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福来的头像

曾福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2/13
分享

元宵夜思

又一个美好的元宵佳夜,我坐在灯下静思。

月亮慢慢地穿过云层,爬上树梢。我心中的圆月比月亮还圆。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古代历法而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夜”,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名之为“元宵节”。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宋代以前,元宵节多称“元夜”、“元夕”、“上元”,而宋代以后的文献则多见“元宵”一词。

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习俗和文化。关于元宵节的起源说法很多,较有影响的是,源于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燃灯祭祀太一神。所以,如果从西汉时期算起,元宵节在中国已经绵延存在了两千多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元宵节期,在不同历史的时期也有不同的变化,明代十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以前人们认为元宵节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之日,各地有“闹元宵”的习俗,活动形式多样,既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民俗活动,也有舞龙灯、踩高跷等社火表演,表达着人们祈祷丰年的意愿,故元宵节又称“狂欢节”。节令的特色食品是“元宵”,又称“汤圆”,寓意团圆、美满。直至现在,每逢元宵节,人们总忘不了吃些“元宵”、“汤圆”之类的美食。

在我的老家就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意为正月十五这天比过年还重要。

宋朝时,最热闹、最盛大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元宵放灯期间,不仅灯火辉煌,且有歌舞百戏填充街巷、“乐声嘈杂十余里”、“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灯品至多”,“精妙绝伦”。宋代的元宵节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一个惯例:天子与民同乐,以示亲民。小说《水浒传》中就有宋徽宗在宣德门与民同赏元宵的情景。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古往今来,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很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的下一阙是:“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情极明显,《生查子》这首词之所以出名,与情感渲染有关,一个“湿”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文明”对元宵节的冲击很大。

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可以结伴出来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又是青年男女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说元宵节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情人节。而现在人肤浅,凭空想象“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有些人,有些事,总是在特定的日子想起。站在时光深处,回味曾经走过的岁月,经历了多少人!多少事!有些事我们应该把它尘封,有些事我们必须刻骨铭心地把它记住,而有些事我们必须把它碾碎如泥!

农历“十五”又称“月半”。“十五”是个好日子,一提到“十五”,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天上的明月,苏东波正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在镇江金山寺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而现代人偏偏要提出来什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与其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鄙视,不如说是对中国文明的糟蹋。

受“现代文明”的影响,现在元宵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在城市,由于禁放,已经远去了烟花、爆竹,让人无法感觉到其本真的味道;在农村,随着打工潮的兴起,正月初八未过,人们早早地踏上了归程。现在的元宵节,除人们还记得吃元宵、汤圆外,“闹元宵”的气息所剩无几,甚至荡然无存。看来保持传统,传承传统文化已经时不我待,值得全民族、全社会关注。

月亮渐渐升高,越来越圆,大地一片银白,人们在如水的夜色中渐渐进入梦乡。

元宵夜,温馨之夜,浪漫之夜。愿山河无恙,福满乾坤,人世间万事吉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