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超的头像

郑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8
分享

那些年,电影组的那些事

当春节档电影《哪吒2》的热浪风靡世界、席卷全球,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年与电影组战友们并肩奋战的日日夜夜。倘若今日仍在军营,我们必定会众志成城,让这部国产动画的华彩篇章在部队大银幕绽放,与万千战友共同见证中国动画崛起的璀璨时刻。光影流转间,那些与胶片机为伴、与会标为舞、与军号共鸣的岁月,早已在记忆深处镌刻成永不褪色的青春勋章。

说起电影,它是一种动态的影响艺术,是通过连续的画面和声音讲述故事,核心在于叙事和表达,传递故事、情感和效果。第一次观看“电影”是学生时代用VCD、DVD播放光盘的形式,也可以说是观看“电视”的另一种体现。命运的巧妙安排,让我对电影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入伍后的第一年,就到团政治处宣传股,从事与宣传相关的工作。那时候,对电影组的工作充满憧憬,也对贯彻上下、联动联训、凝聚军魂的宣传工作充满期望。现在回想,在部队宣传工作的场景,仍像是在经历一场不见硝烟的持久战、阵地战、攻坚战。

初入电影组,是在连队一次出公差的任务中结缘,当时刚由新兵连转入老连队不久,所有同批下连的战友都还处在新组建的新兵排“过渡”阶段,也正是这次偶然的出“公差”任务,没多久,一纸调令就来到了政治处宣传股,从此与宣传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埋下了扎根军营的希望种子。电影组“机关兵”的工作经历,也彻底改变了在连队战斗班排的军营生活轨迹。那些年,从37电影组到178电影队,每周播放一场电影,大大丰富了战友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带去了最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不曾想过,在今后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会一直“游走”于旅团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和大礼堂之间,两处建筑紧挨靠在一起,就如同与宣传工作植根于心,悲也是“你”、喜也与“你”!

(一)与“军号”结缘,聆听周而复始

从磁带收音机到DVD播放机再到自动化军号播放器,电影组见证了军号“播放史”的“全过程”。“嗒”的一声,老式卡带机开始转动,清晨《起床号》的旋律穿透黎明前的寂静,从入军营的那一刻起,嘹亮的军号声就一直陪伴着我们,走过一年又一年的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第一次担负“司号员”因操作失误被老班长们“调侃”?“今个早上咋回事,起床号又晚了两分钟”“是不是又加班熬夜了”“下次可以多设定几个闹钟”。庆幸的是,遇到了一个关心下属,爱护下属的好领导。再后来,自己天天听、天天练,对各种号音和播放要求做到了如指掌,且每天都会提前半个小时起床,将播放军号的磁带重新归位,确保准时准点播放起床号。那时候播放军号成为每天的头等大事要事。在部队期间,各个时间段需要播放不同种类的军号,“以号为令”的作息制度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信仰。现在回想播放起床号、出操号、开饭号、点名号、熄灯号......那种难忘的、激情的、欢乐的场景至今仍在脑海萦绕,无论是手动播放军号还是自动播放军号,“零失误”是首要。如今,部队全面恢复播放作息号,司号制度重回军营,对部队战友来说,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备战动员。依然记得,无论部队是在忙碌的训练中,还是部队在节假日的休息中,电影组播放的军号声总会一遍又一遍的周而复始的响彻在军营的每一个角落。那熟悉的军号,不变的军魂,将永远在强军征程上伴着全体战友铿锵前行、勇夺胜利。

(二)与“会场”较劲,幕后热辣滚烫

“一块玻璃、一把裁纸刀、一台电脑外加一部投影仪”就是制作“会标”的全部工具。一年365天不是在制作“会标”就是在制作“会标”的路上,那时候吹响熄灯号以后,当战友们沉醉于梦乡的温柔,电影组的人才开始为明天的大礼堂的会议熬夜奋战着。从电脑上调整字体大小格式到“手起刀落”投影在白纸上的字体显现,一切看似丝滑如水,背后却都是“血淋淋”的千锤百炼。那时候,部队开会主席台上的会标都是手工自制的,要按照横幅字数的比例大小,把刻下来的字顺序排列,用大头针一针一针的把字固定牢,且要确保横看一条线、竖看也是一条线。每一次电影组“三人小组”在制作“会标”的时候,都会明确分工,默契配合,两个人在主席台两侧负责升降绳子,一个人在台下当作“水平仪”,不断喊着口令,调整着绳子松弛角度,确保横幅在一个水平面上,精确到位。从事宣传工作,加班熬夜是常态,制作“会标”也只是属于完成设置会场“高空”部分的“开胃菜”,紧接着“地面攻势、顺势展开”,大家一起布置会议场地,放置桌子、椅子、席卡、话筒等等,一系列操作下来,岗哨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午夜时分,属于电影组会场保障幕后的热辣滚烫故事才渐渐显露,刚刚开始。

