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远归来已有时日,可它深沉儒雅、秀丽端庄的身影却在我的脑海中频频浮现,挥之不去。
那日下午,我们从铜仁乘车赶往镇远,尚未到达,心就有些迫不及待了。早听说镇远是一座千年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禁心生向往,急于一睹其尊容。
镇远周遭都是高山,所见皆群峰突起。车子从山顶的高速公路上慢慢盘桓而下,左转右转,右转左转,少说也有一二十分钟,才终于在山脚下的一家单位门口的空旷场地上停了下来。我努力睁大了好奇的眼睛,仔细打量着这座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嗬!果然名不虚传,它的美,它的古朴与典雅,显然赛过诗意流淌的江南水乡。
一条河在我们眼前弯曲又舒展,被古镇紧紧拥在了怀中。它叫㵲阳河,镇远古镇的母亲河,虽不甚宽阔,却是古镇的命脉,是古镇赖以生存的水系。古镇因它而生,因它而兴,凡两岸人家,皆临水而居,在平凡的烟火中,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我对㵲阳河并不陌生,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早就听说过贵州有一家名叫《㵲阳河》的杂志,杂志因河而得名。然河为何状,不得而知,只是一种存在于脑海中的概念,并无真切的体会与感受。而今,它就在我眼前,我在它的身旁,触手可及。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和兴奋:㵲阳河,我终于见到你的真容了!
小城不大,群山环抱。镇远像是躺在母亲怀里的孩子,受到周遭山峦的格外关照。很难看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倒是低矮的民居随处可见,占据了这座城池的半壁江山。我边走边想:为什么镇远不见高楼?原因可能是这座县级城镇人口本就不多,无需再向上扩展。其次是,即便有高楼,窝在山中,也难有出头之日。楼再高,岂能胜过满眼的大山?
初入这座城,以为只是个镇子,少许的几条街道,不多的商户和店铺聚集在㵲阳河的两岸。倒是㵲阳河予人更多的惊喜和赞叹,它的水清澈得令人叫绝。老实说,我从未见过如此澄明之水。我曾去过祖国的许多地方,领略过无数的山水之妙,但像㵲阳河水这样清得几乎让我怀疑自己的眼睛,并不多见。那简直就是一块流淌着的巨大翡翠,透彻而明艳,横陈在我们眼前,叫人无法不多看几眼,并且越看越喜爱,越看越上瘾,越看越挪不动脚步,仿佛脚底被磁铁紧紧吸住了一般。
这或许就是㵲阳河的魅力所在吧,尽管我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但它的美千真万确,不容置疑。它就在你我身边,缓缓流淌,不急不躁,仿佛轻步挪移的妙美女子,顾盼有情,款步生姿。我的心旌怎能不为之摇荡?
顺地势往下游,水面渐宽,㵲阳河抵达此处,似乎要稍作停留,汇成了一汪椭圆形的湖面,远观之,若一枚巨大的鹅卵,牢牢地稳住清澈的河水,使其不至于迅疾,然后再向下游缓缓流去。仔细阅读岸边的图片展,方知镇远古镇虽居深山,却也年年举办盛大的龙舟竟渡活动,吸引了境内成百上千壮汉前来参赛。近百条龙舟在㵲阳河上劈波斩浪,竟棹高歌。逆水争流之势,奋楫当先之状,蔚为壮观。据说场面极其宏大,热闹非凡,围观的人群如山似海,传为远近佳话。
河面上有一座桥,名曰祝圣桥。这座桥非同寻常,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后多次遭到毁坏。清雍正元年复建完工,是滇黔古驿道上的重要通道,也是湘黔公路的必经之道,它曾是连接㵲阳河两岸的唯一通道。古代的祝圣桥为滇黔学子进京赶考必经之路,桥上建有三层穿斗式青筒瓦顶楼阁,名曰 “魁星阁”,寓意学子金榜题名、一举夺魁。当地老百姓又称其为“状元楼”。1988年,祝圣桥作为青龙洞的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镇远古城,想要往返㵲阳河两岸,祝圣桥是最理想的通道。桥跨河水过,人在画中游,踏过古老的祝圣桥,古驿道上,似乎驼铃声依旧,那是从明清以来商旅们往返的岁月之声。这声音,是贵州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是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也是对征服自然的不屈号角,它一直激励着贵州人不断前行。
