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们的人民公园,那是传承着一代人青春记忆的公园呀。
记得那是1985年的事了,我还为公园的建设“添砖加瓦”过呢。
那时,神州大地被改革的春风吹拂着,各地都在萌发着开放的春芽。作为始设建制于公元331年的古老的县城,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公园。老人困囿在家门无处伸展,只能在屋檐下闲坐聊天,孩子们只能在树荫间追逐嬉戏,年轻人谈恋爱只能相约影院——那是当年最奢侈的浪漫。对于大城市里绿荫环绕的公园,小城居民总怀着憧憬的目光。
县领导也许看到了本地的困境,觉得百姓应该有个休闲的好去处,建个公园才能与城市媲美,有个公园才是县城应有的模样。他们看中了兴田路旁边的一块占地面积4公顷左右的菜地、农田,着手规划建设为公园。
为了筹建公园,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在那个财政吃紧的年代,建设公园堪称壮举,不仅需要县财政拨款,还得动用县城及附城所有单位工薪阶层的财力。有人认为这些人都是公园的受益者,是“当仁不让”之举。
我是一名小学教员,刚从师范毕业出来不久,领着四十多元的工资。母亲说我“还不够养活自己”,此话虽有点夸张,不过也确实有点窘。我每月都要寄给在外地读书的二哥二十元后,自己所剩无几。
学校离县城大约7公里左右,理所当然属于附城单位。那个月我的工资少了十八元,却多了九张面值2元的“公园券”,让我囊中羞涩了几个月。财务说“公园券”在公园建成以后可以当门票使用,还可以兑换现金的。
我知道这是公益建设,再艰难也得出一份力。我把“公园券”夹在一本书里,时不时翻出来看看,也盼望着公园早日落成后去一望风采,我也好去当一回“城里人”,享受一番大城市人的荣耀。
资金到位,推土机轰鸣,围墙砌起来了,人工湖开挖了,石拱桥拱起来了,联通着“湖南”“湖北”,山歌亭架起了飞檐,花草树木也进场了。
公园工地里热火朝天。
历经几年风雨,人民公园于1988年3月正式落成,一时轰动整个县城,公园里顿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小城人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公园,享受着拥有公园的那份荣耀和喜悦。
公园并不大,差不多一眼可以望得到尽头,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着实让父老乡亲们欢呼雀跃。放眼望去,人工湖泛起了涟漪,浮萍随波荡漾,游鸭戏水欢腾。水上游艇划出了哗笑声声,山歌亭飘动着男女对唱,风雨亭传来了老人们的高声谈笑,石拱桥上流动着欢快的人群,欢乐小火车、碰碰车、猴子拉车、豪华转马、青少年宫、游泳池等娱乐项目里无不传送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这是当时全县最大的一所集清幽的园林秀色、水上娱乐、文化健身、动植物观赏和休闲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园林。
按最初的方案,公园要购门票方能入园游玩,“公园券”可以作为门票使用。可是还没等到公园落成,我的“公园券”早已不见了踪影,我翻遍了所有的书本就是找不到,让我好一阵懊恼。这可是花了我大半个月的工资呀。
我只能自掏腰包,也进了一次公园,感觉公园实在是太小了,和广州的越秀公园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那些娱乐项目里孩子们笑声连连,倒是热闹。而那架机场赠给公园的退役战机最是惹眼,银翼折射着阳光,仿佛随时要冲破围栏重返苍穹。
人民公园辉煌了几年,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带来了许多欢乐,后来就免费开放了。1994年,为纪念撤县设市,在公园中心建了一幢高达33.1米的钟楼,这是粤东首屈一指的地标。庄严的钟楼敲响了正点报时,让古老的县城演奏起新的华章。园里还竖起了解放烈士纪念碑,在侧门进来的空地上建起了两层楼的公园幼儿园,公园彰显更多功能了。
随着新兴城市的建设,房地产蓬勃兴起,免费开放供人休闲娱乐的公园比比皆是,我们的人民公园俨然就是一个社区公园了。
如今漫步在“缩水”的园林里,依然能听见山歌亭里飘来的山歌调,看见风雨亭里对弈的老翁,还有切磋牌艺的老媪——他们在享受着人民公园给他们提供的温馨时刻。
这座日渐斑驳的公园,恰似压在箱底的老照片:边角虽已泛黄,却凝固着整个时代最初绽放的模样。当暮色浸染人工湖时,总有三两孩童围着新建的栈道追逐,他们的欢笑声越过围墙,与不远处商业广场的霓虹,在夜空里交织成新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