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于我,内心从未平静,思绪如天马行空,遨游于无垠的天际。看冯唐先生写的《跨界不伤胯》,为什么总感觉冯唐先生这是对我的过往经历进行的概要性总结呢?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向走过的路,从很远到眼前反复地回顾。
当了二十二年的兵,从十八岁的小哥干成了四十岁的大叔,从哪里来还回到了哪里。看电影《繁华》的结尾,虽说没有唏嘘,但也潸然泪下。岁月就是个“二蛋”,让你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螺旋上升是哲学的问题,到我这只是个旋转的“螺旋”蛋。感觉自己还没有长大,岁月却让你老去。二十二年是接近一轮乘“二”的“二”,自己的生日是由“三个二”组成。我说,这就是命。你自己都这么“二”了,岁月对你“二”点也不为过吧。
回来就意味着“跨界”“跨界”又意味着重新地开始。不是零的开始,又是零的出发。当时有两条路的起点可以选择,走“行政”还是行“江湖”。有选择总比没选择要强上很多,但只要有选择,就会有迷茫,甚者是痛苦。面临选择,众人总免不了议论纷纷,利弊权衡,对错交织,如同一幅复杂的画卷。左右两条路怎么走?怎么走才是正确的路?最后,我选择行“江湖”,并非我笃定行‘江湖’之路即为正途,只是彼时觉得它更贴合我的实际境遇,用文艺点的说法,便是与我的气质相投。而后我悟,他人的抉择亦有其理。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向左是对,向右就是错吗?选择就没有对错,左右也没有对错,选择的路上对错是自己的“对错”。我们都看不清未来,但我们都憧憬自己想象的未来,“憧憬”是路上的迷雾,隐隐约约又深不可测,每条路都是如此。
一叶小帆,一片江湖。我来了,别人是江湖“儿女”,我是“江湖”的远房表弟,稻田“大叔”。面对朝气“澎湃”的江湖,我说实话,当时自己的情形一定是懵逼的。我给自己打气,“廉颇虽老,尚能饭否?”,网络翻译是,能吃能拉,身体倍棒,老而弥坚,不离初心。事实上,理想和现实总是做不到一张桌子上一起吃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面对茫茫之江湖,心也茫茫。自己突然有些眩晕,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了,我陷入了一个很可怕的状态?是自卑还是自闭?很难说清楚。我自嘲道:身为管理出身的我,回到家中却连老婆孩子都管不了,面对茫茫人海,我还能管谁呢?管理他人的企业?太不现实。管理自家的企业?又从何谈起?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跪着”走出一条新的路,走一条“痴人说梦,天方夜谭”的路,“创业”。“创业”需要什么?当时我并不是很清楚,我简单地认为,搞一个“烧烤摊”、摆个“小地摊”就是“创业”。历经近十年的摸爬滚打,我才恍然大悟,创业原来是个大坑。它需要资金、人脉、社会资源,甚至还要懂得一些旁门左道,比如‘耍蛇’、‘开光’之类的,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我很多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去干了,真是太他妈“天真”了。果真,我慢慢滑到了坑底(为什么是滑到坑底,一般不都是掉进坑里吗?我干的是啥?烧烤摊、小地摊等,这都是小活,消耗是慢慢消耗的,吊蛋精光也是慢慢实现的),还好屁股不疼,只是心情不爽,坐井观天的蛤蟆,心情能好到哪里?
心情不好,孤独的时候,解决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去“浪的”、有去“踏浪”的,我选择了“浪在天涯”。我会写下:孤独是一个人的事,一间房子,我与我对话,一个茶壶,一个杯,一轮明月照天涯。一个坐井观天的蛤蟆幻想起码自己能成为一只青蛙。我坐在安静的角落,抬头看了看圆形的天空,偶尔一只野鸟飞过,我做着吃上“天鹅”的梦。叹息坐井观天的青蛙,我从不说你见识短,但我懂你这种境界的孤单。
郁闷就会生气,生气就会找地方撒气。我想到了风,风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总能找到最近的出口。所以我从不“赌气”“堵着气”大脑就会缺氧,缺氧眼睛就会“眼晕”“眼晕”自然就看不清路。打个比喻,女人对男人叨叨个不停,还不如对男人撒个娇管用。在困难挫折面前,在困苦面前,一个有“腿毛”的大男人最好不要像一个“愤怒的小青年”去指责什么?还不如直接对“社会撒个娇”来得直接。写到这里,阵风过后清凉这个家伙憨笑个不停,他似乎感觉到自己的“腿毛”都炸裂开了,太“浪”了。
