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铁子的头像

铁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6
分享

观喜村文艺闹元宵有感

在千年文化古城平遥东南塬,紧邻非遗小镇和平遥源景区的喜村,这座像明珠一样镶嵌在古老村落之间的村庄,正月十四迎来了山西省文联,平遥县文联组织的“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的艺术家们。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的灵魂中,始终流淌着平遥这方水土。有幸应邀观看这场盛会,在乍暖还寒的微风中,走进这座承载了晋商历史文化韵味的村子。我的潜意识里,不自觉地搜寻着这里深处的文化内涵。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的开山鼻祖,龙跃村的雷履泰,携手喜村的毛鸿翙,书生意气,开拓创新,创造了一个金融帝国。其后,毛鸿翙和他的后人创立了赫赫有名的”蔚’字五连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毛鸿翙无疑是喜村人的骄傲。在村里走过,流连于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七佛庵,感受佛教文化在我们这片土地生根开花,父老乡亲们刻在骨子里的善良。狐神庙,这是一副清神醒脑的良药,清除了自己脑子中顽固愚昧的认知,醍醐灌顶:原来狐神庙供奉的不是狐仙,而是名将狐突。不觉一凛,我们的血脉传承中的忠诚,勇毅,是有历史信仰的。想起我的第一个中篇小说《刺狼传奇》(发表于文学刊物《都市》2021年第七期)中的一位英雄人物,深夜提着铡刀摸进敌人炮楼杀鬼子的人物原型就是喜村赵村之间的好汉。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无知,浅薄,他的故事应该更精彩些。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我的骨子里,对舍生赴国难的英雄充满敬意,尽管他没来得及投身革命。凭着一腔热血,草莽杀敌,他依然是我的英雄。当然了,小说人物,虚构成分较多。建于清代的毛家大院,毛家书院正在修缮中,期待今后有幸参观,届时再好好接受晋商文化的洗礼。

欢庆的锣鼓热热闹闹响起来了。喜村人自己的红火开启了庆元宵的序幕。身穿绿色绸服,腰扎红稠带的汉子,手执龙杆,潜龙升空,左右游弋,上天入地。锣鼓队后面,紧跟着身着古装的福星,禄星,寿星,财神,笑口常开,大肚翩翩的弥勒,挑着担子的相公,扭着秧歌,丑态百出的媒婆,赶毛驴上山的老汉,旱船。村里自编自演的扇子舞,热闹的气氛,烘托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爆裂的鞭炮,在早春的寒冷的风中,震撼人心,惊天动地地响了起来。这是朴实的喜村人最直接地向艺术家们表达欢迎的仪式,作为为了生活,经常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游子,我听到的是,家里亲人的深情呼唤,我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

来自省城的艺术家们,在《桃花红来杏花白》的民歌声中翩翩起舞,春天的精灵,在生机勃勃的万物复苏中灵魂的舞蹈,演绎出的是生命对于季节的深情。毕竟是专业团队,出手不凡。相声演员的精彩表演,引起全场一阵阵的笑声。平遥县文联的精彩节目《刘姥姥游平遥》,艺术地再现了《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个角色,给这个喜剧人物赋予了新的生命,这生命展现的是朴朴实实的平遥风土人情。

嘹亮的歌喉,在熟悉的民歌曲调伴奏中,响彻在耳畔,⟪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熟悉的腔调,憨直的后生爱着娇俏的姑娘,黄土地的儿女,爱的直率,缠绵,轰轰烈烈,从不虚伪造作。晋剧独唱《日月图》,让我彻底觉醒,原来自己也曾经是一个戏迷。不禁感慨,心酸,我离开家乡太久了……

台上的艺术家们,不顾倒春严寒倾情表演,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台下观众如醉如痴,沉浸在艺术的感染中。看看这里,看看那里,黑压压的人头,专注着欣赏。他们的表情是轻松的,愉悦的,突然脑子一转,呀,其实快乐是这样简单的。不需要刻意,不需要预约,快乐就是放松下来,听听看看,节日的喜庆的河流中泡泡,收获的肯定还是快乐。

全体演员走上舞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我情不自禁和现场的观众随着歌声唱了起来: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在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

我的热泪实在控制不住,流了下来。我得承认,自己确实没出息,但我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故土,这是我的根。这点朴素的感情流露,还需要掩饰吗?!

人说唱戏的是疯子,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走进了艺术家的情感世界,然后艺术家人我两忘,演绎着人间悲欢。看戏的是傻子,观众被艺术的感染带进艺术的氛围,情感共鸣。在沉淀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喜村,对了,我们当地人有时候改不了口叫着原先的村名邢村的这个地方,我变成了一个傻子。说好听一点是,在这里,看文艺演出,感受古村落的文化内涵,焕发出新的生机,我陶醉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