站在桥上放眼望去,㵲阳河由远处蜿蜒而来,穿过这座城市的中心,如一条大动脉,给这座城市提供着生命的营养。镇远古镇也因此获得生机,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依然显示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虽地处西部贵州腹地,却为天下所知,提起它,无不赞不绝口。
称赞镇远,不仅仅指㵲阳河,更在于那些古风犹存、隐在巷陌深处的民居,它们好似容貌俊美的佳丽,即便深藏闺阁,依然挡不住慕名的脚步。我素不喜欢跟众盲从。人到哪我到哪式的游玩,只能让自己亦步亦趋,丧失欣赏的主动权,仿佛一具行尸走肉,在盲流中麻木拥挤。寻幽探微,才是游玩乐趣之所在。
于是,离开众人,一个人径直走进巷陌深处,感受厚重大气的古镇文化。彼时,阳光斜照,斑驳的砖墙上,交织着时代的光影。踏着旧迹斑斑的石板路拾级而上,两旁青砖素瓦默然不语,一座座古建筑映入眼帘。精巧的浮雕窗框,守住了窗外的风景,天高云阔,碧瓦朱檐,古色古香,余韵悠长。漫步于古巷之中,摸一摸青石,细数一数纹路,历史便在脑海中慢慢浮现,胸中酣畅而惬意。
惊异的是,镇远巷弄深处的民居古宅的大门,似乎不与巷子正对或者平行,都有几分偏斜,它们错落有致,互不相对。正纳闷间,侧过的游客说了一句:这些都是“歪门邪道”。我不解其故,连忙求教,方知“歪门斜道”是镇远古民居独具特色之处,它们遵从了风水先生的说法,“以南为尊” 是富贵之相,又有 “财不露白”的寓意,旁人路过时不易看到主人的身价,据此可求平安。我恍然大悟,心中暗生对古镇先人藏富不漏、谦恭守节胸襟的敬佩。
沿幽巷蜿蜒前行到一座山脚下,倚山而建的几排民宅,居然都是清一色砌有马头墙的徽派风格。我惊奇贵州镇远距离咱安徽逾千里之遥,焉有此等格局?慌忙向一位面目和善的房主打听,原来镇远古镇位于贵州黔东南,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是茶马古道上的商业重镇,水路交通发达,明清时期便吸引了大量徽商前来经商。徽商在镇远发现了商机,逐渐在此定居下来,后来慢慢发展成了当地的大家族。
徽商在镇远定居后,因思乡怀亲,就按照徽州的建筑风格在此营建家园。他们带来了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如青砖黛瓦、高马头墙、飞檐翘角等,逐渐形成了镇远古镇的徽派建筑群
缓步中,偶见一家正厅的四面墙上,挂满了书画作品,字体不同,风格迥异,一股书香气息扑面而来。端坐书案后的,是一位庄重典雅的俏丽佳人,束发盘髻,旗袍紧身,秀丽端庄,书卷气逼人。见我入,她起身相迎。
我冒昧地问:你这里是教培机构吗?她摇了摇头,轻声答:个人爱好。我再次细赏,每一幅作品都用笔讲究,功力不浅,清雅而不落俗,没有十年二十年的研习,断难成就。据她所言,这些作品仅供来者观赏,不售不卖,不赠不予。我暗暗敬佩。
攀谈中得知,她的祖上是皖南徽州人,在此开枝散叶已二三百载,传到她,为第九代,但她仍然能说一点不太标准的徽州话。我顿生他乡遇故交的感觉,与眼前这位女子,已然有了几分亲近。此前我曾猜想,能在这僻静之处安然恬静地独守一份雅好,不追名逐利,不心浮气躁,不崇尚浮华,若非富贾之家,实难做到。现在看来,果不其然。徽商当年凭借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精神安身立命后,便开始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尤其是良好家风的传承,广为天下所知,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物,而且代不乏人。这一点,与徽州胡氏、汪氏、江氏家风一脉相承。
环视这些徽派建筑,我对镇远古镇陡生出几分亲近之感。此刻,我仿佛不在千里之外的他乡远游,而是身处皖山皖水中,触手可及它的脉搏,侧耳既听它的呼吸。这份恍在家乡的感觉,是几千公里外的云贵高原给予我的情感抚慰。后来我又听说镇远古镇的 “歪门邪道” 式风格设计,同样出自徽商的才思,是徽商的杰作,心中不禁暗暗感叹徽商身上那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骆驼精神,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成为基因密码,深深刻入骨髓,流淌在徽商后人的血液里,并且传承久远,名扬天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由古巷中出来,走在临河的街上,看到那些熙来攘往的身影中,涌动着夏日的孟浪,无数凡心侵扰着身后这方宁静,不尽俗身糟践脚下的青石,历经沧桑的千年古城,依旧隐而不发,依旧语迟而浅笑,一如那位俏丽佳人。此刻,耳畔仿佛回响着古道驼铃之声,兼有西风瘦马嘶鸣,我心藏万千钦羡和留恋,不禁再回首,再遥望。
愿青山碧水为媒,许我三世修炼,成为一方异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