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之后,天气渐渐寒冷。冬日暖阳将高桥村的田野和村庄照得明亮温暖,让人感受到岁月静好、温馨安然。岁月如诗,承载着期待与希望,让人对生活充满着祝福和向往。
在高桥村大鼓岭的北边,罗河、泥河、矾山三镇的交界处坐落着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庄,近百户人家坐北朝南,依山而居,村庄房屋高高低低,层次感很强,这个村庄的名字叫张湾。经过岁月的洗礼,冬阳下的张湾愈加熠熠生辉,美丽如画。
张湾的前身名叫洪庄,离此不远处有个地名叫“木型地”,说是地,其实就是一个略高于地面的山岗,远远望去,形状就像横放在那里的一根木头。
太平天国后,砖桥洪桥洪姓为了安置后裔,将后生二人一个迁到高桥的洪瓦,一个迁住在木型地。经过繁衍,木型地人口渐渐增多,形成一个小村庄,由于全部姓洪,人们就把这个村庄叫作“洪庄”。为了生产、生活方便,洪家在村庄附近人工挖了一口塘,这口塘名叫“洪塘”,至今还在张湾村庄的东侧。过去的洪庄经常失火,洪氏觉得木型地风水不好,便迁到洪瓦土安岭一带居住。后楼房院张姓由于人口急剧增多,便将一部分后裔迁到洪庄附近,坐北朝南,依山而居,房屋自然地形成一个弯形,人们习惯把这个村庄叫作“张弯”,后来觉得这个“弯”字不雅,考虑到村庄前有口“门口塘”,于是就把“张弯”改叫“张湾”了。根据现在的老年人回忆,解放前张湾20多户张姓拥挤住在一起,屋屋相通,户户相连,外面是一道围墙,有7个门进出,前面3个大门,后面4个小门,除公用的堂屋是瓦房外,住家全部是草房。
站在张湾,远远向南望去,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自然景观叫“双狮戏球”,给人一种吉祥瑞福之感,寓意“风调雨顺”、“团结和睦”。此景观由三座山形成,左边的山是雨山岭,看起来像一只飞扑的雄狮,中间的山很小,形状像斗笠,当地人把它叫作“斗笠山”,像一只球,右边的山是洪瓦的安土岭,远看像有一头张牙舞爪的母狮。三座山连在一起看起来,形成“双狮戏球”,栩栩如生。道法自然,给人一种无限的想象和遐思。
雨山岭是一个充满传说和神奇的山。很久以前,雨山岭的山脊上长出一块很大的石头,高出地面1米多,形状像大肚罗汉,头和身子栩栩如生,当地人们认为这是罗汉菩萨显灵。每到大旱之年,人们到这石头前烧香求雨,结果传说是有求必应。由于能在这座山上求雨,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这座山叫作“雨山岭”。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人称广西佬,长矛子)攻打枞阳县东乡(今周潭镇,武术之乡)吃败仗而走,一路烧杀抢劫,人们纷纷闻风而逃,气急败坏的太平军到处找人,因找不到人,气得把雨山岭的罗汉石头头部砍去。20年前,随着宗教信仰的自由,当地居民出资在雨山岭罗汉石处建庙,香火旺盛。
雨山岭以前常年风景如画,有着茂密的森林和奇特的山峰,让人留连忘返。站在山顶,东可以看到砖桥,西可以望到罗河,北可以观望泥河,抗日战争期间,张金彪带着新四军常在此出没,观察敌情。一次,为了驱赶国民党反动武装,新四军在雨山岭向对面牛龙山的国民党部队开火。由于新四军作战勇敢,后方又有老百姓支持,国民党部队坚持不住,趁着夜色偷偷溜走。
高桥村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悠悠失子山,仿佛向人们讲说当年周文王在此丢失儿子的往事。
失子山靠近雨山岭的西边,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山。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将领土分封给诸侯以维护王室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逐渐脱离了王室的控制,导致周文王的处境艰难,压力很大。当年,他带着儿子和随从到民间微服私访,当走到雨岭山旁边的一个小山丘时,感觉累了,就命令在此休息。没想到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的儿子突然不见了,周文王思儿心切,向大鼓岭走去,并在此卜了一卦,根据卦象,他来到附近的一山顶进行探寻,仿佛看到自己的儿子在南边的一座山上放牧,周文王赶过去,却不见自己的儿子,当时天色已晚,周文王见不到儿子,不肯下山,就在山顶的碧石上坐躺睡了一晚,第二天果然在此山见到了儿子。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时间一久,人们把周文王儿子走失的山叫“失子山”,把周文王探寻儿子去向的山叫“探子山”(山顶石上至今还留有一足大脚印),把找到儿子的山叫作“见子山”。
