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普救寺的红玫瑰
□杨起行
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时明月照今人。踏着溶溶的月光,我漫步坐落在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东约十里的小山坡上。眼前,溶溶的月光下一红墙青瓦匝绕,古塔巍然屹立。绿村丛中,殿台楼宇若隐若现,这就是著名《西厢记》故事发生地,能够买到爱情玫瑰的普救寺。
坐落在高原的殿宇,她雄浑挺拔。南面是巍巍的中条山,滔滔的黄河向东飞逝而去。寺前就是当年长安经蒲津关通往并州太原府的古驿道。
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1300年前的某个月夜。普救寺几经沧桑,屡毁屡建,花开花谢,月相盈亏,不变的是一代接一代人对花好月圆的憧憬和珍藏在记忆里的普救寺。当时的月光,穿越时空,以“待月西厢下,疑似玉人来”的情愫,照亮无数孤独失意和梦想者的灵魂。
一个不该发生爱情的地方发生了爱情,一块禁欲至上的净土居然燃烧出炽烈的情欲。从此,普救寺的诵经声多了一些世俗的红尘味。游人最多的地方不是大佛殿,而是崔氏别院——当年崔氏一家寄居之地。
我到普救寺,寺前立着巨大的同心结。上写着剧中名句“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听说这几个字是2018年普救寺景区举办第21届爱情文化节,有10对情侣在现场体验唐制婚礼时才布置的。跨进大门,迎面便是一阶高高的石梯,拾级而上,石阶两旁护栏的铁链上缀着许多锈迹斑斑的同心结,身边走过一对牵着手的情侣,他(她)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或许,这对情侣此时的心中都庆幸自己生得逢时。
走进崔氏别院,迎面一道屏风,上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升。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崔莺莺给张生的回信,张生去信诗云:“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里”。据后世的《西厢记》研究者考证,那几天正是农历二月十五前后,在这两位工诗词者的沟通和交流中,月亮发挥了促动和见证作用。
不觉间走在塔院回廊,回廊四园墙上一幅幅壁画向游人诉说那个关于西厢的故事。崔相国的遗孀郑夫人为了躲避兵荒马乱,带着女儿莺莺、丫鬟红娘一行人暂住普救寺。其后,洛阳才子在去长安赶考的路上,被这里迷人风光吸引,也来到寺院。一个月光溶溶的夜晚,正在此赏月的张生,看见大雄宝殿前。闪过莺莺的身影,从此,张生便陷入了相思。
待月,是西厢记故事的“卖点”。王实甫作品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对月亮的期待,是这对才子佳人那时的共同心愿。张生恨不得身有后羿的箭术在大白天将太阳射落,莺莺从早上起床就想升起的不是太阳,而是月亮。正如红娘所说“我看张生和俺小姐巴不得马上就到晚上。”西厢记的故事在王实甫的作品得到极致表达,在此之前。该故事已流传演变了500多年,最初作品是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会真记》,作品中“待用西厢下”诗句和张生跳墙等情节皆具备。
也许世上总有太多阴差阳错的夙缘。此前的蒲州正遇兵匪,家财万贯的郑夫人惊惧得不知所措。而在此前,张生正好与蒲州将校朋辈颇有交情,于是便请官军保护她们。使她们免于一场灾难。事后,感激不尽的郑夫人,即设宴感谢张生。但在酒宴上,郑夫人只许张生和自己的女儿以兄妹相称,患难之中的郑夫人,在匪灾前曾经亲口许下“谁人能保护她一家平安,就将女儿崔莺莺许配给谁为妻”的诺言。由于郑夫人事后践踏了自己的诺言,害得原本雄姿英发的张生成了一个形消骨瘦的相思病人。
