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最令人难忘:神农氏为执行玉皇大帝旨意派遣儿子大年下凡除掉巨兽夕时,拿出一条红绫带和一支火枪嘱咐儿子:“红绫带和火枪是两件法宝,红绫带能刺伤夕的眼睛,火枪能直接把夕烧死。”
大年奉命来到凡间,要求百姓家家挂红绫于门上。腊月三十,夕进村,发现家家门上悬挂红绫,不敢靠近。路过一财主家时,发现财主家门上没挂红绫,就闯了进去。眨眼,财主全家遭难…… 此时,神农氏的大儿子大年赶来。夕见事不妙,张开血盆大口朝大年扑来。大年一个躲闪,一股火焰直喷夕的身上……
从此,夕被除掉,百姓生活一片安祥。为了不忘大年除夕之恩,人们将腊月三十称为“除夕”,将正月初一称为“大年”。
据说,除夕这天晚霞是最美丽的,那是七仙女为庆祝新年载歌载舞挥动彩绸映射的光彩。 百姓自然把吃年夜饭迎新年视为年终最美好的祝愿。每到此时,橘红色的夕阳映照原野,一声声爆竹庆天响起,一簇簇烟花纵情怒放。这时村庄沸腾了,大地沸腾了。往往此时满天的雪花也会捷足先登,她的到来大地显得更加喜庆;青山峭壁上的片片雪梅仿佛就在瞬间感受到召唤,在风雪的鼓舞下,呈现一道绚丽光景,整个山峦都弥漫在梅的芬芳里。据说这一刻,春姑娘也似姗姗来迟,她伫立皑雪纷飞的山巅,肃然向大地示以最虔诚的祝愿,只有这夜大雪总会覆盖田野和村庄,其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瑞雪丰年!
还有一种说法,灶王爷在除夕这天也会悄然而至,他不仅关照着家家户户的灶间凡事,也关照着乡民对祖先的孝德礼义。有个懒馋的村夫,天天无所事事,年除夕贪杯沉醉,不知怎么被一阵旋风刮到村外,面对先祖一座座坟茔他追悔莫及,一连几个响头,磕得头破血流。他对天起誓,决意改邪归正。无独有偶,有个名叫孤毅的村夫,在财主家一年的劳役竟分文未得,母亲在病榻上奄奄一息,危难之时,忽见几个侏儒模样的矮人抬着一箩筐年货赶进门来,筐内有酒肴也有银两。孤毅一看感激涕零,可深感此事来得蹊跷。原来这是狐仙的作怪。是狐仙可怜穷人,搬运了财主家的财物,从此,财主连遭厄运并逐渐衰败。
记忆中的每个故事都在讲述着一个个凡间美缘,多个年来,这里都是瑞雪纷飞兆丰年,寒梅报春迎新岁。今年又是如何呢?果真又是一场“雪满前山路欲迷,谁传春信到南枝。想应兀坐幽窗下,正是新诗得句时。”
一阵鞭炮的响动,天便亮了。这时街道上的积雪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真是一层好大的棉被,她温暖了整个节日的气氛,喜庆的孩子们在点燃一串串红红的鞭炮时,前来拜年的男男女女便走进一个个温馨的家院。满脸皱纹的爷爷、奶奶,大伯、大妈,在满脸堆笑的应酬着每一波进出的人群,乡下的风俗自古就是这样:即使长年都不曾来往的晚辈,年初一也必须来给长辈拜年的,只有这样,他们才算完成了一个始终如一的牵挂,这也是一年到头必须的礼节。
老人们的心情也是一样。他们不仅仅是等待左邻右舍拜年的人流一波波离去,最关键的还在于对自己晚辈表达一份最诚挚的关爱。他们把一个个小红包分发给自己的孙子、孙女,这个压岁钱在他们看来是多么重要。这件事看似微笑,其意义厚重深远。还有这样一位大妈,把第一份压岁钱竟给了多年辛苦的儿媳,给儿媳发红包的先例一时成为全村的新鲜事儿。怎么别人就没想到呢!为什么这位大妈要开这个先例,想想这份独特的情感是那么淳朴而又真挚。那位谦和内向的儿媳拘谨中显得更加矜持,这是公婆对自己的鞭策,可比面对孙子孙女深沉几倍,大妈这是把心头最重的渴望寄托给了肩负“贤妻良母”的至亲!
年初一的上午,往往是乡村最难忘的时刻,即使是在寒冷的雪天。一群群拜年的男女,也要汇集在村中老槐树下表达一番一年来的向往和期盼。虽是简单的说笑,也在启示人们乡村风俗弥足珍贵和不可或缺。乡下人就是这样喜欢有来有往心心相牵,当喜庆的歌舞粉墨登场时,歌舞和戏曲才真正把村庄点亮:
大红的灯笼挂起来
大红的彩绸舞起来
大红的腰鼓敲起来
大红的秧歌扭起来
一个美好的年景就这样开始了,那些生活在异地未能回家过年的故乡人,你在遥远的他乡,是否也能感到这山的微笑,这河的微笑;这村与村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