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卫春的头像

张卫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14
分享

水土不得不服

周末到南洋河畔遛弯儿,发现河水在河道里曲里拐弯地流动,给河道里厚厚的淤泥削刷成蛇行的曲线,那顺滑的线条,就像一只手同时握着两支笔并行画出的图形,流动的河水那粗犷的线条,又如一支巨大的笔在大地上挥洒出的狂草,时而粗阔,时而劲秀,时而饱蘸浓墨,时而渴笔枯瘦,汪洋恣纵,笔意洒脱。两边的泥土色泽饱满又像是质地厚实的宣纸,与这草书恰到好处地构成巨幅卷轴。远远望去,一幅大自然的书法杰作令人意酣情畅,神思飞扬。

大地上任意的土层里都含着水分子,湿漉漉的土地被唤作泥土,本就是水与土交融在一起的存在。春融大地、夏雨滂沱、秋雨连绵时,地表饱吸水分,土地呈现黑油色,仿佛晋北人烙的中秋月饼,疏香富态。土壤蓄水给植物生长提供了生命新诞和茁壮的前提,恰如洞房的卧床、土炕——那鱼水交欢,新婴圣诞的温床。

我身边这条河,在距我所在位置不足两公里的地方拐了一个弯,泥沙淤积而成的肥沃的土地,加上这不竭河水的浸润,成就了一个叫邓家园的村落,与上游3公里处,受同一条河的支系淤积而成的一个叫南园子的村落,在几百年来,共同拥有种植蔬菜的田园。这些土地长出来的蔬菜,秆壮叶肥,鲜嫩味美,名扬远近。听贩菜的商人说,就连京城市场的消费者都热捧这里的芫荽和萝卜。我们当地人说起南园子的芫荽,秆粗叶小,汁多无苔,尤其是那香味,生吃也不呛口,反而令舌苔生津,甜汁盈口。凉拌菜、炖羊肉,略加少许,更是满屋飘香。邓家园的萝卜,形体通溜,甜口似果。到田间地头收萝卜的人,随手拿起一个来,在口袋上蹭掉泥巴,就大快朵颐。这些蔬菜得宝地生长,用色香诱人,演绎着水土这一特殊语体的佳话。

我们当地盛产的豆制品是各家各户每天都离不开的主打菜肴。多家饭店用豆腐与大骨久炖,骨汁香津与豆香融合,肉质糯烂而不腻,豆腐嫩滑而爽口,一道菜吸引多少食客慕名而来,门盈客满,生意兴隆。我们邻村曾有一家豆腐坊为了增加销量,易地进城加工,无论如何做不出原来的香味豆腐,销量日渐萎缩,又搬回原地加工,口味重生,小店复兴。后经反复试做,才发现秘密所在,竟然是院里那口井的水中富含一种微量元素,与豆浆中的某种成分相激发,如同化学反应,生成一道日食不厌的美味。特别的水土惯养特别的味蕾。

汉字中“坔”字是地字的同音异体字,方言里表示水涌出地面。此字比地字更能会意表达出本该有的意义:凡有土地,便适于生物茂盛,人类栖居便有了根本依托,受泽于大地的仁爱和慈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久居一方水土。那滋育万物的土地上,农作物养人性命,养人性情,养人性格;种类繁多的草木也养育了鹿狍狐兔。三晋地貌多山,山峻水急,人自厚实、磊落、豪爽。在管涔山与汾河、滹沱河源头所在的宁武,冰洞与火山溶洞冰火两重天,高原湖泊群与日月光华辉映,孕育出的各种菌菇、茶叶、药材以及莜麦,滋育了当地人豪爽侠义、热情好客的天性,与他们相处愈久愈觉重情重义,跟当地的特产一样香味持久不衰。醇香绵泽的土地遍布华夏大地:北国草原牛羊肥壮,南疆海洋水产丰饶,新疆瓜果远近飘香,东北粮食籽粒饱满,江南鱼米诞育亿万斯民,巴蜀肉食营养南国儿女:每一寸土地都孕育无限。

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地貌特征,可以说是水土结合极富哲理的典范。这里的土地,可以种植多种作物,每到夏秋,小块梯田从山腰覆裹至山脚,与平地的大块田地组成七彩拼图。收获的粮食蔬菜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五谷薯类杂食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各种面食花样令人目眩神迷。这片土地上人们住宿的窑洞,有的是直接从黄土崖上掏出来的,有的是半掏半楦,就是全楦的窑洞所用的材料也还是用泥土和合而成的。那一排又一排窑洞呈阶梯状排列,各家各户又都通过地道贯通,形成特有地质条件下的建筑奇观。走在黄土路上,蜿蜒曲折但不颠簸,起起伏伏倒像在黄土的大海里游泳。很多人可能还没见过掏掘得很深很深的水井,干涸的黄土地,竟也能掘出泉眼,供人畜饮用,旱涝不竭,多像是饥荒年月里消瘦的母亲身体里的乳汁。

吃穿住行用都离不开它,土生土长在这里具象得难以复加。

这片土地上的各种建筑,最多的是土木结构。为什么中国人的建筑很少纯用石块?一来是地域条件使然,也有用土、木、砖等材质便于精雕细琢的原因吧。水土可育生命,生命可以生长,生长会促成变化,变化需要与时俱进。这便蕴含着、体现着、演绎着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的观念,也体现了中国人生存、生活智慧:纯用木质材料保温不易、防火不易;纯用土砖抗震不易、跨间不易;二者相得益彰,完美结合,正如大地上水与土的姻缘绝配,诞生着,生长着,变化着,发展着,演绎出华夏文明一样。

中国这片土地上,智慧的中国人发明的汉字始于象形文字,字的结构,横平竖直,左撇又捺,横折弯钩的运行又何尝不是生命历程在文明河流中的书写?而用汉语表达、用汉字书写为标志的华夏儿女,岂不是孕育于水土之中的精英——得水土融合生生不息之福,享水土相益文明跃进之惠,领大地水土润泽之慈,受水土氤氲变化衍生文化信息之仁:我们从水土而来,秉承水土流脉,顺应自然,得天地之道,方生生不息直至永久。不论居处于高山、大泽,也不论生活在源头、下游。大地河流密布,不就是自然在大地书写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吗?

神思回来,已近日落。落日的霞光给大地披上巨幅彩缎。那波光粼粼的河水,犹如彩虹落地,尤为壮丽,辉映出的绚烂仿佛是万千年来的文明形象。这样的文明不大像有的文明张扬显赫,而是以典雅、含蓄、温婉见长,以细腻、包容、持久取胜,像儒道释思想相互交融携手走过两千多年,又吸纳中外优秀文明成果上演新的千年神话。

中国人流徙寓居异地、异域的不少,不知各人服不服那里的水土,但不论流寓哪方,流徙多远,对家乡水土的眷恋从未断绝。特别是从农村土窑洞出去的人,每到年节,大费周折汇入春节返乡大潮,挂记着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惦记着那方水土种植生长的那种味道。我出生在僻远的小山村,犹记小时候六月六新韭与肥猪肉馅儿的包子,更忘不了土豆莜面饭与家养羊肉炖的蘑菇汤形成的无二搭配。到其他任何地方,同样的饭食,一样的做法,再也吃不出这种味道。饱食一顿家乡饭,肠胃、心肺、全身每一个细胞的快慰和服帖,任凭异乡的山珍海味也难以比拟。这不是游子回乡反哺桑梓,实质是种在心里,流淌在血脉里的家乡水土,对灵魂永远的牵系和安慰。

水土不服不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