(三)与“新闻”出镜,演绎别样青春

“战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影前新闻”!随着新闻主题曲伴奏响起,每周一期的“影前新闻”正式与战友见面。当自己的身影或熟悉的面孔出现在银幕前,战友之间都会彼此相互调侃,甚是欢乐。那些年,从影前广播到影前新闻,从37TV到178电视台,每周一期的视频新闻成为了当时最为“紧迫”考验,头一次主持出镜也会面临着怯场的处境。那一年,电影组三人中,属我兵龄最短,“首播”任务自然落在了我的肩上。我们会一起推敲文案、录制素材、编辑视频合成,为首播的成功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也会因为一个文案的可塑性来回调整拍摄角度,细致捕捉战友的面部表情,用最真实的“镜头”语言,凝聚思想、激发力量。从一开始的“友情出演”到“自导自演”,影前新闻也慢慢的从一个人独自主持播报,到改旅之后“拓招女兵”的男女主持,新闻的质量,战友们的参与度、满意度也逐温升高,电影组在全旅的“知名度”也再次“名声鹤起”。期间,湖北籍崔小辉班长、四川籍李自才班长以、江苏籍李小波班长以及湖南的张建湘都陆续出镜主持,亲情演绎着火热军营、无悔青春的热血新闻速递。那些年,电影组从图片新闻、文字新闻再到视频新闻,都是宣传工作的“重头戏”。那时候,我们可以为了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在训练一线与战友一起摸爬滚打、同甘共苦,也可以在无数的夜晚挑灯夜战、忘我工作,一帧帧剪辑来之不易视频脚本,只为让新闻更有价值、更具意义,让战友们在创新思想的引领下,增进集体荣誉感、增强部队战斗力。团结就是力量,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就是桥梁纽带,电影组就是团结一切拧紧的“螺丝钉”,只有牢固树立敢打必胜的信仰追求,才能塑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铁骨劲旅。每当看到作品在解放军报、人民前线、CCTV等处刊登播报时,电影组的每个人都会感到无比自豪,会更加坚定用镜头记录军旅生活的信念。

(四)与“晚会”同行,共享文化大餐

晚会是部队的亮点特色,每逢重大节日、重要活动都会组织一场文艺汇演,战士们专业的表演功底、专注的忘我出演,深情演绎了“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情怀与担当。在部队,多才多艺的战友有很多,艺多不压身的“大咖”们也比比皆是。他们能歌善舞、能说会唱、文武皆备。每一次,精彩纷呈的节目表演,都赋予了晚会最温暖、最阳光的青春迷彩底色,为所有战友们奉献了一场激情四射、热血澎湃的视觉盛宴和文化大餐。聚光灯下的掌声永远属于舞台,而电影组的荣光却藏在阴影里。记得有一次,在部队组织一场庆元旦大型文艺演出中,电影组负责晚会音响保障工作。演出过程中,电路突发故障,舞台灯光突然熄灭,音响骤停,全场陷入漆黑。观众席响起低语声,舞台演员僵立舞台上手足无措。这时候,电影组班长崔小辉传来一声:“主电路跳闸,备用回路无响应”!他立即打亮强光手电,光束划破黑暗:“全体都有!准备切换备用电源”。此刻,电影组的王俊已扛着100多米的电缆抵达备用发电机位,迷彩服蹭满油污:“柴油机预热完成,随时可并网”!当观众席开始骚动时,舞台后方突然传来轰鸣。两台静音柴油发电机同步启动,李自才戴着绝缘手套,嘴里不忘喊着:“3、2、1——合闸”!当《强军战歌》的旋律准时响起的刹那,所有人悬着的心都放下了,继续投入到演出保障工作中。在后半段的演出中,大家迅速调整状态,全神贯注根据节目内容及时调整音量音效,尽管汗水早已浸透作训服贴在背上,但我们仍持续高度关注整场演出的表演效果。从灯光到音响,从舞台到幕后,再到观众互动环节等等都精确把控演出节奏,一场晚会下来,对电影组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检验”。

(五)与“电影”相伴,厚植家国情怀

一周中,最数快乐的就是周四,因为周四晚上是部队固定的放映电影时间,除非有重大演训或者战备任务,才会另作安排。作为电影组的一员,首当其中担负着“放映员”的角色,电影组从申报选片到审核定片,放映的每一部电影都与部队息息相关,从《狼牙山五壮士》到《太行山上》再到《建国大业》,每一部电影都能足够引起战友们情感共鸣,激发出更加强烈的家国情怀。每当放映电影时的时候,我们都会早早来到了部队大礼堂的放映室,仔细检查设备,反复确认放映流程。当灯光熄灭,银幕亮起,熟悉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厂标出现在眼前时,心中充满了自豪感。那一刻,仿佛感受到了电影的无穷魅力,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如果那时候国产动画《哪吒2》上映,电影组也一定会作为首选放映影片,就像那年放映《战狼》,只为让战友们看到中国军人的银幕风采。

