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阵风过后清凉的头像

阵风过后清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5/08
分享

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集后之感悟

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之《狗·猫·鼠》后感悟:

上层人士常戴虚伪面具,戏耍底层民众,犹如猫戏鼠般,不致死便不罢休,以此彰显其高明。猫虽具此能,却总透着一股莫名的媚俗之气。

底层人就不那么高明了,比起上层人要直白得多。就像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从不自命清高;鸷禽猛兽虽然凶残,但从不标榜正义公理。

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之《阿长与山海经》后感悟:

这篇主要讲述了阿长、隐鼠和“我”的故事。《山海经》的出现,仿佛是隐鼠逝去后,新的希望之‘隐鼠’的诞生。

隐鼠从字面上理解,隐藏的老鼠,恰恰老鼠的天性是从不安分的。鲁迅先生似乎在隐喻这样的意思,人的内心都可能藏着一只胡思乱想的“小老鼠”,这只“小老鼠”再次延伸就是我们内心的希望。

阿长不小心弄死了“隐鼠”,喻示阿长内心失去希望的同时,也灭了“我”内心的希望。鲁迅先生也可能在说,一个内心没有希望的人带大的孩子也是没有希望的。

后来,阿长给我带来一本“山海经”,阿长看不懂,她活着只为活着,阿长内心那只“隐鼠”已经真正地死去。

“我”看懂了山海经,又开始了新的胡思乱想,“我”内心那只跳动的“小老鼠”又回来了。

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只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后感悟:

谁占领了文化的高地,谁就站在了权利和经济的巅峰。权利和经济将为这个文化进行强有力的输血。

白话的推广,是迅速提升民众文化素养的关键途径,却也因此触动了统治阶级及其文化的敏感神经,成为他们极力反对的焦点。

反对白话和二十四孝图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鲁迅先生认为,白话的普及能够提升民众的认知水平,使他们不再盲目遵循文化上的愚民政策。

二十四孝图都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现,用求的态度感动冥冥的“神”,然后得到福报。鲁迅先生认为这是可悲的,用现在的话说,没有文化真可怕。这是对民众的无耻操纵,让太多的人抱有幻想,而不去努力或反抗找到真理。

当民众明白“哭竹生笋”和“卧冰求鲤”是扯淡的时候,也正是白话普及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

这也是鲁迅先生在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这样说: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暗,最黑暗,最黑暗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之《五猖会》后感悟:

近期在看鲁迅先生的文章,我发现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本是写“南”、 “北”,二则看起来似乎并无太大关系,却总能扯出“很多”“东西”来。看先生的书,乍一看是“南北”,细想好几日后,突然发现先生写的是“东西”。仔细想来,先生的书虽“蓬头垢面”,却是最“人间烟火”。最朴素,却孕育着最大的光华。

鲁迅先生的《五猖会》曾令我困惑良久,难以捉摸其真正主旨。它如同简单的优质食材,仅以清水和盐烹制,美味无比,却让人难以言明其妙处所在。

《五猖会》讲述了一个小孩子去看庙会的故事。去看庙会的前提是必须背熟《简略》,父亲要求的文章。因为背书的缘故,虽说去了庙会,但对庙会的憧憬变成了索然无味。

最后先生用了一句话总结: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背书。

我看了好几遍《五猖会》,觉得是很简单的故事,并看不出特别之处。直到我从“垕土”回来,明白了“钧瓷”的工艺后,我突然有一丝的明悟,什么叫“艺术”?

“钧瓷”是把各种所需的材料,涂抹在毛坯上,烧制完毕具体产生什么样的图案,只有“天知道”。因自然产生的“天知道”就是浑然天成,浑然天成就是“艺术”。鲁迅先生的作品浑然天成,其深度和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我们对其理解的深度,反映了我们认知的广度。

我们可以把先生写的文章,当成一个简单的故事来看,当领悟得深刻了,自然就是另一个领域的故事。

简单地理解:带孩子出来玩,就不要把孩子的作业带上,玩就是玩,开开心心地玩。否则,大人烦恼,小孩也不得安心。

另一个领域:“五猖会”是民间组织的庙会,是江湖,也是底层。之所以父亲让我背诵《简略》后去看庙会,或许父亲是让我“记住”你去的是“庙会”不是“庙堂”,庙堂才是人生而“庙会”是游戏人生。虽然去了庙会,却突然对庙会再没感觉,因为“我”的内心被“自然而然”地种下了一颗“高高在上的种子”。

就如某单位下基层慰问,又是拍照,又是留念。“基层”这个“主体”却略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突然想到,那么‘格林童话’是否真的是纯粹的‘童话’呢?

