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密码
□陈页武
“昱言,你快点来吃饭了”,“你怎么吃这么点啊”,“除了肉,青菜也要吃,营养才全面”,女儿小时候总是要我们催着她吃饭,现在成年了,还是本性难移,相信许多家长都为此苦恼。
我的思绪不禁回到四十年前的一天,我大约读三、四年级的样子。那天中午家里来了好多客人,一桌坐得满满的,都是我们村小队的叔伯们。菜也比平常丰盛许多,除了各式各样蔬菜,还有一大盘香喷喷的炒鸡蛋。我和姐姐也和他们一道用餐,虽然只能捧着碗站在桌子旁边,时不时从人缝中夹几筷子的菜,放到嘴里狼吞虎咽。忽然,我爸爸走过来,低声对我们说“鸡蛋使力吃”,我怕姐姐没听清楚,就拉她到一边,跟她说“爸叫我们使力吃”,然而她却告诉我,“爸是叫我们鸡蛋省点吃”。我们顿时蒙圈了,没想到短短三个字,竟然有着截然相反的两个含义,并且在我们方言里,读音却又如此相近。我们各执一词,却苦于无法求证,因为感觉到他说这几字时,透露出某种神秘。
这个疑惑一直尘封在我记忆的深处,直到如今也从未向父亲求证过,当时他到底表达哪个意思,是“使力吃”还是“省点吃”?我不断从记忆中搜索当时的场景,确信那天中午是吃“开路饭”,只不过小时候不知道。闽北习俗“开路节”,每年这一天,全村男丁都会参加开路活动,这天中午还会集中用餐,称吃“开路饭”,共庆修路顺利,预祝秋收好收成,午餐由村中上一年有娶妻、生儿、建房等办喜事的人家备午餐招待他们,是闽北一项沿袭千年的传统习俗。那些年我们家并没有办喜事,应该是别人做东备菜,放在我们家做饭,因此父亲才叫我们“使力吃”。那我姐姐怎么会听成“省点吃”呢?想必是平时吃“硬菜”时,家长总会提醒我们“省点吃”,似乎只有年夜饭那晚才可以放开吃,过了除夕夜“硬菜”都要收起来,留着正月招待客人了。我爸也是看我们平时清汤寡水的,逮着这次难得机会,让我们饱饱口福吧。解开了这个疑团,仿佛破译了千年密码,我想我也没有必要再向我父亲求证当初的真相是什么,他也许早已不记得当初这句话了。有些话不必问,有些话不必说,却已悠然心会,因为成长能教会我们许多。“使力吃”和“省点吃”在童年记忆里是那么温暖。
跟我父亲相比,我的童年已经是无比幸福了。小时候曾问过我妈,“爸怎么一个人这么小就跑福建来了”,她就会跟我说:“还不是逃饥荒,再不逃出就要饿死了”。父亲有时也会和我们聊聊他的童年记忆,他说过好几次:“我六岁时上山砍的柴,家里都烧不完”,带着满满的自豪感。父亲的勤俭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我们也会时时提醒他,该改变观念了,该享受享受了,他总会说:“知道了”,如果再多说几句,他就会说:“你们是不知道钱有多难挣”。有些话说的人嘴巴破了皮,听的人耳朵起了茧,但还是会不断地说,因为是至亲的人。
每逢过年,我会跟女儿说:“昱言,我们今年回老家过年好吗?”,她常会回答:“好啊,回去听爷爷讲他童年的故事”,“你能听懂他的故事吗”,“那当然,那些故事可有意思了”。我心里说:“孩子,有的故事在你小时听才有意思,有的故事要你长大后才听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