(六)与“驻训”为伴,记录光影交织

“练为战、训为战”,“驻训”对于部队来说是训练常态,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驻训。那些年,电影组只要深入驻训场地,就会用镜头记录下战友们刻苦训练的身影;捕捉战友们生活中的点滴瞬间;拍摄下部队建设发展欣欣向荣的重要时刻。三界演训场上有步坦协同的必胜信念,老牛王的射击靶场有62、96A坦克的驰骋轰鸣,贾坎的演兵场有热血青春的豪迈激昂;大山深处、密林小溪、村落舍棚等等,都有电影组每个人青春迷彩留下来的岁月痕迹,它就像一枚流动“军功章”,承载记录着部队从机械化向着信息化、科技化部队的转型发展,书写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抛头颅洒热血建功军营的不朽精神。那些年,电影组与光影相伴的岁月,终将化作强军画卷上永不褪色的注释,在军旅岁月的长河里持续显影、永恒定格。

(七)与“地方”共建,军民鱼水情深

从入伍的第一天,部队就流传着一句话“部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军民鱼水的深厚情感早已在每一名战士的血液里流淌。人民军队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服务的牺牲奉献精神早已在骨髓中留下了深深“烙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就是对现实最贴切的真实写照!在政治部宣传科工作期间,“电影组”这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见证”历史的担当,重任在肩、使命荣光。那时候,电影组的每一名战士都已是历经风险考验,百炼成钢的“老兵”,每当危险来临,险情发生,电影组每个人都会身先士卒扛起摄影装备奔赴在“战场”一线,用镜头记录着最可爱的人最可爱、最感动的瞬间。无论是抗雪救灾、抗洪救灾还是抗震救灾,肆孽的自然灾害压不倒、冲不垮也挡不住人民子弟兵高高挺起的脊梁,用血肉之躯筑成的一道道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防线。在电影组摄像机的镜头里,那一个个稚嫩的面孔,那一幕幕感人的瞬间,那一帧帧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画面就如同一部军民鱼水情深,风雨同舟、鱼水相依,共同绘就盛世的美丽画卷。

(八)与“军旗”告别,见证铁骨铮铮

“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兵”,一年一度的退伍老兵向军旗告别仪式,是每一名战士在军旅生涯中,最后一次在大礼堂的“集合”。那时候,在礼堂穹顶的灯光照映下,八一军徽熠熠生辉,映射出淡淡的金色光晕,那面浸染过硝烟与荣光的军旗在旗手的庄严护卫下,迈着铿锵有力的正步行进在主席台上。当值班员发出“向军旗——敬礼”的口令时,台下五百多双布满老茧的手同时举向太阳穴,动作一致,就像白桦林突然凝固在深秋的风里。退伍老兵们,凝视着飘扬的军旗,眼角的皱纹里蓄满晶亮的光,仿佛要把军旗上的每一根经纬都刻进瞳孔,铭记在心。部队每年一度的退伍老兵向军旗告别仪式都是在电影组的精心准备下进行的,在一年又一年的送战友仪式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铮铮铁血汉子的侠骨柔情。那些年,部队战友从入场到散场,嘹亮的军歌始终在战友的耳旁萦绕徘徊,伴随着现场值班员的一声口令:“全体起立,目送退伍战友散场”!顷刻间,如潮水般的掌声夹杂着不舍的抽泣声,在整个礼堂上空回响,电影组同全体战友一起,目送着退役战友们离散的全过程,看着往日一个个熟悉的背影渐行渐远,彼此间的泪水早已打湿衣襟。当“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驼铃》声声响起时,所有人将内心情感化作为依依惜别的晶莹泪珠,洒落在无悔军营的每个角落,亦把眷恋藏进行囊,将牵挂叠成方被,让所有未尽的誓言都化作转身时的铮然回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告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启航。敬礼!向那飘扬的旗帜!

如今,电影组的点点滴滴,也随着强军征程脚步,在变革中重生,在重生中洗礼壮大。那些年,在政治处宣传股电影组,每个人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那时,我们可能是值班室的“勤务员”、有线电视的“检修员”、家属区的“公务员”、网络学校的“网管员”、军地共建的“联络员”、联教联训的“摄影师”、演出幕后的“音响师”、演训场上的“战地记者”以及新闻“报道员”、军号“司号员”和电影“放映员”等等。而今,那些年,电影组的战友们早已奔赴在新的“战位”上“建功立业”,曾经拥有的美好,将在军营岁月的历史长河中保存定格。

多年以后,回到老营区,在翻新的礼堂前驻足,思绪万千交织不语。记忆中,礼堂放映室那台穿越时空的胶片机,在脑海深处沙沙转动,褪色幕布上再次映射出电影组军营岁月的“专属”青春迷彩印记,那是,那些年对电影组最好的诠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