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再也打不开了,唉——!
是谁从我稚气的文字里,要么摘录一两句作为我习文的鼓励?是谁在大年的前夜亲手为我画一艘大船,用星作帆,每一颗星写着祝福的词?又是谁非亲非故,打翻我思念之湖,一波去了,一波又起?
是你!2009年我们在一个叫博客的地方相识,一见如故。那时我刚刚练笔,你轻轻的来了,留下珍贵的手迹。尽管你有眼病,高度近视,年逾古稀,但是你总是在我密密麻麻的草丛中,不厌其烦地翻找,非要淘出“金子”不可,以此鼓励我打足精神,千万别离开自留地。
原来母亲的唠叨是一种最耐人寻味的歌唱!——你在我《母亲》一文摘取这么一句,而后评论:比喻生动,细腻动人!
要表白自己/她选择/深藏/要证明自己/她选择/匍匐。——这是《根》中的一句。你评价:意蕴深长的好诗。欣赏!
家是一口永远打不碎的容器,装的全是自然,想她的时候,泪滚入容器中。——在《回家》一文,你点评“多么恰当的比喻!”
你给《补鞋匠》更是作出高评:平凡的人,高贵的心!
还有《发现》《与自然作朋友》《我的那帮工友们》等等都留有你的芳香。
那时候,我多么盼望着你来,又希望你永远别来。因为我为自己绘不出好作品而发愁,尤其怕我那些低落的“草”,搅坏你的心境,从而连累到你的身体。不过,我可是你最虔诚的弟子,你的“博客大世界”时而折叠在我脑柜里,展览在我的心壁。
你不写小说,但在你灵动的纤指下,活龙活现的人物一个个向我走来,先是你家雇过的保姆排着队:她们是老实厚道无依靠的田婆婆,知识型但有极大烟瘾的肖奶奶,也有偷懒耍赖不负责任并有小偷行为的黑心保姆,最后一个是勤快懂事守本分却有不幸遭遇的阿丽。保姆过后戏迷们闪亮登场,刘师傅、肖三少,那个扮演“肖恩”角色的舒老师有点小家子气,他不允许台下有人说他一个“不”字,一声“呀呀呸——”实在可笑,而那个自我陶醉常为唱戏误事的李伯伯更是啼笑皆非。戏迷们热闹过了,来了一个“大气女人”杨银娣,“味道女人”张廷珍,你字里行间展现了她们脱俗的活法,别样的风采。你怀着感恩之情和无比敬意忆起了曾经教过你的一位身患残疾却自食其力的私塾先生。此后,你展示了你熟悉仰慕的艺术家焦墨的山水画,传播了张安邦先生的蜡染书法。。。。。。所有的这些人在你的生花妙笔下无不栩栩逼真。我在欣赏他们的同时也看到了你——一个才情横溢热心善良优雅实在的你。
你仅观一次菊展就一气呵成《访菊》《对菊》《问菊》《咏菊》《赞菊》《忆菊》等十几首诗来;你独具慧眼,竟能从《三国演义》中瞅出曹操关云长魏延吕布他们几个是近视眼;你珍爱唐诗宋词的孤独美丽。你品书品菊品人品已臻炉火纯青的高度。有博友老杨是这么赞你:读你的文,识你的人,气宇轩昂的文章后面,我看到一双洞察世事的慧眼,一颗善良诚挚的心。也有人夸你是卓文君再世,一个叫“自由人”的网友在读了你的“保姆故事”后评论:如果人人都能对弱势群体像您一样的给予尊重和关怀那该多好!
然而你是谁,三万多粉丝关注你,却没人叫出你的名字,只知道你的网名依楼听月,曾是某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他们有人叫你姐姐,有人叫你妈妈,也有人称呼你奶奶。在你患眼疾突然失踪的那一年,不断有人给你留言:老妈,想您啦!
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想你的时候,我上博客,重读“你”,重读你的每一篇文章,学习你——人要养气。“多读书养才气,慎言行养清气,重情义养人气,能忍辱养志气,不媚俗养骨气,敢作为养浩气,会宽容养大气”的智慧情怀。为的是有一天能像您一样,做一个知性女人。
博客打不开了,只能靠回忆和想象您的模样了,依楼听月老师,您还好吗?我想起周冰倩的歌:真的好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