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自己心中的梦!
每个中国人的“中国梦”不同。有的用文字描绘心中世界,点亮生活;有的用银针拯救病人身躯痛苦,帮他们闯过一道道生命险关;有的用画笔翰墨祖国大好河山,祖国在他们内心深处;有的驾驶战鹰遨翔祖国蓝天海空,牢牢守卫国门,将妄图入侵之敌,赶个无影无踪……,神州处处有岗位,青山岭岭写忠诚。华夏巨龙千秋在,一片诚心映长虹。
千里罗霄五百里井冈山下的红色大县万安田北村,全村农民,用画笔饱蘸翰墨,芳香起舞,以广袤乡村大地为画布,以新时代美丽乡村自然风光为素材,青山入画,绿水入画,田地入画,渔塘入画,春耕入画,秋收入画,笑语入画,春夏秋冬四季景,用他们手中神奇的一支支灵动小画笔,美妙逼真地描绘出了一幅幅村墙上的画、石头上的画、宣纸上的画、凉亭的画。这些画,处处入景,处处入心,画面丰趣。一笔一勾,一图一案,一人一物,一房一景,笔笔工整,画画律动,画出了全村农民他们心中的美梦,画出了他们心中一个个甜美“中国梦”,并让这些展现美丽田园自然风光,裹夹层层泥土芳香,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画作,华丽转身为一个个友谊的文化使者,成功走出国门,挤身世界。村头、村中、村尾,屋前、屋内、屋后,一幅幅妙趣横生、笔法精湛、意蕴深厚的农民画,扮妆成了该村一道最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一)
大地以甘甜雨露与蓬勃的山水草木给予着田北这小村以丰富的天赐禀赋,同时又从艺术的殿堂以优美铸魂的文化营养,也在深情地滋养这片神奇土地。
万安,万安,“万民以安”!一个小小的“安”字,既是井冈山下红色名县万安一个亮丽文化图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美好期盼与梦想!
当一个朴素简单“安”字,演化成一个个在七彩琴弦上跳动美丽音符;演化成在村民泼墨的画中,每一幅小小素描中所勾勒出的一山一水一桥一路一景时,当它又以幸福的眼泪点缀在村墙灵韵的一幅幅画中,洇透出柔婉,湿润,裹着阳春三月江南泥土芳香的文化气息,荡漾在每一个村民幸福笑脸上时;这个小小的“安”字,便真正地被“盘活”起来了。
今天的田北画村,画墙绿瓦,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鸟鸣声声,终日游人如织。一拨又一拨载着大巴车前来的游客,都是奔着田北村这满村遍野的文化名片“农民画”而来。
田北自然村,有着600多年的建村悠久灿烂历史。村民多罗姓。它位于万安县高陂镇,紧临105国道,距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大广高速韶口互通才6公里,临高铁站。井冈山机场,也近在村头。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全村现有农户35户,189人。
村前,清乾隆年间重修的罗氏宗祠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朝年间各种古画、书法,牌匾充盈满堂,古色古香,文韵盎然。宗祠正门横梁上那块悬挂着的长方形写于明朝嘉清年间“理学正宗”的大牌匾,彰显着此村600多年来罗氏后裔对文化的这份执着坚守和丰厚底韵情怀。
