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玉林的头像

姚玉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07
分享

山中菩提:苏轼和他的《石炭歌》 (散文)

皖北重镇萧县,连绵群山,茫茫沃野,人杰地灵,是百姓安居乐业之佳处。境内有一高山,山中有菩提一株,山下存寺院一处。某一日,慕名而来。见山上菩提树,生于北坡,干不粗直,枝不繁茂,却彩绸纷乱,如蜂如蝶,饰以绿叶,红绿错杂,甚是惹眼,山脚下便可瞧见。枝干披红挂彩,那是善男信女许下的愿,承下的诺。山下寺院,无一处殿宇,仅几间简陋小屋,屋前一处香炉,虔诚者络绎不绝,焚香许愿梵音燎绕。院内一参天侧柏,年逾数百。让你确信,真真切切置身于梵境佛国。

既如此,菩提树下怎不见佛祖?佛祖怎没有布施的殿堂?无佛祖无殿堂却游人如织,香客如云,隐在角落里的小喇叭却经乐悠悠,幻若仙境,何也?

山下一处梨园,有山翁劳作,前往探询,翁曰:山寺庙宇森森,殿堂煌煌,梵乐千载,皆毁于战火。虽庙堂不在,佛祖却从未离开,焚香叩拜中,佛祖仍拯民于水深火热,保一方平安。近有款爷富绅,欲投资数亿,重修寺庙,再造殿宇,重现昔日荣光。你定言富绅之傻,大把钞票打了水漂,非也。香客云集,门票金贵,佛的功德可计可算,也是有价的。

言毕莞尔一笑,状若童稚,甚是可爱。突然觉得,这佛门净地,人人皆世事洞明,事事可使人觉悟,处处藏着智慧。而山翁,不就是不穿袈裟的俗家之佛吗!

菩提的佛缘,是因释迦牟尼在此树下修炼,功成名就,菩提也成了佛的化身,菩提子串起来,就成了出家人挂在项下的佛珠。菩提之与佛,象征觉悟、智慧、知识、道路,也就是断绝人世间一切烦恼成就涅槃的智慧。

有佛的地方定有苦难。没有苦难,佛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北宋年间萧县大寒,大荒。寒胜于饥荒。民皆瑟瑟,几欲夺命。柴火少缺,价如金贵。史料记载,元丰元年十二月,即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知州。父母官一到任就遇天灾大难,他急百姓燃柴之困,心如火烤,遣人于萧县白土填北及费村西山等处寻得石炭,并喜作《石炭歌并引》咏之: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炼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禂,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票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石炭歌》反咉了石炭的探寻过程,以及石炭拯民于水深冰寒的欣喜若狂。作为一任地方行政长官,苏轼,能为子民排忧困,他心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溢于言表。无疑,他是山中菩提,庙里菩萨,百姓心中的佛祖。

至今,白土镇一带还广泛流传着苏轼的传说。建起了"东坡公园",筑起了"石炭亭"作为纪念。

应该是苏车坡"冬天里的一把火",点亮了萧县的文化艺术之烛,以至于萧县的文化艺术事业如火如荼,蒸蒸日上。在"倒流河艺术村",有数十家文化艺术机构进驻:京徽画院写生创作基地、宿州市书法家协会创研基地、萧县青年书画家协会写生基地、萧县书法家协会创研基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创作基地、龙城画派艺术研究院写生创作基地、教育部书画等级考试培训基地、萧县大写意花鸟画院写生基地……

山高人为峰。

站在山顶可见周边全貌。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萧县白土镇一带变化翻天覆地。穿境而过的高速公路于山间蜿蜒,如蛇如练,伸向遥远。路上车流如织,穿梭不断。一座座村镇楼宇林立,依山而筑,崭新无比。

宅前停车位上,私家车一辆,两辆,豪华锃亮,光可鉴人。盛世太平,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碧水蓝天,如诗如画。

但山中寺院依然香火鼎盛。香客们不是拜佛求神,他们是用这种古老的方式憧憬更加美好的明天,期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他们心中又有了新的佛。

这尊佛,不在菩提树下,不在庙宇殿堂,而在老百姓心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