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的,我离开老家已经三十多年了。虽然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回来走走看看,但几乎都是来去匆匆,来不及深情凝望,留在脑海的印象还是有点模糊而不真切。
这次回来,我决定继续用脚丈量走街串巷,去寻找儿时繁华的印记。
我六点多走出家门,只见太阳早已升起,发出柔和的光,斜斜地照着,阴影几乎占据了整条街道。阳光正肆虐着无遮挡的高处和那些空旷之地。
小区门口已是人流熙攘,早起的人们聚集在各个档口,买起了肉食蔬菜。
老家的人们就是勤劳。他们都会早早起床,上街买菜。因为只要稍微起床迟了一点,好菜好肉就会被销售一空,只剩下一些次品,让你空生遗憾懊恼。
我想,在城市里,市场都还没有开市,可小城的“集市”却已经散市了。这大概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习俗吧。
大街上来往的车辆稀疏,人们的行履悠闲而不匆忙。许多店铺都还没有开门,那些已经开张的早餐店倒是遍布街头巷尾,每个早餐店几乎都写着“腌粉腌面” 的字样,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店里顾客三三两两的,正在吃着早餐。
小城开的最多的大概就是早餐店和肉铺吧,这是与人们的需求密切相关的。
我信步来到我们小时候最为繁华的兴田路、曾学路老街。
只见两旁的店铺依然如旧,街道还是那样的狭窄,仅能两车通行。一些骑楼、店铺还保留着当年的痕迹,我依稀还能感觉得到当年的盛景模样,不过店铺里都已改头换面了,卖的都是时下热门的行当。而当年最为热闹的百货大楼和电影院早已不知了去向,连照相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今,这里已经沦为了早市集散地。
坑洼的路面,残留着车辆行驶过的印痕。街道两旁,已被早起的菜贩占据着,摆摊做起了买卖。当季的新鲜蔬菜、猪肉和一些水果应有尽有,而来这里光顾的人却不少,看来大家也已约定俗成了。
可气,可叹,又可笑,儿时的记忆竟成为这般模样。
的确,岁月在推移,老家在建设在变化,人们的生活中心正往南部新城迁移,往日繁华的老街遭遇到可有可无的境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时,有一位城管开着电瓶车,手持话筒,高喊着:“赶快收摊,马上离开!”然后按住喇叭“哔——哔——”长鸣。他往前开了一段路后又回过头来,拿着手机拍照,或许是要留下一些印记吧。
一些老实听话的摊主,赶紧开始收拾,准备离开。更有一些“老油条”们却依然我行我素的,继续着自己的买卖。
偶尔有一辆小车驶来,也只得缓慢而行,不时按一下喇叭来提醒。看来,两旁的摊主的确是阻碍着交通。
我继续前行,看到石光街这里也有两位城管。这两位城管却没有那么好的脾气,一位城管在大声地呵斥人们赶快收摊离开,另一位还动起了手,在拎着菜担子驱赶着。
看看时间,已是七点多了,城管们大概也是急了,这些菜贩影响着交通,上班高峰时造成堵塞的话,城管也要受人责骂。真是两边都不讨好,左右为难。
我在街上逛了一大圈,一个多钟头后回到了小区。
这时,太阳升得更高了,散发着炙人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