村民都为明朝理学大家、地理学家、嘉清八年状元罗洪先同宗同族泰和上模罗钦顺的后裔。罗钦顺的先祖伯玉是上模的第十一代孙的后裔。罗钦顺为明弘治年间一位很有名望的哲学家和“气学”的代表人物,和同朝的罗伦、罗洪先被称为“白鹭三罗”。罗钦顺为弘治六年(1493)进士科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后辞官司,隐居泰和乡间潜心理学。明中期,罗钦顺非凡的学术成就和理学造诣,可以和那年代大学者王阳明分庭抗礼,时称“江右大儒”。
万安县民间绘画也历史悠久,扎根的艺术土壤十分厚重。它早早地起源于此地唐宋两朝时的寺庙壁画、雕刻、剪纸、年画、漆画、刺绣等,至元、明两朝已成熟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那时出现的许许多多、多姿多彩的节日祭祀画,如九皇图、元宵图、诸天大圣图、门神画、烙画、浮雕等,都成了那年代民间绘画最优秀的代表艺术品。清朝和民国初期,万安县更是出现了众多享誉国内外的民间绘画优秀作者和优秀作品。
梁书夫妻及其儿子梁西江是近现代万安绘画的领军和泰斗级人物。
梁书,字凯世,号惕生,1905年生,今万安罗塘乡双龙村人,早年就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栗、黄宾虹、潘天寿等画界名师。妻陈伟华,1915年生,上海人,1933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家,也师从刘海粟、潘天寿、黄宾虹等名师教益,主攻山水,仕女(工笔)。1937年,经何香凝介绍,她与梁书共同参加郭沫若组织的抗日战地服务团工作。当年俩人在武汉举行婚礼,证婚人为郭沫若。俩人结婚时,郭老还喜赠一婚联:梁书才子彩笔生花引来凤凰翩跹幸福家庭,伟华淑女诗文并茂唤起鸳鸯比翼恩爱夫妻。1939年武汉沦陷后,陈伟华与丈夫梁书返赣,1941年至1943年受聘于万安中学国语老师。梁书则与傅抱石在江西南昌江西大旅社办中国画展,致力于美术教育、创作、研究。
梁西江,1947年出生,梁书的三子。他自幼随父母学绘画,颇受艺术熏陶。后在父亲引荐下,也拜师于国画大师刘海粟门下。1966年高中毕业后,随政策知识青年下放农村。种过田,撑过船,做过工,教过书,曲折的人生经历赋予梁西江丰富的创作源泉和昂扬的创作激情。他画风卓尔不群,经常受邀在日本东京、韩国汉城、多伦多、巴黎、新加坡轮值办画展。
老画家梁书携妻回江西后,除培养了自己的三儿子梁西江外,还精心培养了匡小兵、肖群、陈上智等一大批著名的农民画家,为家乡的民间绘画传承和发展竭尽全力。
万安早年起源于唐宋年间民间壁画的万安农民画,因民智混沌,画中难免夹杂着不少封建祈福祈财的低劣思想,但朴素而又简单的画中,却已有了一种早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先进艺术画风在展露。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末,万安县农民画家队伍已壮大到上百人之多。有2位农民画作者加盟了当代农民书画研究会,8位农民画作者成为研究会理事,1人当选为顾问。这群优秀的泥腿子画家们积极创作了上百件优秀艺术作品,并在国家、省、市举办的相关艺术展览中发表于获奖。田北村最年少的一直刻苦矢志绘画的青年罗晓青,便是那时期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二)