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之《无常》后感悟:

近几日在读鲁迅先生的《无常》,读了很多遍,越读越迷糊,在越迷糊中,越读越明悟。也可能我领悟的不是先生所表述的真谛,但我自认为也还是有所得的。

我大概总结先生所说,鬼卒鬼王穿的都是花花绿绿的,唯有“无常”一身“素白”,可怕中又有些可爱,还有些可敬。

鬼卒鬼王是花花绿绿的,这个世界是花花绿绿的,大概率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是“酒绿灯红”的。

“无常”是褪去颜色的“白”,白色接近无色,也接近“高洁”,洁白。

认知层次高的人,如同那“无色”的白,面对他人的不解、怀疑乃至恐惧,他们从不刻意解释,只是默默展现自己的高洁。雪落无声,只展现他的洁白。羌笛何须怨杨柳,“素白”何须还要问“颜色”。

人生“无常”,人生本无色彩。只是人走着走着的过程,给自己涂得五颜六色。

先生曾言,我们正行走在一条狭长且险阻重重的小路上,左侧是广袤无垠的泥潭,右侧则是茫茫无际的沙海,前方则是笼罩在薄雾中的遥远目的地。

无论怎么走,向左走,向右走,向前走,谁也逃不掉身上沾染“色彩”的宿命。

人生“无常”,世间并无绝对的“白色”,只有那接近“白”的境界。而能接近这一境界的,往往是极少数人,他们愈是接近“白”,其认知便愈加深邃。

“无常”是梦中入冥当的差。我理解,只有真正睡着的人才有可能去当差,无常是理想中的“无常”,是睡着的美梦。

但,这个世界假装睡着的人太多了,因为假睡的人越来越多的缘故,“无常”身上的“鬼气”也越来越浓了。“无常”身上虽然是白色,内心却是“很色”了。

我突然忆起,我在2024 年写过的一句话:“去病”何须“私心”做盔甲,战袍一定是鲜血染红它。

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感悟: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这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乐趣,却是很多人童年的“痛”,因为这是必须背诵的,也是老师必然要提问的,这让很多人站在最后一排记住了“先生”的童年。亦铭记那人形何首乌,于我记忆中,它俨然一‘小老头’模样,至今未曾改变。

现在重温先生的这篇文章,一遍遍地看,看了很多遍之后,我看的是先生的文章,脑子里却不停地映着自己的童年。童年是什么呢?是童趣?童趣又是什么呢?大概是无知的好奇,无知的探索。是因为“无知”才有趣,还是因为“好奇”和“探索”才有趣?大胆设想,当人们怀揣着‘无知’,以这份‘无知’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时,心中定会交织着快乐与忐忑,这或许正是童趣的所在。

长妈,鲁迅先生的奶妈,她对百草园“了如指掌”。就像我们小时候,我们的“长辈”苦口婆心地告诫我们外面的世界如何如何。长妈曾告诫年幼的鲁迅,长长的草丛中切不可涉足,因为那里潜藏着‘赤链蛇’,一旦被它呼唤名字,便会招致不幸。又说“飞天蜈蚣”,是专门可以克服她。长妈和我们的长辈是很相似的。就像大人编写的儿歌,小兔子乖乖把门打开……妈妈没回来。我感觉听过这首歌的孩子,最想打开的就是这扇门,一定不是因为冲动,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天性中的好奇。

先生总结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万不可答应他。我可以这样理解先生的意思,无论是妖娆的美女,还是丰厚的钞票,就算是妖娆的美女拿着丰厚的钞票诱惑你,你都不肯答应的。但,又有几个人能经得起这样的诱惑呢?

