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湛卢文学》
郭义清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或相逢一些意想不到的人,或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就如我,在松溪这个美丽的小县城,辗转多个岗位后,竟鬼使神差般地与《湛卢文学》有了进一步的亲密接触,并名正言顺地担任了县文联《湛卢文学》的主编。 或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我之于文学,有着较为执着的喜好;因为,我之于《湛卢文学》,有着深深剪不断的情缘。
从中学时候起,我便开始对文学渐生爱意,最初我是迷恋于诗歌的,从那时起,家乡的那山那水,那人那事,就是我抒发不尽的诗行。在20世纪80年代的纯真岁月里,诗坛正盛,婉约派,朦胧诗,这些美丽的文字,每每让我深陷其中,为诗痴狂。投稿之后,竟也有诗作见诸报端杂志,欢喜之余,便也出版了一本诗歌集《漂泊的乡情》。这些抒发对家乡故土情怀的所谓诗歌,还得到了时任南平市作家协会主席、《闽北日报》副刊部主任、著名诗人李龙年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他在其发表于报刊的评论文章里写道:“在闽北的青年诗群中,有一个年轻的山野歌者,比较专注于闽北乡土,颇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他执着于家乡的山山水水,他用心灵来感受和拥抱乡情、乡土、乡音,他以自己独特的、带着竹香的短笛,唱出了一曲曲深情的乡土诗篇,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后来,随着年岁的增加,或许是过了诗情画意的浪漫年龄,也或许是缠身的公务,消磨了年轻时的浪漫与灵感,让生活少了诗意,多了现实。于是,我明白自己已不再年轻,便开始尝试写写散文。最初,我从亲情、友情、爱情入手,写了不少的小散文见诸报端,又极其浅薄地出了一本散文集《乡情如梦》。
我之于文字的情感,仿佛有着一段不能割舍的情怀,即使在我从政较为繁忙的那些年月里,也一直深爱着,迷恋着,舍不得放弃。正如《东南快报》《生活·创造》《海峡诗人》原总编、编审,现新西兰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哈雷老师为我于 2013 年主编的松溪作者散文集《湛卢》所作的序里写的那样:“郭义清在诗文创作上执着坚守,在他担任乡长、乡镇党委书记期间依然能够遵从内心,甘于寂寞,出版了两部作品。”因为喜欢,所以执着,以至于在别人娱乐消遣的夜晚,在别人尚在酣睡的清晨,我便拿出足够的时间来书写我的文字。当然,文学并不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全部,更不影响我的工作和工作之余的生活娱乐,更何况,是写作,是文学,是文字,常常能让我在遇到生活不易的岁月里,教会我怀着憧憬之心,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一点一滴的诗意,去洞见现实的美好。
岁月如梭,许多年来,从学校步入社会,从职场进入所谓的官场,我一直怀着淡泊之心,一以贯之地工作和生活。这里面恐怕与我骨子里所谓的“文人”气质有关。因为,很多时候,我喜欢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事做人,炼心铸魂。但是,我不是文人,我不喜欢,也不够资格有人给予我以文人的看法和称谓。因为,我读书不多,科班里学的竟是毫无关联的农学专业,和文学失之千里,沾不了半毛钱的关系。读书不多,专业不对口,限制了我的学识,和真正的文人满腹经纶、学识渊博等特质对比,相去甚远。至于几十年来,始终坚持写作,纯属陶冶性情的个人爱好,仅此而已。
因为喜欢文学,也是从校园时候开始,我知晓了松溪县有一份《湛卢文学》杂志。那时,这份纯文学刊物在我心里,似乎是我触摸不及的文学高地,多少让我有点高不可攀,故而一直不敢投稿。恰好那时通过一个同学接触上县里一个《大山》文学社,便不时投稿到《大山》文学社,文章不时得以油印见纸,甚是开心。后来,或许是《大山》文学社老师的推荐,也或许是《大山》和《湛卢文学》多有往来,我的一些文学习作得以上了《湛卢文学》的列车,也得以和时任主编的冯顺志老师有了书信往来,在冯老师的鼓励下,我的诗歌和散文开始陆陆续续登上《湛卢文学》。
学校毕业回松溪工作后,和冯顺志老师得以相熟,便在工作之余常会光顾县文联《湛卢文学》编辑部,和冯老师谈文学、聊作品,也得以在此后《湛卢文学》开展的活动中陆续认识了毛德远、吴丽华、艾瑞青、潘黎明、何文霖、刘华、薛成涌、龙光华、游虹、吴衍连、葛加禄、叶国宝、许亮生、施爱平等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尤其是1993年开始兼任《湛卢文学》副主编和2005年兼任县作协主席后,和《湛卢文学》更是相依相融,有着剪不断的关联。
2019年,毕生都奉献给松溪文学事业、默默耕耘《湛卢文学》35载的冯顺志老师光荣退休,这位毕生就一个工作岗位,毕生就孜孜不倦专注于地方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文化人,就那样与《湛卢文学》相依相伴,走过整整三十五载,可以说,《湛卢文学》是冯顺志的,冯顺志是《湛卢文学》的。四十年来,松溪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有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平台,在这里挥洒情感,在这里歌颂家乡,在这里抒发家国情怀。冯顺志老师默默耕耘,培养了许多的松溪文学爱好者。