罗晓青是田北村族祖罗钦顺第57代后裔。这位从小酷爱绘画的中年画家如今已步入中年行列,56岁了。他生于1969年8月。房子造在村庄的前头。早年,他利用自己的祖屋,在原址翻新,建起了一栋飞檐翘角坡屋顶颇具庐陵风格的很有艺术造型的三层漂亮小农房。
楼房前设一小院。小院里花草藤蔓点缀。进院门左角,有一简易的室外小茶座,一股小山涧水常常潺潺地在院中门口右墙角水沟长流。整个一楼贯通,全用于他“笔耕人家”画室的展览厅。一楼大厅的墙上,挂满了上百幅大大小小、风格各异、内容丰趣农民画作品,供游人观览和他现场教学展示用。
走进罗晓青的画室,仿佛走进了一个画家的艺术小世界。墙上挂满了各种国外名画。书柜贮满各种画作书本。案头推满他的画作手稿与纸张笔墨。一个十二平方米大小的画室仿佛把整个万安农民艺术画的世界装个严严实实。画桌左侧的纸篓里,丢弃无用的废画稿堆得有一个七八岁男孩个头高,层层叠叠,一幅压着,堆得像一座“小画山”。
罗晓青每日画画倚靠的画桌木边沿,光溜溜、亮闪闪。身旁的桌沿,每部位都被他绘画时不慎洒落的画色颜料所缤纷覆盖,极象把长长的、闪着艺术智慧之光的标尽横亘在其桌前。几支硕大的象小羊糕尾巴的画笔,乖乖地、温顺地龟躺在画桌案上,小如石榴籽形状装满各色颜料的塑料圆形小盒,咪睁着细小的艺术眼睛在静静的假寐,随时苏醒过来,听从这位“笔耕人家”儒雅罗主人的艺术唤醒与派遣。
高中毕业后,罗晓青在外创业,工闲,拜国画大师梁西江为师。几十年的拜师学艺生涯,以画为媒,结识了国内外许多画友,聚焦了本县一大批爱好农民画的画友在他身边,以一幅幅灵动的农民画,表达着这群草根农民画家心中那种对家乡幸福生活的渴望。
“以前总想能有个‘画家村’,让我县及村里爱好农民画的作者常常友好地聚在一块创作交流,没想到这愿望还真的实现了。实现了我心中这个宿愿。这真要十分感谢那时万安县委和政府,为我村的村民办了这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罗晓青因是田北村一个土生土长的村民。提起他家乡田北村农民画的展史,他心中更有许多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概话语。
他说,自2014年家乡田北村被中国民间艺术协会颁为“中国农民画之乡”,2015年又获全国首个“中国农民画精品展示馆”光荣称号。光荣称号一个接一个,农民画家越聚越多,现在村里的村民几乎人人都是丹青手了。这些村民,白天他们赶着耕牛下地干活,晚上洗脚上岸,用毛巾擦干汗水,高兴地走进画室,拿进画笔,饱醮颜料,很有章法地练习描绘家乡优美的山水。白天,这群农民赶着耕牛、扛着犁耙在一丘丘泥田里作画,工余或传统喜庆日,他们又支起画架,在自家房屋巨大的墙壁上作壁画。如今,每当外地游客来到田北村,无论走到村庄哪个角落,无论踱步来到谁家农户门口,抬头一瞧,放眼一望,屋墙上、篱笆边、路灯竿上、凉亭柱子上,过道边,草地石头上,堂屋墙上,甚如村民日常生活常用的旗袍、抱枕、雨伞、碗筷、洗手间的玻璃镜旁都被一幅幅生动活泼、内容丰趣的农民画文化元素所全部占领。村在画中,人在画中,农民画都已成了这村庄最好的一种文化装饰,一种比大自然更美、更纯朴、更喜悦、更优雅、更向上的一种村民心中文化底色。