阵风过后清凉是谁?当然是“我”,我的网名。一直用了很久的网名,很多APP上,网站上的网名。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网名,因为当时“风在无路可走”的时候,也希望感受到“阵风过,过后清凉”的爽,也是希望自己能有“触底反弹”的机会。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用我上两段“浪”式描述这句话,“上天给了我们所有,而我们只是忘了把心装上眼睛”。由内而外的反思,是最容易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我现在经常在创立的“公司”说,只要不是站在“私心”的角度去做决定,一般不会有错,有错“也是高度的错”。这两句话看着相悖,其实也“相悖”,哲学就是这回事,懂的自然懂,不懂自然也不懂?阵风过后清凉你不要笑,这是很严肃的事。
阵风过后清凉说:“好的,下面就“严肃”的言归正传,那就从孔子的儒家学说讲起(开头起得有点猛啊)”。现代人往往指责儒家礼教虚伪,认为它更多是一种表面功夫。我想说的是,“儒家”学说,本身没有错,错在是使用“儒家”学说的人。我是有依据的,并没有“胡呲”。这是一个大人物说的话哦,“我心光明,夫复何言”,这是王阳明临终说的一句话,是对“知行合一”的最高概括,让“儒家”思想回归到了正统。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留给的是“知行合一”的人。留给有理想,有追求,又能做到踏实肯干,百折不挠的人。我想,能做到“知行合一”,或者做到百分之八十“知行合一”,我们给人生交的“卷子”一般就不会太难看。
机会留给我了吗?我在问自己,我给“机会”留“机会”了吗?应该是“留”了。三个方面,一是我的经历过往注定了我的专一;二是我保持阅读和写心得的习惯,让我时刻总结自己、提高自己。三是我的“憨”,“憨”是把“勇敢”放到心上的人,内心强大而执着。
二十二年的生活经历,赋予了我诸多荣誉、光环、能力以及后半生的生活基石。这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二十二”年一直在一条路上走着。就算自己不是一个专心的人,在一条路上走这么多年,某些东西一定也做到了“专一”,比如人品和坚守,对于我来讲,这是我最好的“专一”,恰恰是这个“专一”,让我这个“憨憨”得到了“机遇”的青睐。
我写,道《归来》;归来不是重生,更不是新生,只是回归,脱去骄傲的光环,摘下一层层铠甲还有最后所谓的面子,露出只是鬓角略微有些泛白,依然阳光简单的脸。简单得就像挂在霜雪中的红柿子,他说他自己就是挂在枝头的太阳,自己给自己取暖一杯茗茶,一口寒风,微寒微暖,正是人间。
忘记不了过去成就不了未来,躺在过去的“光环”里不能自拔,“光环”将是堵死未来的“花环”。“跨行”一定是有难度的,甚至是痛苦的。人在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象过去的“美好”,这好像没“卵用”,只会增添当下的负面情绪。面对现实,保持初心和曾经的坚守,总结一路走过来的磨砺,笑着放下,笑着走路。坚信过往之路可鉴未来之行,确信一事之成足证百事可为。“二十二年”后的跨行,这个经历让我懂得,于人生低谷之时,世人或轻视之,然此时所倚,非才智之超群,乃人格之专一、人品之高尚也。从创立公司到现在,我讲得最多的是:公司之发展,动力源于队伍之高度纯洁;根本在于提升员工之家庭幸福指数。这两句话就是我过去“二十二”年思想经历的浓缩和发展。
多看书,多学习总是有益处的。我看书可能不精,但总能在书本中领悟出些什么,比如我细读了《鬼谷子十二篇》、王国维《人间词话》,我领悟出“纵横”的大道:“鬼谷子”是纵横高手,并不是时不时地耍个“小聪明”的“小机灵鬼儿”;王国维所写的核心是赤子之心,写的是人间之真情,可理解为真性情,“真男儿”。要成为“纵横”大家,必须有真性情,必须是真男儿,加上灵活运用好“鬼谷”的纵横捭阖。我又去读了毛老人家所著的《论持久战》,细品发现,这里处处体现出了纵横大家的品质,我感觉这就是对上面二者的总结,并进行了有机地结合。如果非要把上面三者硬加起来,在我看来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掉到坑里的“蛤蟆”曾对自己说过:“你不勇敢谁替你坚强。”如今的我自语道:“勇敢,乃敢于直面世间非议于上,蔑视众人猜疑于下,心怀坦荡,无所畏惧。”
一条要化身为龙的鱼,要么学会在空气中呼吸,要么在太阳的光芒中化为灰烬。向陆地出发,未被现实窒息,于自我意识中自由呼吸,我自视为陆地上的游鱼。毛毛虫,在漆黑的房间里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命运左右摆动的钟,不会为谁停下。陆上的鱼,在暗夜的路口,在刮起东西南北风的路口,寻找远方的光明。毛毛虫伸展触角之时,陆上之鱼已将鱼鳍磨砺为双掌。我煮茶,一壶从冬天开始煮的茶,等着茶水慢慢地开,等着春天的到来。
毛毛虫与我,鱼与我,我们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