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
王昌勇(布依族)
父亲今年86岁,老年痴呆,还患其他老年病,几乎不能行走,生活难自理。母亲虽身体好些,但毕竟83岁了,免不了年迈体衰。父母平时多居住在长顺县城,时而也返回乡下老家居住。我和妻子远在都匀上班,每年回去探望父母也不过五六次,自愧是没有尽到儿子的孝道。兄长和嫂子在县机关上班,虽然也居住在长顺县城,但与父母并不同住,平时隔三差岔五过去照看。
为照料父母,兄长与我曾先后三次请人来家中侍候二老,但父亲性格古怪,脾气暴躁,眼中见不得外人的一些习性,整天对保姆大骂,保姆受不了气,来不几天就走了。我们怕父亲一见外人就气急攻心导致不测,从此也就不再请人照料。去年来,兄嫂都参加驻村脱贫工作队,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年,工作繁忙,也难有时间去照顾老人,平日里,就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携手共度。
鼠年这个春节,我与家人回长顺乡下过年。年初二,因妻要上班,一早就告别父母返回都匀。回程中,因前一天降大雪,许多路段积雪未消,行车艰险,得十分谨慎小心。回到都匀,刚进家中,就有母亲关切的电话打来,询问是否平安抵达,得知平安到家,母亲那颗悬着的心才安放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由于新冠状病毒肺炎影响,这个春节,人们都在人心惶惶中度过。多处道路、村庄、社区封闭,没有走亲访友,没有相互串门,人们都呆在家中,居家隔离。由于农村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形势严竣,兄嫂也在我返回都匀当天下午就提前结束春节假期赶去帮扶村投入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年迈的父母就孤零零地居住在村中的老屋里。困苦的日子里,人更需要亲情的温暖。母亲总是牵挂着她的子女,三天两头都会打电话来(父亲老年痴呆,打不了电话),问我、问妻子、问女儿我们一家是否平安。
一天晚饭时,我正在厨房吃饭,有母亲的电话打来,又是关爱地询问我们一家的平安,照样还是百般的叮咛和嘱咐。我忙于吃饭,“嗯!嗯!娘(家乡对母亲的称呼)我晓得”,应承几句,便挂上电话。此时,客厅的电视中悠然响起《当你老了》的歌曲,“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 ……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当你老了,眼眉低垂,灯火昏黄不定……”那舒缓、优美的歌声中饱含着无尽的凄婉忧伤,深深地触摸着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隐隐地刺痛着我,听着听着,我不禁泪湿眼眶,泪眼中渐渐浮现父母苍老慈祥的面容和佝偻蹒跚的身影,刹那间,我才恍惚感悟到母爱父受的伟大。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今年四十六岁,人到中年还双亲健在,是无比的幸福。在父母眼中,无论我年龄多大,始终都是孩子,无论我身在何处,始终都牵挂着我。我就像父母手中的风筝,无论飞到那里,父母的牵挂就是牵引我的那根线,当我偏离人生的航向时,这根牵挂的线会将我牵扯、校正到正确的方向。当我遭遇人生的狂风,摇摇欲坠时,这根牵挂的线会将我拉扯、提升,让我重返人生的天空正常飞翔。世界上还有哪一种爱有父母对儿女的爱更无私更伟大?
对于父母的牵挂和恩情,我总是习以为常,理所当然,不懂珍惜,不知感恩,更没有回报。心中只装有妻子、女儿,平日里,总以工作忙为借口,在节假日也懒得回长顺看望父母,淡忘了亲情,忽略了父母,我亏欠父母的实在太多了。父母已是八十多了,他们还能活多久?不要说为他们端茶倒水,做饭洗衣,就算平日里常回去看他们一眼,陪伴在父母身边,这样的机会又还有多少回呢?
《当你老了》,感谢你让我在无比感动中找到了灵魂的救赎,读懂了父爱母爱的伟大,知道了感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在心中呼喊:爸爸!娘!你们千万保重,一定要长命百岁啊!等疫情消除、交通解禁,儿子再回去看望你们二老,多尽儿子的孝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