四月暮春田北村,村前村中村后有100余棵百年以上的古樟、古枫、古柿、古柏。树身郁郁葱葱,树叶绿如裴翠。三百五十年树龄、树身须三个男人才能围完的古樟树,其树冠更象一亭亭的大华盖矗立在村里的中央。一群大白鹭鸟常在树梢嬉戏欢舞。树身上缠挂着村民祈福几十条红红的彩绸。村庄中一山一水,一树一石,一砖一瓦都在含情微笑。三峡集团扶贫期间投资建设的那双车道、平坦柏油路面村道,宛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宽玉带,把村庄中已建成的农民画精品展示馆、丹青湖、农民画文化展示墙,村宗祠、旅游公厕等设施景点连环相串。村路两边,屋墙上、石头上、篱笆边,村口处,一幅幅岁月含香、乡风浓厚,诸如“撒鱼网”、“磨豆腐”、“打年糕”、“晒南瓜”、“贴春联”、“回娘家”、“孝公婆”,接地气、表心声、话变迁的农民画,巧妙地在村中各墙面艺术地点缀着,布展着,勾勒着这画村那种宁静、典雅、自然、甜美的生活气质,使乡村与艺术在这里实现一种文化的完美全景交融。
2013年田北画村首批8名农民画家入住以后,更让艺术与文化把这村庄全方位激情点燃。
2013年9月3日,第四届以“走遍中国·远方的家”为主题的全国农民画展在田北村隆重开幕。那天,中央电视台等23家中央、省市级媒体联袂来到这村现场实时转播、报道和实地采访。2019年9月,罗晓青创作的巨幅(1.6米×1.8米规格)《八角楼的灯光》农民画被评为当年第十届江西省山水画展优秀奖,画作还被邀在井冈山博物馆一楼游览大厅免费供国内外游客观展六个月。
如今的田北农民画已深植于每一位村民他们的日常生活。文旅助力乡村游,改变了此村的村民生活,也重塑了他们的文化观念。更值得欣喜的,村庄罗氏第58代新生的一代学者型农民画家后起之秀正在强势快速崛起:罗浩呜,西安美术学院大学毕业;罗水生,中央美术学院毕业;郭修林,中国美术学院毕业。
(三)
田北村过去叫田背村。田北村这村名,是2013年村庄进行画家村建设打造时,一县领导给村庄重新取的一个新名字。两个不同的村名,虽一字之差,但蕴含的文化韵味却天壤之别。
一说起村庄现今“田北村”这村名的文化来历,入住画村现年45岁中年农民画家王仲能记忆最清楚。他说,那年县委一领导来此村调研画村建设时所说的一通话,仿佛给该村的村民点燃了一盏明亮的文化航灯。
高陂镇党委很注重对田北画家村的文化投入。在村庄内,2014年从别处挤出财力投巨资建造了两排画家楼。每栋占地90平方米。一排五栋,连襟排立。画楼建好后,当年就吸引了8名农画家第一批高兴拎包入住。
王仲能入住的是第二排。第二排有5位农民画家入住。每位画家都还替自己的画楼各起了一个颇具几分文意的画室名。“儒宝草堂”、“银凤阁”、“清农居”、“万安画苑”、“天湖山人画廊”。这些画室门牌字体各具特色一字排开,在暮春阳光照耀下,仿佛就是一个小型的乡间艺术文化长廊。“天湖山人画廊”门前那幅蛇年“雄山且看翰林画,秀水但听墨海香”的新春对联仍是红艳夺目,一点都没褪色。画家主人的那种爱山、爱水、儒雅的飘逸情怀,常赢得每日前来观览的外地游客不断连连啧啧脱口称赞。
王仲能居的画楼门片叫“清农居”。“清农居”三个字是刻在一块长长的棕黑色仿估水平纹松木板上,用两个小铁钉悬挂在大门的门楣上。
左边那扇人头高的白色圆条形铝制防盗网窗的窗台上,王仲能用一张发黄的旧报纸垫底,趁着春日和煦的阳光下,凉晒着一小撮落花生,刚从菜园里摘回来的绿豆角,几束刚成熟的结籽油菜枝条。窗户上沿,醒目地撗挂着一块长方形“万安县青年创新创业教学基地标志”铜牌。
一杯淡茶,一碟自制的酱制过的蕃薯皮果干,几本画作,王仲能爽朗地在他画室的一楼客厅高兴地接受了我的专访:
他是本县宝山乡人,1980年元月6号出生,2014年入住田北画家村。老家与赣州市的赣县、兴国交界,客家族,离田北村也只有十里路之隔,不远,交通很方便。三个小孩,二个女孩,一个男孩,男孩最小。与妻子江小娟2007年12月结婚。妻子在他的日夜熏陶下,也渐爱上绘画。她主攻竹编艺。现在田北村的“农民精品画展室”替游客做解说。4月25日上午,他刚与村里的罗晓青、刘名明两位农民画家,在画村的第二期综合文化馆里,向2025年“传承赣鄱文化·建设美丽江西”江西师大附中111名师生上农民画培训课。课上,罗晓青画家在台上现场演示讲画技讲理论,他与年青的刘名明画家在讲台下的学生旁,一对一、手把手、面对面地现场给学生进行农民画技指导。
