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兴华的头像

张兴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9
分享

半江瑟瑟半江红

每至“东方魔都”上海,无论日程多么紧凑,在华灯齐放之际畅游南京路步行街,而后打卡梦幻黄浦江外滩,早已成为我的规定动作。

有民谚为证:“夜上海,秋北京,雾重庆,雨桂林。”上海虹霓幻彩之夜的吸引力是何等巨大,在此可见一斑。

可是,即使天天吃饺子也有腻烦的时候,这次索性来个另辟蹊径,从城隍庙去外滩!离开熙来攘往、古色古香的豫园,拐入寂静的寻常巷陌,沿着幽僻逼仄的福佑路迤逦东进。不一会儿,我就抵达了黄浦江畔的十六铺码头。

“半江瑟瑟半江红”,暌违多日的黄浦江心潮起伏地对我诉说着相思絮语;“吴娃双舞醉芙蓉”,五彩缤纷的陆家嘴楼群争相向我投来热烈欢迎的离合神光。

“震旦”——我的视线被黄浦江对岸一座巍峨大厦顶端亮丽的LED显示屏倏然夺走!震旦国际大楼巍然屹立于黄浦江外滩对岸的陆家嘴,这是一座甲级5A智能化办公大楼。资料显示,震旦国际大楼主楼建筑高度为180米,副楼高度26米;主楼地上38层、副楼地上6层、连廊2层、地下3层,占地面积为93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3386平方米。

同行的友人告诉我,震旦国际大楼光彩夺目的LED显示屏已经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震旦国际大楼则当之无愧地荣获了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

江水默默流淌,音乐缓缓缥缈。对于“震旦”这个词汇,我是颇为欣赏的。震旦,是古印度对我们伟大的赤县神州的吉祥称谓,来自梵语Ci^na-stha^na,巴利语Ci^na或 Ci^na-rattha。我们睿智的先人在不同的文献中将这些梵语和巴利语词汇翻译成真旦、真丹、振旦、振丹、旃丹、指难、脂难等等。

诗意盎然的是,还有一种摩诃震旦(梵语Maha^-ci^na-stha^na)的翻译,颇具神秘的宗教意味,您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是否听到过似曾相识的质朴声音呢?至那、致那、指那、止那、脂那(ci^na),含有“思维”的意思;stha^na的意译则为“住处”,即对于古印度的各个土邦而言,指代中国本土及与中国相邻接的部分地区。

众所周知,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印度著名的孔雀王朝,和我们中国的大秦王朝大体同期。在孔雀王朝统治阶层雅利安人的文字梵文里,为中国赋予了“脂尼”“支那”“震旦”等称谓,悉数源于对“秦”的音译——这是大秦王朝与孔雀王朝互知、互通、互敬、互赏的明证。“史圣”司马迁完成于汉武帝时代的《史记》,称古印度为“天竺”。在《大唐西域记》里还有这样的记载:“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亘,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

游兴大发!从外滩乘坐光彩照人的画舫渡过黄浦江,信步来到陆家嘴的震旦国际大楼跟前。Aurora Plaza!楼体前端醒目的标识牌赫然出现了这组英文字样。

我的心头一震,心灵感应一般,一段欢快的旋律立即浮现于脑海。

“红橙黄绿蓝,五彩的欧若拉……”应该是著名歌星张韶涵演唱的吧?不知您是否听过这首优美明快的歌曲《欧若拉》?您可知晓“欧若拉”是什么意思吗?让我来告诉您,“欧若拉”(Aurora)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黎明女神”厄俄斯,在紧随其后的古罗马神话中演变为“曙光女神”欧若拉。还记得那幅闻名全球的著名油画《阿波罗和欧若拉》吗?明丽的色彩、灵动的线条、鲜活的韵律将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合二为一。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故事流传到冰天雪地的北欧,进一步衍生了一个崭新的生命——欧若拉在那里又被命名为“极光女神”。

我的思绪跟随着“极光女神”欧若拉飘向了遥远的欧洲。在芬兰湾海滨的俄罗斯“北方首都”圣彼得堡,我曾经瞻仰了拥有“极光女神”美誉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对于大名鼎鼎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您应该不感到陌生吧?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开天辟地的“一声炮响”,就是由“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的。其实,“阿芙乐尔”(Aphrora)就是“欧若拉”(Aurora)的一种变体,这回,您知道“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名字的含义了吧?

更为有趣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有一艘巡洋舰的名字也叫欧若拉(Aurora)。战后,为表达对中国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上无私救援英军的感激之情,英国把这艘巡洋舰赠送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英国的二战英雄巡洋舰“欧若拉”号被国民党海军命名为“重庆”号。1949年2月25日,这艘巡洋舰上的574名国民党水兵在舰长邓兆祥的率领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重庆”号起义。当日凌晨1时,“重庆”号巡洋舰悄然驶离上海吴淞口进入汪洋大海,于次日清晨7时许抵达解放区山东烟台港——“黎明”“曙光”“极光”又被赋予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传奇!

震旦国际大楼(Aurora Plaza)——在西方人的眼里就是“极光大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此话不假!在我心里,对赋予震旦国际大楼以文化灵魂的设计者肃然起敬。

我认为,文化底蕴深厚的震旦国际大楼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中心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等高高耸立的摩天大楼一道,汇成了当今世界上最摩登、最前卫、最时尚的黄浦江畔陆家嘴现代化建筑楼群!

那么,“震旦”的“欧若拉”义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由“震旦”一词,您是否联想到了“拂晓”“破晓”“黎明”?且听我慢慢道来。

当年,一位功勋卓著的学者,就是这么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1903年2月27日,爱国学者马相伯神父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都是追随马相伯先生的得意门生。建校之初,马相伯校长将震旦学院形象地比喻为“旭日东升”,担负着“以教育开启中国曙光”的重任。1905年春,由于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粗暴干涉校政,义愤填膺的马相伯带领震旦爱国师生出走,旋即成立了复旦公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其中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是“不忘震旦之旧,复兴中华”。

1928年,学校改称震旦大学。鉴于“震旦”一词意即中国,而学贯中西的马相伯校长又敏锐地意识到在英语和法语中,亦有“黎明”“曙光”的含义,于是,将震旦大学的英、法文校名分别翻译为Aurora University和Université L'Aurore。中西合璧——天才!

可敬的马相伯先生庚达期颐!1939年,在百岁生日来临之际,痛感国家陷入倭寇魔爪的马相伯仰天长叹:“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随后不久,马相伯先生溘然长逝。他的弟子于右任先生在敬献的挽联中写道:“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代初期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震旦大学被撤销,其医学院以外的主要系科成为新的复旦大学的主体。毛泽东主席欣然提笔为复旦大学题写了崭新的校名,马相伯先生被公认为复旦大学的创始人。

如今,中华强盛,国泰民安。我想,倘若马相伯先生泉下有知,也该含笑颔首了!

夜色深沉,游兴愈浓!乘兰舟回渡黄浦江,顷刻间,我又来到了外滩这边。向高高矗立的陈毅老元戎塑像致敬之后,带上一杯香甜可口的“霸王茶姬”,一边慢慢品啜,一边继续向北徜徉。

不知不觉中,缓步走到了苏州河与黄浦江的汇流处——前方便是著名的外白渡桥了。

明天去参观复旦大学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