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晓波的头像

张晓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5
分享

沉醉在江南水乡的温柔中

白天饮入的黄酒、咖啡和浓茶,终究还是起了混合作用,在后半夜开始对大脑的睡眠中心,发起了总攻,于是我便醒了。翻了几个身,睡意好像被咖啡因驱赶到哪个角落去了,一直没有现身。我打开床头的台灯,宾馆房间里,顿时便被柔和的黄橙光线充盈,白色的床单被罩染上了一层光晕。手机显示是凌晨三点半,我揉了揉眼睛,有点困意,可是脑神经的兴奋暂时还是占据了上风。我起身,拉开窗帘,站在三十一楼的窗户边,向外望去。绍兴这座江南名城还在沉睡中,夜色下建筑黑漆漆地耸立着,偶有几支光亮透出,远处的山峰连成绵延曲线,在这春季里仿佛散出温柔的气质。

  我是在昨天下午临近黄昏的时候,抵达绍兴,在宾馆安顿好,便乘车来到柯桥古镇。景区里游人不多,天空开始飘起细细雨丝,落在发梢上,带来一缕清凉。灯光在古镇的每个角落,都发挥出它的特性,或照明,或成像,或配色,或映衬……说是古镇,其实也都有了很大改造,小桥流水依旧,只是那种耀眼的现代灯光,像是给它上了一层浓妆,丢失了原本质朴的初心。寻宝记里的绍三鲜,梅干菜蒸肉配上十年的花雕黄酒,却是美食美酒绝配。黄酒恰似精品,入喉需细尝,感觉醇而不呛,香而不腻,饮之如老友聚会,而不似家乡烈酒爆裂急铳。

   次日起床,稍有困意,但见到室外春雨绵绵的景象,我好像又兴奋起来,期待在春雨中和江南水乡的拥抱。早餐后,来到城外的兰亭小镇,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殿堂。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的《兰亭集序》,犹如书法界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后人只能仰望碑顶或临摹,而不能触摸。江南水乡的春雨是缠绵的,润泽的,它善解人意,云解衣裳,它将雨气的湿露,尽情施展在空气中,竹林中,池溏边,房檐下。我撑着雨伞,走在石板小道上,满眼被大把大把的葱绿所填满。父子碑,御碑,三缸太字碑记录着穿越历史的光芒。曲水流觞,群贤毕至,让我深深感慨古代文人的松雅高和之鸣。也许今后岁月再也不能重现此雅,但那一片沉淀,却如同《兰亭集序》开头的“永和九年”,长久隽刻在中国文人的基因里。

 雨水是在中午时分停歇的,接着又刮起了阵风,吹在身上,皮肤有了丝丝凉意。我裹紧衣服,随着人流,走进了咸亨酒馆。茴香豆是午餐必点小菜,酱板鸭、香肠、红烧鹅块很快摆上了桌子。绍兴黄酒此刻成了主角,我不再细品,尝试着大口喝下,一边心里还在计算着茴字的笔画。没过多久,头脑便仿佛温热了许多,期待着门口能走进一个披着破旧长衫的人,全身有着古代落魄文人的酸相,可惜肯定是不会有的。在文学巨匠的故居和纪念馆里,我不敢大声说话,连大口呼吸似乎都变得困难起来,心中一直是诚惶诚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呐喊到狂人日记,从朝花夕拾到记念刘和珍君,我看到了书桌上的“早”字,看到了乌篷船和毡顶帽,又好像见到了闰土、祥林嫂、孔乙己。先生是中华民族的文学之魂,五十五年的短暂人生岁月中,他写出了无人企及的文学高度。先生弃医从文,字如飞刀,痛击民族劣性和道貌岸然的小人。我走在他少年时的上学路上,用脚丈量石板路的长度,用心崇敬先生的人格高峰。

  除了先生和书圣的故居,阳明故里和师爷纪念馆也是此次绍兴之行的心之所往。创建“格物心学”的古代哲学家王阳明,出生在此,年幼深受文化熏陶,后在贵阳开宗立派,讲学立书,散支派叶,家乡人没有忘记他。而绍兴师爷作为明清朝代重要的政治精英群体,无绍不成衙,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这引起我内心极大的好奇,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是另有缘故?直到走出纪念馆,看着周围的山水树花和脚下的土地,我沉思良久,才想出所以然,看似朴实无华的地杰人灵这句成语,此刻形容绍兴却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果还有不信,那么请随我来到不远处的沈园,听一曲越剧,绍兴籍的宋代大诗人陆游,和妻子唐婉的凄美爱情故事,造就了那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爱情旷词《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一夜,我是枕着它的曲律沉入梦乡中,在水乡乌篷船的摇晃下,好像触摸到温柔又心碎的历史长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