地关。土地关处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现在还保存完好。由于公路的建设,这座石拱桥已被废弃在公路边,行人亦少有注意它的存在。然而,我们不难设想,这座石拱桥毕竟不是摆设,而是古时人们通行的津梁要道。

曾几何时,这条古道人声鼎沸,人流如织,川盐从这里输往贵州,而黔茶或桐油等物资从这里输往重庆,是一条重要的省际贸易通道。去年我做了一期《金佛山下的红色记忆》访谈节目,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抗日战争时期的合溪特支的共产党员,就是从重庆主城经这条石板路进入大山深处的。“皖南事变”后,为了贯彻党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方针,一批党员精干力量从重庆主城区转移至合溪隐蔽,建立合溪特支,在大山深处开展工作。从他们的回忆录中,这些革命前辈的足迹踏遍了渝黔边五百余华里的山山水水。这是我要去寻觅这一段古道的因由吧!

那么,走吧。从南川城里出发,驱车可以直接经里隐坝、神龙峡方向到达斑竹林、莲花村。以前这一段全靠双脚丈量,而现在,我们却可以一带而过。里隐坝,也称为岭坝。岭坝里面就是著名的神龙峡景区。神龙峡是一条由南向北的峡谷,两侧是高低起伏的山峰,其东侧有莲花村,西侧有八角村,虽然这两个村均被撤并了,但现在人们仍然这么称呼它们为“八角”“莲花”。为什么叫八角、莲花呢?大约也只有当地村民知晓。通过打听,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神龙峡周边的山峰,恰如莲花瓣,拱卫着岭坝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而花瓣恰有八片,称为“八角莲花”,便以八角、莲花命名之。

我们行走在大山深处,一峰即可障目,而古人又没有无人机航拍,他们是如何从空中感受到这种意境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古人对山水地理的观察却比我们要仔细得多啊。

往神龙峡东侧山体而行,右边是尖山子,即是“八角莲花”的花盘部分。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小石子路,车不能行走,现在却已是柏油大道。古道在山谷之中,亦已荒废。沿着公路开车往上走,可以节省掉大量的时间和路程。上行约七八公里,到达莲花村,公路戛然而止。有人家三四家,家家都养着峰,亦养有羊或鸡鸭家禽的。据刘姓人家讲,这里曾经是莲花村的中心所在地,再往里走,已无人家。刘家人热心地给我们指路,沿着村后的小路即可达到箐顶、芦池,去往土地关。

第一次去的时候,由于公路不通,那个七八公路山路,我是步行上去的,到达莲花村,已累得不行,只得折返。

再次去的时候,路通了,车到莲花村,我弃车沿着村后的山路步行。路不宽,不到一米,但路面多为青石,横七坚八地铺在路上。右边是深不见底的神龙峡谷,左边则是树木葱笼的陡峭的山体,神龙洞和神龙瀑布就在我们脚下。

路边稍微平缓的地坝上,我们发现了许多的空屋基,虽然房子早已垮掉,但屋基的四至及基石仍然很明显。更为奇妙的是,我们在路边发现了一处没有房顶的房子,房子全由大方块石垒成,经过岁月的浸染,这些巨大的方石块都变成了黑色。更为奇妙的是,竟然还有文字可考。石头房子背向大路,面朝峡谷,房门的前面三四米的地方,另有一座石拱门,其门楣是一块巨大的方块石,上刻有“地主宫”三个阴刻大字,两侧的门柱上则刻有“日月云中……月明月朗”字样。越过这道门,往前走几步就是石头房,石头房门楣上,有一个扇形的图案,上面阴刻着“山川庙”三个字。庙里的内壁上,有一块巨石摩刻有一段文字,记述了建庙的捐款人和时间,有“咸丰四年”字样,可知此庙建于公元1854年。这些屋基及古庙,见证了这条川黔古道曾经的繁华。

但那一次我又走偏了。箐顶在我们的左侧,但我没有注意村民说的左边一条小路分支,而是沿着直路走,就走到大河溪源头方向来了。我不得不再次折返,留下遗憾。

今年春节过后,我决定再次前往寻觅。

这一次,我不会再走错了。从莲花村山后的小路上,我果真发现一条往左的小路。我往这条小路上行,一条真正的石板古路就呈现在了我的面前。这就是我们寻觅多时的川黔古道正道。石板铺就的路面,一米多宽,石板基本上被青苔覆盖,而裸出的部分,被历史的脚印打磨得光滑圆润,斑驳陆离。各种颜色的残枝败叶填充在石板之间的缝隙间,一股沧桑之气迎面袭来。也许是古道的气场太过强大,久无人行走的路面上竟然鲜有荒草,只是偶尔在石缝间生长着一些小草,点缀着路面。大路两侧,树藤缠绕,草木葳蕤,但它们却并没有向路中间生长,因而也没有掩没道路,以致于整条道路仍然显得那么宽阔、通畅。我似乎听得到人们的喧嚣声、马儿的蹄声和铃铛声交织在一起。这些行人中,也有一些特别的人物,他们夹杂在商客和行人中间,要去奔赴一场特殊的使命。这是一种何等的壮观啊!

走过箐顶石板路,直达芦池。这里是一个小型的山间水库。水面平静如镜,山峰和树木的倒影映在水面上,宁静而致远。再往南走,便达土地关,那座石拱桥仍然孤独地守护着在那条山溪之上,似乎在言说着世道的巨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