旧时的“田背”村名,寄托了这村代代村民近千年来的以田安居乐业、养家糊口的原始“耕居”浓浓乡愁。田,代表这村有许多田。村前、村后、村左、村右都是田。小山上有林,小山坡有土。山下有田、山沟有田。只要勤劳,过去这里的村民有田就不怕没粮食吃,会挨饿。村庄依田而居,背田而舞,年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村庄桃花源般地恬居。村民年年仓库粮满仓,小富小安,日子也过得自得其乐。
那年六月,年轻有为的县委李书记来这村调研画村建设。听说村名叫“田背村”,这位李书记现场眉头一皱,喜上眉梢,缓缓地象一位老道智者向围笼在其身旁的村干部与群众热心高兴地娓娓说道:
吉安!吉安!我们吉安市的群众不能“小富即安”!心中要有一个大目标。手中光有米还不行,这只是解决了一个最基本的粮食吃饭大问题,还处于低层次的“物质文明”阶段。我们万安人,万安田背村的人还得有一种更崇高的“精神文明”,还得怀有一种更高更灿烂的文化追求。
我想把“田背”改成“田北”。“背”字改成“北”字,代表村中富有田这个历史现状没有变,因为田字没改嘛!我国的首都北京在北。一个“北”字,即代表“北京”,也代表首都。再说我们的祖先也喜欢仰望天空,找到那个象小勺子似的“北斗星”,“北斗星”默默无闻,亿万年来一直在天空中日夜发光,无私地替人指引方向。田北,两个字的重新组合,也代表我村的村民众心向北,时刻向往北京;也代表村民永远跟党走,那个坚强而又朴素积极的心愿。
李书记这一改字提议很好,立刻获得了周围干群的一阵称赞,从此,田背村便改为田北村,并上报民政部门核批。
坐在我面前的王仲能一边喝茶,一边与我倾谈。深受感动地对我继续回忆:
当年县委李书记对村名的一字之改,我认为很好!现在仔细回忆起来,这一改,过去则代表着一种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现在则可代表着在所有的村民心中,都高兴地怀揣着一个个伟大的“中国梦”,这多好啊!
李书记一字之改,神来之笔,把我们这个小村庄都改活了,改出了我们这个小村庄一种很崇高的文化和精神追求,村民都很喜欢。建设画家村后,如今的村民都富起来了,在家务农的,在外打工的,在家作画的,在家开农家乐接待游客的,大家都手中常年都有事干,都渐富起来了。头脑灵活起来了,游客也多起来了,村民的荷包也渐鼓起来了,村名也渐渐声誉远扬。连国外的人现在也知道,在中国江西的井冈山下万安县,有个很不平凡的“农民画家村”。画家村里,每一个农民都知晓绘画,人人都是丹青手。泥腿子摇身一变,都成一名名儒雅博学的大画家,其作品有时还能在国际拿大奖。真了不起!
如今,田北村已成为中国传媒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大、井冈山大学、华东交大、贵州师大等国内25所高校美院等师生的写生实习基地。村庄也成了一个集创作、展示、培训、写生、休闲旅游不“五位一体”的农民画产业基地。村庄内的供绘画爱好者写生用的亭、桥、廊、湖、假山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俨然一个花园园林式村庄,从过去的破败乡间重生,你能说不好吗?!