先生又说:“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我感觉先生的意思是说,先生他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人,也是有“童趣”加持至今的人。因为有“童趣”的人最在乎的是探索的过程,而不是非要把“得到什么”放到第一位的人。

先生终究还是跨出了“百草园”的门槛,告别了那段如同“幼儿园”般无忧无虑、充满奇思妙想的时光,步入了“三味书屋”那严谨而庄重的小学殿堂。先生跟着他的“先生”,学了很多他不理解的知识,他也不知为何要学这些知识。他向先生发问,探寻那名为“怪哉”的小虫之谜,先生却未予详解,从其态度中,似乎只能解读出一个隐晦的“回避”。或许先生的意思是,唯有勤勉学习,熟记书本知识,方能逐渐领悟,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待到本领高强之时,便如“飞天蜈蚣”般,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鲁迅先生引用了清代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中的句子:“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每当读到此处,他总是面带微笑,头仰起,摇晃着,向后仰去。

从上段话判断,我怀疑,鲁迅先生说他的先生,实际上是在说他现在的自己,是现在“通透”的自己面对过去“童趣”的自己。先生正如南怀瑾所言:“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后记:我记得我在好多年前的那个下午,直至操场落日余晖尽散,我方起身离去,心中茫然,似有所失,却又不明所失为何。

从操场到草原我不知道有多远,从时间上看,我只觉得就是一转身的刹那。草原之上,我呼吸间尽是风沙,遥望风沙中倔强的太阳。拨开长草,心灵深处的‘飞天蜈蚣’跃然眼前。

从草原回到操场我不知道有多远,从时间上看,好像走了几万里。操场之上,我取出‘飞天蜈蚣’泡制的酒,对着余晖轻酌,心中自问:当年所失为何?是时光中的佳酿,还是岁月里的醇香?

没有回答。在沉默的世界里,我借用韦庄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的诗词对先生说: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之《父亲的病》后感悟:

鲁迅先生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借“父亲的病”隐喻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借中医人才的没落,来隐喻当时中国人才的断层,乃至中国文化的倒退。另一个方面是借“医德”沉沦,以利益为“核心”的医风,来隐喻当时中国风气的败坏,不顾民众的“死活”,只顾自己“高高在上”的生活。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错处”。鲁迅先生是很爱他的父亲的,他认为在父亲去世时,不应该大声不停地呼叫“父亲”,而最应该做的是静静地聆听,让父亲安详无恙的离开。无非那‘大呼小叫’不过是演给别人的一场戏,企图以此证明自己的孝心。很多故意展现给别人看的,多数是虚假的,而这正是“礼仪”所要求的,那真正的内心又是什么?真正的中国文化不是应该顺应“内心”吗?那些徒有其表的‘礼仪’与那些唯利是图、墨守成规的庸医,用教条主义治病,又有何异?

于是先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医学之路,誓要以一己之力撼动些什么,然而,这又能撼动几何?再后来先生发现,医治了身体上的病,其实是没“鸟”用的,医治“心”病才是根本。一个觉醒的中国,一个觉醒的民族从内心发出的《呐喊》,才能根除《狂人日记》中的无知愚昧。

我的父亲离开我快二十年了,我也很爱我的父亲。我每每想起我的父亲,我都会很愧疚。我甚至对自己有恨,恨自己的拮据没让父亲得到当时最好的医治。

后来,我放下了所有,从最底层开始做起。我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我要让父亲看得起我,让父亲放心,有我在,家就不会没落。再后来,我把这段经历写了下来,《买菜的张三》就像一个“呐喊的狂人”,呐喊是无声的,狂人是孤独的。我没有先生的高度,但我有我应该担负的责任。

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之《琐记》后感悟:

鲁迅先生的《琐记》以孩童视角,将成长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时,我懵懂无知,以夸赞为善,以阻挠为恶,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好人’与‘坏蛋’。第二个阶段是何者为“对”,何者为“错”的阶段,就如先生所言,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伤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第三阶段“对错”不是别人嘴里说的“对错”“对错”只有通过实践,实践让自己认识“对错”。