张湾有种黄烟的历史。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依靠水路占领了无为一带,张遵一、张遵二兄弟二人挑烟叶到芜湖贩卖。过去出门手续繁多,经过国民党辖区要通行证,经过日本鬼子沦陷区要良民证。途中,兄弟二人被日伪军抓住,由于没有良民证,日伪军在他们身上搜查到国民党签发的通行证,认为他们是新四军探子,要枪毙他们,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文化的张遵二突然提出要见当地的维持会会长,向他解释说:你看我们的手上全部是老茧,根本不像拿枪的。后经维持会会长沟通,这才幸免于难。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张湾地处三镇交界处,比较偏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地从事农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长期以来几乎与世隔绝。1955年实现合作化以后,村庄需要进行规模调整,这样便有蔡姓和汪姓从蔡岗、洼拐迁到这里。在那种艰难的条件下,勤劳的张湾人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他们爱国家,爱集体,正确地处理了三者关系。为了国家和整体的利益,他们肩挑稻谷,翻山越岭,来回几十多里路,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为完成生猪派购任务,他们经常在羊肠小道上艰难地牵赶着牲口......往事悠悠,这些虽然早已成为过去,但留给人的是无法抹去的记忆和张湾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张湾过去绿树成荫,古树参天,每棵古树树龄达百年以上,这些古树枝繁叶茂,绿意盎然,1958年大炼钢铁时山上和村庄里的古树被砍伐,现存的一棵柿子树有100多年历史。现年80多岁的村民组长张先中回忆说:自己从小记事时,这棵柿子树就这么高,快八十年过去了,树还是那个样子。这个柿子树长在田埂上,它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每年挂果很多,反哺乡民。冬天,树叶落去,光秃枝丫上的柿子远远看去像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格外吸人眼球。
在张湾有一个较大的石碾,直径二、三米。过去张湾和洪瓦村庄里的人都在此碾米,1958年随着碾米机的问世,机械化作业代替了人工操作,碾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湾人不仅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现张湾有370多人口,80多户。随着生活的变化,张湾人渐渐形成了养生的习惯,村民们利用自己的空闲地在村前宅基后种起了绿茶。翠绿的茶叶,淡雅的香气,给张湾增添了生机。
张湾人杰地灵,一些仁人志士在不同的岗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不懈地努力。
张先知,早年在庐江县合作社工作,1960年任县粮食局长。
张栋才,1964年合肥师范学院毕业,先后在泥河中学、庐江中学任教,几十年如一日,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无闻地奉献。
张遵仁,从小在罗河街道、砖桥一带学医,后在家行医,并开药房,土改期间进入店桥公社卫生院。
张鹤龄,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任高桥大队第一任书记;张多庆,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任八岭大队书记;张传才,八岭村委会主任。
蔡宏升,毕业于安徽蚌埠学院,勇于跳出舒适区,敢于突破自我,现在西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厅工作。
随着乡村振兴,2017年张湾结束了几百年来无交通的历史,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连接到自然村庄,村容村貌大有改观,原高桥村书记王青发这样赋诗:“茅舍残垣不见踪,高楼遍地展新容。山青水秀千层翠,鸟语花香四季红”。2019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张湾完成了亮化工程。每当夜幕降临,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准时亮起,以其独特的节能环保特点,发出柔和而温暖的光芒,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为张湾的夜景增添了一抹亮丽、温馨、浪漫的色彩。
江北港铁路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为支持国家建设,张湾人服从整体利益安排,主动让出田地、山林。沧海桑田。原来交通最落后的张湾,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在高桥村最先看到列车飞快掠过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