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马集,地处丘陵。阳春三月,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垄接一垄的茶树抽出嫩芽,星星点点,放眼望去,成片的茶田碧波起伏,翠绿满园。
春风有信,又是一年采茶季。
清晨,薄雾尚未散去,勤劳的村妇已经悄然潜入茶田,穿梭在连绵不断的茶垄间,灵巧的双手在茶树顶上下轻舞,将一片片嫩绿的叶芽收入竹篓。当阳光洒在田畴之上,照彻青绿的茶树时,她们更加春光灿烂了,因为篓子已经装了大半。
采茶季节,村妇们比鸡醒得早,草草吃过早饭,相携下田采摘春茶。茶田之间,她们沉默不语,眼睛盯着面前的茶树,双手仿佛小鸡啄米一样,一按一提,轻巧而灵活。中午了,有的人甚至也不回家,在田埂边胡乱地啃几口干粮,又急匆匆地下地摘茶了。她们要与时间这头小兽赛跑,赶在气温明显升高之前,将鲜嫩的茶叶收在囊中。
茶叶是一种金贵而娇气的植物,一旦错过最佳采摘期,品质和价钱会大打折扣。而清明就是一道薄薄的轻纱,隔着仲春与暮春,正如此际在茶田忙碌的村妇们脖子上围着的丝巾,轻柔而飘逸。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乾隆此诗虽是针对浙江之茶而言,对照老家之茶,也是此理。古时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有寒食节,禁烟火,待清明时复生火。唐代诗人韦庄的“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便是对此风俗的记述。清明时节,万物清洁而明净,此间所采的茶叶,跨过了寒食的冷寂和清明的火热,因而称作“骑火茶”。此时的茶叶,内里的营养物质和芬芳累积到最大峰值,氨基酸和茶多酚的比例最为恰当,芽叶细嫩,形美色翠,经过摊晾、杀青、揉捻等工序,做出的茶叶外观匀称,泡开来,茶汤清澈,口感醇厚,香气浓郁。
“清明茶,尖尖芽;谷雨茶,满手抓。”明前茶,都是肥嫩的芽头,犹如鸟雀的舌头,特别小,采摘时费时费力,又不易加工,卖个高价也在情理之中。喝明前茶,追求的是新鲜,择一透明玻璃杯,倒茶,冲泡,嫩生生的叶子遇水而展,好似重新获得了生命,齐刷刷地挤在一起,浮浮沉沉,煞是好看。老家的人将此茶叫作“小鱼秧子”,意思是芽头好似一条活泼乱跳的小鱼苗。
从清明到谷雨,天气朗润,茶园云雾缭绕,湿漉漉的茶垄,绿油油的茶树,翠嫩嫩的叶子,村妇看在眼里,都是新崭崭的钞票。此时适宜制作“旗枪”。此茶全由一芽一叶揉搓而成,茶柄为旗,茶芽为枪,“旗枪”之称,当是形神兼备的命名。
“清明过早,立夏过迟;谷雨前后,正当其时。”谷雨期间,温度既升,雨水适量,滋润得茶树嗞嗞直窜,越发葱郁。此时的茶叶,以一芽两叶居多,好似扇着翅膀的绿色蜻蜓。村妇们灵巧的手捉住了一只只小小的“蜻蜓”,额头的皱纹舒展了许多。
说起老家的茶叶发展史,还有一把辛酸泪呢。1994年,老家马集镇遭遇特大干旱,特别是方营村因丘陵地势高,无法补水灌溉,因而颗粒无收。痛定思痛,镇村抓住契机,发动群众向周边的茶场学习,调整种植结构。仪征境内,蜀冈余脉自西南绵延向东北,坐着龙山、铜山、红山、捺山、白羊山和庙山等,几座山周边铺展着弥望的茶园,一垄又一垄。方营村毗邻原先的捺山茶叶试验场,早期只有少量农户种植茶树。周边农民正常到茶场那边务工,春采茶、夏割草、冬摘茶果,了解基本的茶树种植知识。经过行政推动,茶树取代了水稻、小麦、芝麻、玉米等作物,老家硬是让丘陵高岗地带披上了四季常绿的服装。茶树作为后起之秀,蓊蓊郁郁地生长,犹如一条条盘旋着的绿色长龙。
茶虽是粗枝,却非大叶,老家的人也非粗枝大叶之人。他们珍视这种南方嘉木,茶田里不施肥不洒药,任其原生态生长。采摘时村妇们背竹篓,挎竹篮,不搽香,不用塑料袋,以免茶叶受到外界的污染,确保春茶的香气馥郁,滋味鲜爽。
不明就里的人,会凭着《采茶舞曲》的感觉,以为采茶是轻松愉快的活儿。其实不然,一天下来,腰酸痛疼,拇指和食指都被染黑了。清朝朱文藻诗云:“采春茶,冒春雨,戴笠持筐走山女。”形象地道出了采茶的辛苦。
丘陵之上,老家人以得天独厚的土壤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书写着东方神奇树叶的新传奇。绿茶获得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江苏“十佳名茶”评选一等奖。别出心裁,三下福建,向正山小种茶厂的师傅讨教,研制了“方映红”茶,茶汤纯净如透明的琥珀。2021年,方营村结缘农业农村部国硒中心,建设了“富有机硒绿杨春茶叶示范基地”,将富硒元素喷洒在茶叶表面,让其自然吸收,赋予绿杨春茶叶保健功能新内涵。2022年,方营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茶)。
老家的茶,历经金木水火土的磨炼,是隐忍的,也是倔强的,在杯中直立不倒。老家的人何尝不是如此呢?跌宕起伏的生涯中,遭遇各种不测,依然挺直腰杆,顽强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