(四)
在石头上作画,是万安农民画最亮丽的一个艺术特色。
青年农民画家王仲能、刘名明最擅长在石头上作画。
至今,田北画家村,已成功举办了以“我们的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梦”、“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等为主题的全国性的农民画展4次,次次硕果累累,影响深远。
农民画家罗万安,1964年10月生,祖籍万安罗塘乡,他又是万安县当代农民画另一领军人物。
2014年,他也第一批入住田北农民画村。他从小爱好绘画,十八岁时师从梁西江,系统学习美术知识和中国传统民间农民画,后入中美院进修,得“艺庐”十二代传人任辉画师和齐白石派弟子薛建忠大师的点金。过后绘画技艺不断提升,四十年如一日,带领一群万安县农民画家辛勤耕耘,致力中国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紧紧扎根万安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翻天覆地变化的现实生活,一幅幅夹带着泥土芳香、饱含农民丰富情感、生动艳丽的农民画作品频频在国内各次画展中获奖:
1985年,处女作《一船渔儿一船歌》获首届全国农民画展三等奖;
2014年,在万安举办的全国农民画展上,作品《对牛弹琴》获银奖;同年在浙江全国农民画展上,作品《蒲扇公主》获优秀奖;
2015年,作品《巧手绣心花》获“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大展优秀奖;
……
其农民画技佳入佳境,农民画作开始经常颇受画界青睐,现今已有200多幅作品在全国及省市大展中获奖,80多幅农民画还被国内各大美术馆及收藏家精心收藏。
除他之外,老一辈农民画的灵魂人物还有陈上智。此位农民画家今年已81岁高龄,但他绘画的艺术探索脚步从未停止半天。
陈上智也是万安罗塘镇人,早年师从梁西江学绘画。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当了大半辈子农民。凭着画画的手艺,他曾在国内各大城市努力打拼了十年,最后回乡。如问他为何回乡,他总是笑呵呵地用一句很地道的万安方言向询问者回答道:
“只有经常闻到乡下的泥土味,画画才有灵感”。
这是年已八旬多陈上智农民画家那个最高光时刻:
2014年纽约当地时间5月21日 18时,以“世界情·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农民画精品暨东丰农民画赴联合同总部布展。陈上智的作品展示序号为62号的《有爱才有福》荣登榜首。
画中的爷爷弄孙而乐,媳妇给婆婆洗脚,孙女为奶奶递去鞋袜,房间里贴着孩子上学时获得的奖状,墙上挂着丰收的蔬果鱼肉。画的右上角的一个闪着金光的大大“福”字成了整幅作品的点睛神来之笔。
梁西江,陈上智,两位农民画家代表着田北村的老一代,那刘名明则代表着这村农民画新一代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
刘名明,1990年10月国庆节那天出生,万安县顺峰乡人,一个偏远的乡镇。2014年,他也入住田北画家村,现移居在田北画家村的第二期工程西郎山自然村一曲尺形民居里,专攻山水、动物、人物人类农民画。
那条乌黑的宽敞柏油马路弯弯曲曲,象一条腾飞跳跃在村里田间的游龙,盘旋完丘丘四月里正结满油菜籽的稻田后,把田北村与西郎山两姐妹、亲兄弟地紧紧相连。
乡间空气湿润甜丝丝,吹拂着一股泥土的芳香。红颈斑鸠、小禾鸡、布谷鸟在田间地头小音乐家地变调频频歌唱。村后山顶牛峰寺的禅音及撞钟声,袅袅地荡漾在山间的千万棵高大笔直粗壮耸立的松林中。
一位年近七旬田舍翁,头戴一顶圆圆的客家风格的彩色尖顶竹笠,手牵着一头四肢壮硕的大水牛,肩驭一木犁,口中悠扬吆唱着一首本地客家山歌,正快步向一农田走去。
小果园里,枇杷树上结满了一束束快要成熟、圆通通正泛着浅黄色光的枇杷果。几只白头翁鸟在树枝头间跳来跳去,忙着啄食果子,扑捉虫子。长长羽毛尾巴翘得老高老高。二三个孩童用他们小手在地上匍匐着,用他们手中一支支小小的红色颜料笔,在一方形巨石上协作画画,想画一只小蜻蜒。一只展翅欲飞的小蜻蜓似乎正欲从这几个小孩童眼前的大石头上翩翩起飞了!
2008年7月,刘名明初中毕业后拜梁西江为师学农民绘画。我问他:“为何不去读高中,而去学农民画,学农民画有人生前途吗?”
