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华
小暑时节,万物繁茂,菇农们也开始忙碌,采摘、分拣、过磅、交售……松溪食用菌种植基地又迎来了香菇丰收,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
松溪香菇品种主要有花菇和冬菇。花菇是香菇菌中的上品,有“菌中之星”的美称,因顶面有花纹而得名。花菇顶面呈淡黑色,菇纹开白色暴花,菇底菌褶经炭火烘烤呈淡黄色。花菇在冬天生长快,天气越冷,产量越高,质量也越好,菌伞特别肥厚。冬菇顶面呈黑色,菇底菌褶淡黄色,菌伞肥厚,肉质细嫩。
松溪县生产食用菌历史悠久,素有“福建省灵芝城”的美名。明、清时代就有浙江菇客来松溪做菇。明代名臣松溪人魏濬在所撰《西事珥》卷六“越骆之菌”载:“香菌,一曰香蕈,粤中颇多,皆地自出者,有土气,不甚美。予家闽浙之界,里人有业此者,以人力为之。其法:入深山中,择木之美大至合抱以上者,斫而仆之,用斧细斫如鱼鳞,仍以枝叶厚衣其上。三年叶溃尽,蕈始出,五六年而盛,九年、十年尽矣。常以首春入山中摘取,焙而苞之,以售浙贾。盖雷发声,茵始出也。近黠者于冬至后潜往,击木之两端,则腊初早出,盗取以去。今土人亦先期往守之。予常见有大如笠而厚至四、五寸者。”该文详细叙述松溪明代香菇栽培技术和商品交易,以及偷盗者利用惊蕈技术提前盗取香菇的行为。清康熙庚辰版《松溪县志》载:“蕈,即菌,冬春之交,于深山中砍大树木,以米汁沃之而生,或用物不时敲之,更雨雪多则盛,香者曰香蕈。”
民国时期,全县有7家菇行经销香菇。据民国年间编纂的《福建主要物产》等资料记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松溪县香菇产量26.8吨, 产地分布在六墩、李源、周墩、吴村、花桥、大布、郑墩、西坑、陈坑等村,共有菇厂40余家,菇农320多人,产品远销上海、天津和香港等地。”后因战乱,产量减少,解放前夕,松溪县香菇生产几乎停止。
70年代,松溪县外贸机构开始抓香菇生产和技术引进,香菇生产技艺由传统砍树剁花,改椴木接菌。80年代又采用木屑瓶栽、薄膜袋栽和木屑拌菌压块等技术,充分利用木材资源,提高经济效益。1986年,松溪县成立食用菌办公室,由于外贸、科技、农业等部门共同努力,香菇生产形势大好。1989年后,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生产列为支柱产业,同时推广筒袋式栽培食用菌,并引进新菌种。松溪香菇(干香菇)、松溪香菇(鲜香菇)获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畅销全国。
香菇算不上高端菜品,却是松溪人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从松溪人传统宴席“八大碗”中的香菇汤,从传统节令立春、立夏时吃的春卷、立夏羹,到民间菜肴的瘦肉片炒香菇、椴木香菇全鸡汤、隔墙香、油煎盏等,都离不开香菇的提鲜增味和独打担当。
近年,松溪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多样化种植赤松茸、黄金菇、椴木香菇、椴木木耳等,整合食用菌合作社,推广标准化培育,提高产品品质,形成培育、制棒、接种、管理到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同时,复垦撂荒地,加快土地流转用于食用菌培育地,让食用菌种植成为产业振兴的“致富伞”,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2024年,全县香菇产量2537吨,年产值727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