2020年元旦过后,我从主政八年的县卫生部门调入县委宣传部,接棒担任了《湛卢文学》主编。考虑到编辑部人手少和稿源有可能不足的问题,当即对《湛卢文学》进行改版,把内页从64页扩到84页,每季定期出刊。同时,和编辑部人员一起提出70%发松溪作者文章,30%补充名家作品和外地作者作品。并继续秉承办成纯文学刊物,以“传承弘扬湛卢文化,繁荣松溪文学创作”为宗旨,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大力讴歌时代主旋律,全方位深入挖掘松溪地方特色文化,展现贴近基层、贴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力争把《湛卢文学》打造成松溪一张靓丽的文学名片。刊物扩大版面,设有特别推荐、湛卢文化谭论、小说世界、散文随笔、湛卢诗歌、韵林撷芳、青青花圃、文艺评论等8个栏目。尤其是“特别推荐”栏目,连续刊载了邀请到松溪采风的全国知名作家《诗刊》主编李少君、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中国作家》原主编王山、鲁迅文学获得者董宏君以及张建光、林秀美、何况、陆永建、沈洲、禾源、黄文山、邱贵平、马星辉、徐德金、林宗候等一大批知名作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2020年10月,福建省诗歌创作高研班在松溪举办,来自全省70余位诗人齐聚松溪,县文联抓住机会,组织全县文学爱好者邀请《诗刊》主编李少君、福建省作协主席陈毅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和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伍明春等上课,并在《湛卢文学》开设专刊,刊载了高研班学员书写松溪的诗歌作品173首。同时出版诗集《诗意松溪》(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对促进松溪作者诗歌创作起了较大的作用,郭义清、吴衍连的诗歌登上国刊《诗刊》,实现松溪作者国刊发表诗歌零的突破。
期间,《湛卢文学》除固定季刊外,还根据特定情况出版增刊。2020年的春天,当“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声音在全国各地不断响起的时候,松溪县广大文学爱好者以笔为援,创作出一大批提振精神、凝心聚力的不同题材抗疫文学作品200篇(首),其中郭义清的诗歌《相见时难》《窗外,是熟悉的故乡》《送别李文亮医生》,吴衍连的诗歌《因为有你》《战斗》等分别在福建作家、福建文艺网和福建广播电台刊载和播出。《湛卢文学》由此出版疫情作品增刊《不一样的春天》。2021年出版增刊《作家看松溪》,刊载了全国各地39位作家对松溪的感慨感悟,极大增强了松溪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21年,我作为《湛卢文学》主编和南平市文联《武夷》杂志的陈崇勇老师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学内刊会议,松溪《湛卢文学》得到业内的肯定,并在2023年成为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长期以来,依靠《湛卢文学》平台,培养了不少的本县作者,郭义清、冯顺志分别在2021年和2023年加入中国作协,从2020年至2024年共有毛德远、吴衍连、游晓辉、潘黎明、游虹、许亮生、陈全德、吴长有、黄义正等加入福建省作协,松溪作者文学创作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学创作成果不断推出,有散文集《村庄记忆》(郭义清著,海峡文艺出版社)、诗集《老道士诗歌三百首》(陈全德著,团结出版社)、诗词楹联作品集《湛卢风韵》(范志雄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文集《映像梅口埠》(郭义清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小说故事集《松溪故事》(郭义清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松溪旅游散文集《走进松溪》(海峡文艺出版社)等相继出版。郭义清散文集《村庄记忆》还被列入2023年福建省作协定点深入生活乡村振兴题材扶持项目。且依托《湛卢文学》,培育了一批如袁瑛、吴桂芳、陈茜华、艾盛涵、陈嘉文、吴雯琳、陈炊等年轻作者。
如今,很幸运能够相安于文联,相依于《湛卢文学》,让业余爱好成为名正言顺的工作使命。在这里,我可以从容地拿起笔,以一种纯粹的方式来认真回忆和审视过往,让许多的温馨和美好涌上笔端,然后努力沿着布满艰辛的创作之路,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地往心中的诗和远方,和《湛卢文学》一道,继续快乐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