“这个,我也回答不上来,反正上学时我书怎么读也读不进,但绘画,我画什么就像什么,真奇怪,或许是我很有一种艺术天赋,老师们特别喜欢看我上初中时的绘画习作。”
“春夏秋季节,我特喜爱到乡间捕捉一些知了、蜻蜓、蝴蝶等二十多种昆虫标本。小心地把它们风干,放在我的课本书页里,天天对它们的形态和身体线条去仔细琢磨。”
“这一阶段我也上学时也常听老师讲课,但每想到这些书页中昆虫标本时,注意力常分神走穴。我描摩这些昆虫中的习作画立体感都很强,美术老师常拿我的画作在课堂讲台上向同学们作范例展示。”
“那时,我初中的母校顺峰中学所有的老师都知道我爱绘画这事儿,连校长都很惊讶。每次学校出黑板报,校长有时还亲自来找我去配图画画。”
“我的妻子杨健来也是梁西江的学生。我俩是师妹关系。俩人2013年8月结婚,现俩人把孩子丢给老家孩儿爷爷奶奶抚养,专程从老家搬到田北画家村,专攻农民画,很有一种人生的获得感。”
刘名明这年轻人很直爽。单薄高挑清秀的身材,笔直站立在他村前房子院子里,正像春天里一棵正吐着芳香嫩芽绿油油蓬勃向上生长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小树。
“你们来得好,你俩看,今天我手头刚完成宝山乡索要,准备在今年“五·一”劳动节期间乡内文化艺术展出用的十二扇圆形竹篾团箕上的农民画布展创作。
刘名明接到这一定单任务后,原来几天前,迅捷从当地村民手中购过来的十二个竹制“团箕”。每个新“团箕”有村民农中吃饭常用的小桌面大小。这十二个竹制“团箕”上,刘名民画作刚完成,竹面上的新鲜油墨颜料还没完全风干。淡淡的竹篾味夹杂着一股股作画的颜料香。竹篾味、油墨香,混合着这村庄周围乡村道路旁栏杆前后田土里的草木香、花香、土香,及江南四月乡村的湿润空气香,汇成一股江南农村所特有的田园气息。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秘书长罗杨说得好:他在2014年9月2日至4日,受邀参加万安县的全国农民画展后,高兴地言道:“中国有多精彩,农民画就能描绘出多精彩;万安农民用锄头的手并不逊色于大师拿画笔的手”。
(五)
2024年4月3日,一批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国在井冈山大学留学就读的年轻男女大学生,他们高兴地乘坐一旅游大巴,来到田北农民画村农民画实践教学基地,开展2024年“Hello江西”研学交流活动,让来自海外的留学生现场参观并感受中国的农民书画展,近距离体验中华传统绘画,特别是农民绘画的文化艺术魅力。
走进“中国农民画之乡”之称的田北农民画村,这群年轻的爱好绘画的大学生,目光所及,脚步所踏之处,都是一幅幅颜色绚丽、笔触朴素、乡土气息十分浓厚的农民画。留学生一行还仔细地参观了田北村亭台楼阁园林式布置的中国农民精品展示馆。馆中墙壁精心布展的上千幅农民画作品琳琅满目,艺术气息亮闪。
俄罗斯一位十八岁左右的女孩子Aifaina说:“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农民画,也亲切地感受到中国丰厚的风土人情和美丽的民风民俗。我无法想像,这些优秀的画作都是来自这村里的农民之手。内心感受很震惊!”
在田北农民画村实践教学基地里,这群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大学生,还亲身体验着一起在石头上作画的乐趣。一个个光滑的大小石头,经过田北村几位农民画家手中画笔现场几下简单的艺术勾勒、颜色的渲染 构图的巧妙点画,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头上竟然瞬间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墨西哥籍嘴巴留着浓密棕色胡子的留学生sofia说:“今天初到这里,老师不仅教给我们如何用钢笔勾稿,黑笔勾线,颜料上色,还教会我们利用石头的不同形状巧妙地作各种石头画,非常开心。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有收获。等我回到我的祖国后,要把在中国此地学到的在石头上作画艺术,分享给我的家人和朋友。”
今年五一踏青,走进田北画村,在我的心中就陡然生出了一种生活的美感:这里的村民,已把村庄里的每一处优美原生态田园自然风光正变成了一首首生动的诗,一幅幅精致美妙跳跃的画,一个个走出村庄连通世界、代表和平、寄寓友谊的“文化熊猫”小使者。
村民心中一个个祥和、欢乐、幸福、甜蜜的“中国梦”,正在他们的心中愉快地编织。他们用磨得锃亮的小锄头,高兴地日夜深情地守望着这块祖祖辈辈的老乡村;用饱蘸芳香翰墨重彩的小画笔,细心地描绘着其家乡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