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湛卢文学》的头像

《湛卢文学》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12/30
分享

梅口埠,古韵悠悠的风情美

梅口埠,古韵悠悠的风情美

 

□聂炳福

 

松溪县郑墩镇的梅口埠,一个曾经是闽东北与浙南边境水运发达的交通要冲,一个有近千年商贸繁荣的古渡口,在旅游开发热潮中再度浮出水面,以古韵悠悠的风情美展现在众多游客的视野里,让梅口古街这块沉睡的土地再度响起接踵而至的欢快足音。

随建发国旅一日游,我与梅口古埠第一次零距离面对。完整的古代集镇街景,青砖黑瓦古朴淡雅的建筑,条石板与鹅卵石铺设的路面,色彩明艳的花圃,还有书院、酒楼、店铺、茶馆、戏台,映入我眼帘的是当年的繁华与骄傲。眼前的景象引领我的思绪穿越岁月的时空,以现代人的身份回到古代街衢市井,尽享当年的富庶繁华和民风盛景。

随着缓缓而来的人流,我走进梅口古街。高大气派的青砖牌坊让我惊叹的目光定格许久。牌坊内侧有副对联:瑞气门内聚,梅香楼外飘。横批:天元吉第。意思是,这是一块聚财的风水宝地,天时地利的宜居环境让村民生活安康幸福,而梅口埠的名气随梅花芳香飘向远方。这是梅口村人的自信,因为便利的水上交通和商贸活动为梅口村的经济繁荣注入蓬勃生机。

与牌坊并肩而立的是村口大戏台,古旧的台柱和屋檐翘角缀满岁月沧桑的痕迹。三三两两的游客以戏台为背景争相拍照留念。戏台正上方有牌匾:和声鸣盛。两侧有对联一副: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可想而知,只有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太平的好年景,人们才有这份闲心和闲钱享受听歌看戏的精神生活。有舞台的地方,文化底蕴一定很浓厚,百姓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教育的精神滋养。小小戏台,演的都是时代的起落变迁,演绎的都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身临此地,我也想当一回观众,看一出古装戏,体验一番当年古人的情怀。

梅口街最亮人眼球的是古代县衙式的建筑“钞关”,这是明清时期,朝廷在梅口埠设立征收商贸税款的机构。“钞关”内厅有税官们主事办公的太师椅和案桌,不少游客坐在太师椅上拍照,好好过一把“官瘾”。这座建筑的主色调为黑色,营造出代表朝廷不可侵犯的威严感。“钞关”对面就是得天独厚的水运码头。这里河面宽阔,水流平缓,据说在河运鼎盛时期,埠口河面同时停泊近200艘商船,商船上有茶叶、瓷器、木材、桐油等货物,货运船工就有大几百号人,村中有30多家船户长居于此,沿岸有十八条鹅卵石路面直通码头。由于来往商客多,贸易频繁,街面上的客栈、酒楼、茶馆、店铺生意也随之红火起来,梅口埠占据天时地利因此成为闽北古时的繁华要地。

梅口埠景区正在对昔日繁华的古码头进行复原修缮,想必不久的将来会是另一番模样。当我的视线抛向那倒映蓝天山色清澈如镜的宽阔河面时,想象中许许多多古时的木船竹筏,满载着货物由远而近顺风而来,我明白,眼前的虚幻正是千年前的现实呀!

我没考证过梅口书院(现称之为学校)始建于何年何月,但从建筑的气派和讲究来看,不亚于“钞关”,推想而知,当时地方朝政对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视程度并非一般。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教育氛围一定很浓郁的。人一旦有文化的滋养,他的社会行为就会变得有文明,变得有道德修养,从梅口街各式建筑的牌匾题词上都能展现出来。

梅口街还有两处与其他古村落不同之处,一处是“莲理亭”,相当于现今的“恋爱角”,为年轻男女谈情说爱提供幽会场所,或许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喜结良缘,借助此地举办婚礼仪式活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能专设“莲理亭”,体现习俗民风向前迈进一步。另一处是“擂台”。古人有习武健身护村守院的传统,擂台比武,不仅能赛出名次,更能赛出威望,这是参赛获胜者引以自豪的骄傲。当然,擂台不限于比武,地方上其他的赛事活动依然可在此举办。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民间活动,让梅口埠的名声越传越大,越传越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