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既是华夏民族“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这节日源远流长,丰富厚重。比如一千多年前的许多唐诗,就记录和描述了那时清明时节的很多风俗和故事。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边塞诗人王昌龄在《寒食即事》说晋阳旧有的寒食风俗,是为了晋国贤士介子推。中唐诗人卢象在他的《寒食》中,也说“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是因为“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晚唐诗人韩翃(南阳人),写了一篇“日记”叫《寒食日即事》。这“日记”不仅道出那时的“寒食节”有灭火、(朝廷向大臣)赐火习俗,还道出那个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翻飞,杨柳舞动,落红无数。更重要地是,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为时下“五侯”获宠而忧虑重重。
元稹说“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韦应物说“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诗圣杜甫说“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诗魔白居易说“寒食非长非短夜,春风不热不寒天。”看来一千多年前的寒食节与今差不多,也是春暖花开,不热不寒。
诗人王维说,唐代繁荣时上巳、清明前:“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诗人唐彦谦说“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晚唐诗(词)人韦庄,丙辰年(唐昭宗乾宁三年)在陕西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就连漂泊不定的杜甫也说“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他们不仅说清明、上巳、寒食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同时也指出,那个时节春暖花开,大家都热衷踏青、蹴踘、荡秋千。
诗人王建对当时寒食节祭祖、扫墓等习俗,在《寒食行》中讲的更是详细:“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不仅道出那时家家都很是重视扫墓,而且说“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出门远离家乡的人,会在水边遥祭他们的祖先,带领着妇女们向家乡的方向祭拜(“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诗的结尾“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表明当时的人们,上坟扫墓就盛行燃烧纸钱。
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生四处漂泊的孟云卿说:“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湖南的胡曾,那年在“寒食节”旅居繁华的唐都长安,看到寒食节京华的人们“金络马衔原上草,玉颜人折路傍花。轩车竞出红尘合,冠盖争回白日斜。”油然地想起了故乡长沙,以至于“谁念都门两行泪”;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另一位杰出诗人刘长卿,在《清明后登城眺望》里不仅说清明后“草色无空地”、“万井出新烟”,而且也道出自己被贬在外的孤独和寂寞——“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时节,行旅的杜牧“欲断魂”,漂泊的孟云卿“无烟火”,旅居京华的胡曾“两行泪”,贬谪在野的刘长卿很孤寂。然而,清明时节遭遇最最苦悲的,还是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
他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因生活无着先后漂泊甘肃、成都、奉节等地。大历三年(768年)正月起程出峡,三月到江陵。本想北归洛阳,又因河南兵乱、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生活一天比一天恶劣。晚秋移居江陵以南的公安,没多久公安也发生了变乱。他到岳州(岳阳)、衡阳,投友不成四处碰壁。在陆地上没有安身的处所,此后的三四年间小船就是他的家。大历四年冬天,寒流侵袭长沙,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他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边,从秋到冬,一呆就是四个多月。
他在《清明二首》中说: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十年漂泊,年老病废。卧病在舟,飘荡无期。右臂残疾,左书艰难。无依无靠,困苦难捱。迁徙的大雁已经飞入云际回归边塞,无法北归的他还在用江南的青枫续火。汇向洞庭湖滔滔不绝的春水,阻断了他回家的道和路。茫茫白萍一片,愁死他这个白发老翁!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寒食节,杜甫在贫病交迫中作《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寒食节次日小寒食,依然禁火冷食。在简陋的小船上,椅着简易的几案,戴着隐士般的破帽,想着凄凉的过往。春日水涨好似飘浮在天上,老眼昏花好像蒙着一层雾。在万余里的青山白云之外,带着无穷的愁思,望眼欲穿北方他日思夜念的长安。并在望眼欲穿的思念中,困死在了漂浮于湘江之上的小船……
记录和描述一千多年前唐代,上巳、寒食、清明风俗和故事的唐诗举不胜举。有言明缘由、时间的,也有描写美好春景的。有讲说风俗习惯的,更有道说伤感遭遇的,等等不一而论,俯拾皆是。这些的这些,足见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寒食清明丰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