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峪,位于周至县楼观镇境内,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据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就峪原名“㠇峪”。由于“㠇”字难写难认,所以人们就简化为“就”。说起就峪,许多人是陌生的。然而,这个不广为人知的就峪却是老子晚年生活、著经、羽化、安葬的地方,也是“楼观”一词起源的地方。
相传老子的学生尹喜在就峪的山上结草为楼,夜观天象。后来有道人奉尹喜为祖师,像他一样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并且为本教派起名“楼观道”。再后来,人们就把楼观道派修行的地方叫作“楼观台”。
不过,现在人们一提起楼观台,却指的是就峪以东,老子说经台所在的田峪,并非“楼观”一词起源地就峪。这是为什么呢?
魏晋时期,楼观道在终南山发展起来以后,活动范围扩展到东边的田峪,便在相传老子最初传经的地方修建起了说经台。为了区分两个地方,就把田峪那边的活动场所叫作东楼观,把就峪这边的活动场所叫作西楼观。由于西楼观台是道教的祖庭,所以一直是楼观道的活动中心,香火很旺。可是到了唐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因为老子姓李,名耳,所以唐高祖李渊为了政治需要,就命人假传老子是自己的祖先。他高调来到东楼观台,在山下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宗圣宫。从此,东楼观的风光彻底盖过了西楼观,成为天下道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一说起楼观台,通常就指的是东楼观。以至于到了现在,许多人也不知道还有一个西楼观。现在东楼观作为景区,参观游览的人非常多。西楼观尽管游人不多,但却是当地群众祭拜老子的活动场所。这是因为老子墓就在西楼观。
庄严肃穆的老子墓位于就峪口的就峪河西畔。因为老子墓依山为陵,所以峪口的这座山峰被叫作大陵山。立在峪口,只见一道银白色的瀑布从山顶跌宕而下,从老子墓北侧流过。老子一生最欣赏的东西就是水,称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就是“上善若水”。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以水为喻,阐述自己关于道的观点和哲学思想。在他看来,水是最接近道的事物。
水是生命的源泉,能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存在44亿年之久,我认为完全是遵循了“道”的结果。它是一个由液态、气态、固态三种存在形式相互转换的复杂循环系统。这个循环系统通过蒸发、凝结、凝固、融化、径流、渗透、汇聚等途径,把生物圈、水资源圈、岩石圈、土地圈、大气圈等系统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天上地下,它不处不在。春夏秋冬,它变换形态。年年岁岁,它生生不息。这世间万物,恐怕除了水,再也没有这么善于应对外部环境,善于生存的东西了。因此,悟道必须从悟水开始。
西楼观台位于大陵山顶。西楼观由于名气不如东楼观,所以建筑规模远逊于东楼观。别看它规模小,但在道教中的地位却很重要。穿过紫云楼,就遇见了传说中神秘的吾老洞。洞口右侧立有一块一米多高、顶部成三角形的长形石碑,上面刻着三个篆体字“吾老洞”;洞口左侧里有一块方形石碑,刻有吾老洞的简介。洞门两侧有一副对联,看似汉字,却难以辨认,不知其意。据说是老子用自己所创造的字所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事实上,道教虽然把老子奉为老祖,其实和老子的道家根本是两回事情。因此,老子是不会炼丹修行的。在我看来,这副对联绝对是道家自己后来独创的,只是假借老子之名而已。
据说老子死后,弟子把他的头骨装在石函中,封存在吾老洞中的某一个地方。具体是何处,不得而知。人们传说这个吾老洞穿过秦岭,直通成都的青羊宫。老子羽化后,就是穿过吾老洞,转世化身为婴儿,出现在青羊宫的。
吾老洞是否真的通往青羊宫至今无法验证。曾经有人手举火把进入吾老洞,曲里拐弯行进了数里,仍不到头。眼见脚下暗河流水越来越急,便心生恐惧,转身回来。如今,为了安全起见,吾老洞口已经被封闭,禁止入内。
站在被封闭的洞口,望着那深不可测的山洞,让人心生好奇和神秘之感。也许在将来一个未知的时候,吾老洞之谜终会解开。
西楼观除了老子墓和吾老洞,还有王母娘娘墓、尹喜修行的草楼遗址、尹喜墓、神泉、三大老母庙等十几处人文古迹,算得上是历史文化气息十分浓郁了。
就峪,就是这么一个深藏秦岭,不为人熟知的静谧之处。也许,这正是老子想要的致虚笃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