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小于,不仅个小,在家里兄弟姐妹里的排行也是最小;体重也轻,大约七八十斤。但小有小的好处,灵活。由于小于小,妈妈也最疼他。小于能游泳,小于的家乡有条河,河比较宽的地儿,小于能随便游个来回,不知道浪里白条个儿大不大。如果个儿也不大,前世,可能就是哥俩儿。 小于滿了16岁,下放农村插队落户是躲不开的。于是,小于,便在广阔天地里生活了。水电站基础打混凝土,他挑沙子;砌护坡,他抬毛石;修水库,小于用锄头挖着泥巴。小小的小于黑了,更瘦了,妈妈心疼,心疼得落泪。那时也可能有诗和远方,但小于去不了,能有个正式工作,能发三十几块钱工资,能吃上国家粮,这大概就是小于的最大理想。 世界这么大,小于没法去看看。在农村待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一起来的知青都走了,小于走不了,因为成份高。县里给了木材,给走不了的知青盖房子。小于哭了,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将扎根农村一辈子了。那个几十块钱工资,吃国家粮的理想,彻底破灭了。房子由生产队帮着建,多余的木材,生产队长扛回了家,归自己了。小于死了心,于是想着在农村怎样生活下去。终于,找了个木匠师傅,姓张,跟着张师傅开始学手艺。三年后才能出师,这三年住师傅家,师傅家的家务活全包了,还得给师傅种地(分田到户了)。苦熬了三年,出师了。小于聪明,手艺获得乡亲们的认可。最后,找了个媳妇,生儿育女,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记不得是哪年冬天了,县里来了一位老板开家具厂,了解到小于这位在县里小有名气的木匠师傅,找上门来非请小于到他厂里干活。工资给得挺高,小于也滿意,于是小于离开了农村,带着媳妇和一双儿女,住在了县城。小于的理想算是实现了。但不用国家粮了,因为到处都有粮食卖,再说,粮站也没有了踪影。小于认真地给老板干活,老板也真诚地对待小于。经过几年,老板把家具厂放心地交给小于经营。十余年,家具厂已经颇具规模了。老板决定转行房地产,小于支付了和老板议定的价格,接过了家具厂。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小于慢慢地变成了老于,老于继续变老,家具厂也由兴旺走向了衰落,最后关门时,老于已经是孙子孙女的爷爷。那个小小的小于,母亲心疼了一辈子的小于,清明节去母亲的坟上,和母亲说了许久的话,后来在母亲的坟前睡着了,像小时候在母亲怀里听故事,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一样。 小于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