第一阶段,衍太太。衍太太在先生的眼里是个“好人”,她老夸人,她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蔼可亲。看到伙伴们“吃冰块”,她会笑着说:再吃些,看谁吃得多。而沈四太就不行了,看到小伙伴在吃冰块,总是大呼小叫地喊“肚子疼”,接着小伙伴就会被听到的母亲骂一顿。于是小伙伴提起她就不那么尊重地喊她“肚子疼”。后面发生的几件事也是类同的,小伙伴应该是很喜欢衍太太。细思极恐,想想我们“小时候”,也总能遇到这样的“好人”。

我忽然对衍太太的“衍”来了兴趣,就对“衍”进行了百度:衍,本指水流顺河道汇于海,引申指蔓延、扩展、漫步。又引申为富足。又由漫步引申为平坦;由蔓延引申为多余的。我明悟了先生的寓意,“美丽的东西往往是虚假的,也是多余的,就如谎言是悦耳的,但它害人”。当“衍”告诉先生,可以从自己母亲那里拿钱的时候,在先生魔怔时,谣言就已经四起说“先生”偷了家里的钱。先生似乎有了一丝明悟,“好。那么,走吧”。然后,先生开始了他的《琐记》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中西文化对垒。S城的中西学堂,南京的雷电学堂,着实为难了先生。中西文化的纷繁复杂,令先生手足无措,也让旁观的我心生迷茫。学校的建筑风格与课程安排,犹如湖中划船的人们,动作各异,方向难定;又似调味时拿捏不准,盐糖难辨,分量难定。“茫茫然”,谁是“圣人”,谁又是“妖魔”呢?何者为“对”,何者又为“错呢”?先生说:所余的只有一条路,到国外去。

第三阶段,袜子。因为要去留学,就讨教了游历过的学长。学长说:日本的袜是万不能穿的,要多带些中国袜。我看纸票也不好,你们带去的钱不如都换了他们的现银。”

先生文章里说:后来呢?后来,要穿制服和皮鞋,中国袜完全无用;一元的银圆日本早已废置不用了,又赔钱换了半圆的银圆和纸票。

我似乎领悟了先生的深意,但听闻他人所言,似乎并无多大实用。我又想起了一个寓言故事“小马过河”,还有一个成语“邯郸学步”。

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之《藤野先生》后感悟:

初读先生之文,颇感晦涩难懂,不得其门而入。然多读几遍后,渐得其法,先粗览全文,再细品其意,方觉豁然开朗。

先生的《藤野先生》用上这个技巧,让我联想到《西游记》里的《悟空拜师学艺》那一集。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当一个“猴子”跑到人群中,也定是“物以稀为贵”的,翻个跟头,挠个痒,也定能赢得掌声和鼓励的。头顶盘辫之满清学子,散开辫子,于颈间扭动,其状甚是‘标致’。

但,当“猴子”和众师兄弟同吃同住,同学习,学习又比众师兄学得好,会怎样?“猴子”一定是会受到排挤的,众师兄弟会想,T MD,我们干不过一个“猴”。先生就是如此,当考试成绩比较好的时候,他的“同学”就给他安了个“作弊”的帽子。先生对此愤慨不已,深刻认识到医治肉体不如改变精神重要,因此他决心放弃医学,转而投身于文艺运动,以期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发爱国热情。

菩提祖师提出要教悟空本领了,比如占卜、吉凶、参禅、打坐等。悟空见这些技艺无法助他长生不老,便一概婉拒不学。悟空心里一定明白只有变成“人”才是重要的,首要的。其他的有“毛用”“没有平等之身,就不会有平等之心”。我想,先生当时的感触大概也是如此。

先生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而菩提祖师则逐走了悟空。先生告别,乃因志向所向;悟空被逐,实因所求已得。藤野先生给予了“先生”道义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心。菩提祖师教会了“悟空”做人。在困惑和艰难之际,有人施以援手,并让你脱困,一般的人都会铭记在心,何况“先生”和“悟空”。

先生在文章最后说的话,是我们当时描写自己老师套用最多的: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记:终于把先生的《朝花夕拾》集重温完,写的感悟纯属自己的理解,有游戏的心态,自娱自乐,一笑了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