当莺莺从红娘口中得知张生为自己患上了相思病时,深感有愧。于是,诗书传情,莺莺收到了张生的两首春词后,以《明月三五夜》来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思: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寥寥数语,却道出千般闺情万般情思,并巧妙暗示了约会的时间和路线。后人不能不为这个贵府千金大胆冲破礼教束缚而感叹。
东府南侧的墙下翠竹丛中环抱着一块太湖石,墙外有一株枝繁叶茂的杏树,这就是当年张生赴约半夜跳墙的地方。当时,忐忑不安的张生站在自己面前时,崔莺莺羞涩片刻后却毫不客气地拒绝他,莺莺出尔反尔的行为实在让人恼怒。但我们也要理解,莺莺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礼教禁锢人性的时代,那个时代“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封建婚姻制度唯一的准则,否则,为道德礼教所不容。现今普救寺里,有“张生跳墙处”,近墙有一树可作梯,常有好事者攀登仿效。因此,景区立牌“请勿攀登,谢谢合作”。这块牌子,是1986年普救寺再次重建竖立的,1920年普救寺大火,仅存明代所建的舍利塔。因西厢故事,后被称为莺莺塔,1990年,普救寺又一次建成,赵朴初先生题写山门槛联:“普愿天下有情,都成菩提眷属。”
在情与礼的矛盾冲突中,莺莺最终选择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为了再次约会西厢,她准备好了一把锁,让红娘送给张生。并告诉约会的路线。担心惧怕又一次碰壁的张生,问红娘:夫人知道了怎么办?红娘笑道:那你就等着做姑爷。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有着著名《西厢记》专家王继恩赐墨宝的这所小院,亦名梨花小院·莺莺住在院内西厢房,《西厢记》的题材由此而来,这也是普救寺成为《西厢记》故事的发祥地。最早把这个故事倾诉出来的就是中唐大诗人元稹的《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当年,元稹在蒲州做过官,他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其实就是他的自传体。隐含着他婚前的恋爱生活。21岁的元稹寓居蒲州,与其母远亲崔姓之女“双文”相识相恋。晚年的元稹多次在诗作中提到“双文”,“记得双文人静后,潜叫桃叶送秋千”“记得双文衫子薄,钿头云映褪红酥”。其中的“双文”就是后来给传奇小说中的崔莺莺,张生第二次月下赴西厢,事后被郑夫人知晓后,莺莺为了爱情。终于勇敢与世俗命运抗争,她坚决冲破世俗篱笆的勇气,使郑夫人勉强许下这桩门不对户不当的婚事,但前提是张生必须立即上京赶考、待获取功名归来后再成亲。当张生依依不舍之时,莺莺非但没有做一般女子的女儿态,却泰然地吩咐张生:“不要这样,像永别的样子,我一定会等你归来的!”离别之时,她仅以一曲《霓裳羽衣曲》来含蓄表达内心的情感。
花谢花开,月圆月亏。第二年春暖花开,又是一个月圆的时节,莺莺收到了张生从京城托人带来的信:其大意是“长久分别之后,我不知道银河彼岸会发生什么事?我的前途渺茫,后运难测,我怎么知道,你是否始终洁白如雪,在这百花盛放的季节,谁也不能禁止爱花的人来攀折?与其无尽期的苦苦等待,还不如就此分手好?”据传说,张生去后不返,莺莺登塔远望,勾觉张生归来,她不顾一切向张生扑去,不幸坠塔成沙。千百年来任凭风吹日晒,都始终等待张生的迎娶。但爱的力量在面对社会世俗偏见和封建伦理大山挤压下显得如此脆弱,莺莺所有的爱情期待都被无情的岁月风干,仅剩下一座如今有名无实的莺莺塔。徜徉这座塔沿,我耳边缭绕着塔内传来的阵阵呜咽声,仿佛诉说着一个人们司空见惯痴情女子薄情郞的爱情故事。审视这段凄美悲凉的爱情故事,莺莺是主角,休止符是封建社会的仕婚观,在爱情的舞台上,元稹是主演,导演是社会价值观。
我又从莺莺塔返到梨花小院。望着院中洁白如雪盛开的树枝梨花。我站在院中沉思,年年岁岁,她们开得树树淡妆,岁岁年年,她们一身素裹,是否,她们为发生在西厢的凄美与悲凉的爱情故事感到痛心?所以年年岁岁默默地为爱情故事的主角致哀?
普救寺山门如今的那对“普愿天下有情;都成菩提眷属”楹联既然已经取代了当日的旧联,那么,梨花小院这个爱情故事的发祥地是否亦可添种上几丛艳丽的红玫瑰?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