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湛卢文学》的头像

《湛卢文学》

内刊会员

散文
202505/06
分享

深秋遇见真宪时

深秋遇见真宪时

游晓辉

早就想到坑口村看看有关真宪时的遗迹了。

真宪时(1579—1628年),松溪县祖墩乡坑口村人,字法侯,号存古,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考中进士,先后任刑部湖广司主事、广东司员外郎、陕西司郎中、江西布政使司参议提督学政,河南按察使等职。真宪时是松溪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也是清版《松溪县志》“人物志”中四个名臣之一。

在真宪时的后裔真刚标的热情邀约下,多年的心愿总算付诸行动。

时值深秋,去坑口村的路上写满秋意,路边时不时闪出一两丘稻田,黄灿灿的稻子充盈着眼帘,路边晾晒的稻子散发着浓郁的清香,那熟悉的味道瞬间勾起儿时有关“双抢”的记忆。

坑口村始建于宋代,原名南冈。二十年前,我下派溪畔村任村书记,曾经多次到过坑口村。时隔多年,当我再次来到这个村,感觉村中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房子更多了,村道更好了,环境更美了……村部往北约百来米,只见一座简易的小桥,静静横跨在一条小溪之上,桥头立着一块石碑,用红漆醒目地写着“进士桥”,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约两米多宽,近十米长,静静地横跨在小溪之上,这让我想起那熟悉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过了桥,路边有一栋民宅,土墙黑瓦,楼板古旧,看上去颇有些沧桑,一旁的坑口村老主任刚尧叔介绍说,这房子是真宪时后人在其故居原址上建的,至今已近百年。门前有一方荒废的天井,刚尧叔说这便是真宪时旧居的遗址。我蹲下身子细看,只见有一面井壁上有一圈雕砖,有鱼、鹿等浮雕图案,透过这些砖雕,我仿佛穿越到明朝……

文忠公祠与真宪时旧居隔着一条小溪遥遥相对,整个建筑是砖木结构,屋顶铺盖红色琉璃瓦,祠内供奉三具真氏先人泥塑,正中是真德秀,一侧是其九世孙坑口村真氏始祖像,另一侧是其十五世孙真宪时。

只见真宪时身着暗红色字服,头戴黑色官帽,端坐在龛上,目光炯炯、仪态庄严,神情威仪又不失中正平和,让人肃然起敬。

墙上的真德秀简介可以看出,真德秀(1178年-1235年),字景元、希元,号西山先生, 浦城县仙阳镇人,他是南宋名臣,历任泉州、隆兴、潭州、福州知州,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他还是一位理学家,开创“西山真氏学派”,在确立理学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修《大学衍义》,成为元明清三代必读之书。 真德秀本姓慎,为回避宋孝宗赵昚(同慎)的名讳,改姓真。至元代,有一部分真德秀后裔改邬姓。该村真宪时后裔真强寿介绍,全国真姓人口只有两千多人,且大多数在松溪县。而邬姓人更多,有数万人,大多在江西抚州。

墙上的真德秀家训很醒目:“人识道理,行要礼数。家事父母,院事先生。定身端坐,笼袖徐行。拱手正身,朴实语事。专心看字,断句慢读。聚志把笔,书字圆净。廉于自育,乐于燠贫。奢不可纵,欲不可穷。去华务实,前哲所同。以奢致丧,以德见钦。俭者廉本,廉者行先。汝曹可勉,传于子孙。”这些文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我想真宪时自小应该是在这样浓厚的家族氛围中完成“立志”和“修身立德”的。

墙上的几幅明代的诰敕吸引了我的注意。

据松溪县博物馆兰坤发馆长介绍,在松溪县博物馆珍藏着一幅明代的巨型圣旨绣幅,它是由真宪时的后裔——松溪县旧县乡游墩村村民真玉姐于1988年捐赠,为国家三级文物。这幅圣旨绣幅用整块黄绫制成,竖式排列,全长251厘米,宽133厘米。各道圣旨按原格式工笔抄誊在缎面上,再用深紫色丝线逐笔逐画描绣而成,虽历经将近四百年,迄今字迹清晰,丝绣完好,笔力针工为世上罕见。绣幅中共有七道诏书,分别是明神宗朱翊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二年(1622年)和天启三年(1623年)先后三次颁赐给松溪籍名宦真宪时夫妇及其父母、祖父母。

而现在我所看到的是馆藏的复制品。

我国历史上对官员父母和夫人的封赏主要通过封赠制度来实现,这一制度源于战国及秦汉时期的追尊制度,并在唐朝逐渐完善。明朝承袭前朝先例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封赠的对象包括官员本人、父母、妻子等。生者称为“封”,殁者称为“赠”。封赠分为诰封和敕封。诰封是指以诰命的形式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者;敕封则是指以敕命的形式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世爵者。封赠一般由皇帝覃恩封赠获得。封赠制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孝”伦理、“报”观念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封赠父母是行“孝悌之义”,封赠妻子则是报“内助之恩”。

明万历三十七年八月,朝廷授予真宪时“承德郎”的官阶,并在敕命中评价他“身为刑部湖广清吏司主事,性情和平,体察道理,敏锐颖悟,展露才华,被举拔于朝廷,参与奏对,持朱笔断案。为官期间严于修身,品行高洁,断案时仁爱明察,像一把刚被打磨锋利的宝刀,定是能担当大事的人。”

朝廷同时也给真宪时的妻子、父母亲赐予敕命,其中赐予真宪时父亲的敕命中讲道:“你真粹然是刑部湖广清吏司主事真宪时的父亲,施行的家法值得他人学习,提升家人的修养是你的重要工作。你淡泊名利,将‘节俭’和‘敦厚’当作人生的珍宝。现在你培养出了真宪时这样能够在朕身边处理政务的贤士,凭借的就是你教育孩子所付出的辛劳。现封你为‘承德郎、刑部湖广清吏司主事’。你已拥有了爵秩、跻身于朝廷,这份恩宠将荣耀你的鹤寿。”

看了这些敕命,我对“光宗耀祖”有了新的理解:一个人不是因为当了多大的官而光宗耀祖,而是因为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得到百姓的普遍认可和朝廷的充分肯定,其功德恩及祖父辈、荫及子孙,这才可以真正称得上光宗耀祖。

我想真宪时在为官时敢于担当、卓厉奋发,应该与“光宗耀祖”的传统理念和精神鼓励不无关系。而他在为官期间正直有为、清廉自守,也应该与“不能给祖宗脸上抹黑”的传统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我又信步到村里走走,在村部对面,有一座单孔石拱廊桥,桥头是用方石砌成的石墙,桥门上方刻着“外堂桥”,行楷用笔,方正大方,桥门两旁是一副楹联--“外堂留古迹,松水今更新。”行书秀美。走进廊桥,只见桥内有朱子家训、真宪时简介等,该桥既是吃茶话事点,又是青省教育基地,可见坑口村对道德建设非常重视,对弘扬朱子文化和真宪时的先进事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之以恒、代代相传。

再又驱车去真宪时墓。墓地离村部约1公里,在坑口村与溪畔村交界处,在一座名曰狮子山的山腰,沿着一条窄窄的山路蜿蜒而上,两旁是生机盎然的毛竹林,在枯枝落叶的衬托下显得特别耀眼。“到了!”听到谁说了一声,抬眼望去,真宪时墓占地约一亩,气势宏大,犹如一把金交椅端坐在郁郁葱葱的青山之中。墓前一块大理石碑,显示该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我顺着墓的边缘向上攀爬,到达墓地的最上端,背山向远望去,视野极为开阔,只见远方山峦叠翠、群山连绵、望不到边。而群山又被蓝天白云所覆盖,天山两色,泾渭分明,在边界分明及对立统一中融为浪漫美妙和极富想象的空间。

回到家中,我再次翻阅有关真宪时的有关史料,进一步走近真宪时的世界。

真宪时为官清廉,执法如山。清康熙庚辰版《松溪县志》记载:“署陕西司部郎中。有田德者,宦珰之侄也。以事下狱,遍赂朝贵,托阍人奉宪时千金,立叱遣之,论如律。”是指真宪时任陕西清吏司郎中时,一个宦官侄子田德,犯罪下狱,四处贿赂朝廷要员,亦托人送宪时千金,以求免罪,宪时严词拒绝,按律予以惩办。

真宪时勤于公务,政绩卓著。他任浙江省恤刑官时,对罪犯量刑的尺度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审理案件用刑要慎重不滥,据其执法实践,参以历代刑法,写成一本专著《爰书》,成为此后恤刑之官执法的典型范例。他守浙江杭严道时,在杭州敢于抑制地方豪强,整治游惰风,卓有成效。万历四十六年调离杭州,百姓在西湖吴山之麓建祠纪念他。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朝廷举行官吏考核。真宪时政绩优异,名列第三,皇帝在吏部赐宴嘉奖。天启四年(1624年),真宪时升任河南按察使,考核晋级,皇帝再次召见赐廉宴。

真宪时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天启四年(1624年),真宪时升任河南按察使,考核晋级,皇帝再次召见赐廉宴。天启五年(1625年),真宪时弹劾宦官魏忠贤种种祸国罪行。魏诬陷宪时为杨涟同党,矫传圣旨将他罢官。

崇祯二年(1629),朝廷想起真宪时,任其为宁夏巡抚,可是他已经于崇祯元年八月去世。

我合上书籍,闭目沉思。这时我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片毛竹林,那正是真宪时墓边的那片毛竹林,径直挺拔、绿意盎然,而我心目中的真宪时,此刻也如同一棵挺拔径直的毛竹,在这个寓意收获丰满的深秋,锁定在我的记忆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