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玩”茶,更“懂”茶
——徐茂兴和他的《武夷岩茶第一课》
叶国宝
一座武夷山,独步岩茶史。在我眼中,生长于武夷山的徐茂兴就纯粹为武夷岩茶而活。学茶、研茶、做茶、事茶、授茶直至写茶,翻阅他茶人生的核心章节,可谓“章章有戏,节节高升”。
每天闻着茶香去上学,看着大人做茶比种田上档次,徐茂兴从小就爱茶入骨。专精武夷岩茶的名家大师层出不穷,但在未恢复高考的前辈茶人中,科班出身的却凤毛麟角。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国茶学专业前十的大学里,福建农学院(今福建农林大学)位居第四。1991年,徐茂兴被福建农学院园艺系茶学专业录取,跨入了梦寐以求的茶学殿堂。本科四年专业课,每门成绩皆优秀。他和同学合作研发的一款肉桂岩茶,斩获了全国农博会比赛金奖;他独立完成的《多茶类组合生产》论文,发表在CN刊物《茶叶科学技术》上,为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离校26年后的2021年,福建农林大学授予徐茂兴“优秀校友”光荣称号,特邀他回母校给老师和学弟开讲《生态茶园建设及岩茶科学仓储》的大课。
20世纪末,武夷山市茶业局所属的茶科所茶师咸集,茶匠际会,堪称“岩茶界黄埔”。因徐茂兴在此实习表现出色,所长陈德华等领导积极争取,1995年一毕业,他就入编为该所创办以来的首位本科大学生。虽然打下理论基础,但钻研武夷岩茶,徐茂兴却真正由此起步。他走遍茶科所163亩茶园,对哪片茶园位于何处、有多大乃至多少行都能如数家珍;参与“武夷名丛开发与利用”课题工作,探求御茶园众多武夷名丛的特性。教本呈现的知识往往止于“面”,难以触及“点”。通过研茶实践,徐茂兴领悟到了不少新知,琢磨出了许多真相,甚至能一口品出不同山场的岩韵强弱,如三坑两涧的就强过御茶园。大红袍商品茶的研发生产需要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撑,当时只有茶科所及数家茶厂具备资格。从1996年开始,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总经理赵大炎吸纳徐茂新为研发团队一员,并将保存大红袍商品茶的仓库钥匙交由他保管,让他有机会深入地参与其中。特别是2005年,最后一次采制母树大红袍过程的原始史料均由徐茂兴完成,为有“乌龙之祖,茶中状元”盛誉的国饮被国家博物馆衣锦收藏,留存了举世无两的档案文献。
源起南平市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推向全国的一项农村工作机制创新。2000年,徐茂兴下派到武夷山市兴田镇虹桥村担任南平市级茶叶科特派,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而扭住茶业也就扭住了牛鼻子,但多数田农却不愿也不屑种茶。徐茂兴心知茶叶是掩埋深山的“金叶”,便带头开垦茶园,选种了肉桂、水仙、梅占和黄观音等品种。武夷山茶人有一项拿手绝活,可将不同茶品拼配出不同滋味,犹如眼花缭乱的万花筒。徐茂兴独具一套“徐氏配方”,将亲手种植和收购而来的茶叶拼配成的大红袍,每亩茶叶收入同比高出种田收入约十倍。他的下派工作到期惜别父老乡亲时,虹桥村茶园面积已由4年前的200多亩扩展到1000多亩,蜕变成了一个茶香飘溢的新茶村。2017年,徐茂兴和武夷山市茶叶同业工会会长刘国英等下派人员,荣膺了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的称号。
如果说,靠天吃饭是中国农民的历史无奈,那么,“看”天事茶则是武夷山茶农的现实企盼。无论不及百米的平原,还是爬升千米的高山,武夷山均有茶园分布。海拔地貌各异,导致气候多变。从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到仓储,武夷岩茶产业链都跟气象变化息息相关。2016年,徐茂兴等科特派与武夷山市气象局携手组建茶叶科技气象服务团,开启了“智慧茶山”项目建设:在茶山安装监测站与观测仪,依托气象的物联网信息技术,可反映方圆500亩茶树生长和受灾情况,找到茶叶品质差异的气象原因;不管茶农身处何处,只要手机屏幕一滑,茶园动态数据便了如指掌。2021年10月29日,服务团首次开启冬前气象预警服务,制定发布了具体的防冻措施:尽早施肥,薄膜覆盖,喷水除霜。武夷山市1.6万户茶农不再惧怕以往突如其来的“变天”,茶树防冻保卫战圆满收官,从此得以有章可循。2022年,武夷山市建立了母树大红袍等29个网点,宣告了福建省首个茶叶气象观测网眼编织完成。福州蔬菜、南平茶叶和漳州果树,分别设有福建省三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2023年,省气象局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对其近3年的实绩进行评估,“南平茶叶”被评为唯一的“优秀”。
武夷岩茶制作技术的传承长期依靠经验,但口头相授的技艺有时词不达意,而以身示范的技巧又难免生吞活剥。身披科特派“绶带”的徐茂兴,竭力将指路的“灯塔”去照亮“迷惘”的茶人,将智能的“星火”去助燃“燎原”的茶势。2003年元月13日,他创建了武夷山市第一个面向全国的茶叶网站(www.wuyishantea.com),不断更新的茶内容至今超过一万页;2012年,他开办了个人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的茶文章至今达到2277篇。徐茂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食品、文化与经济》课程授课嘉宾,指导武夷学院茶学系毕业生生产实习、论文写作等工作,受聘武夷山职业学院、武夷山市老年大学、武夷山博雅及网际等培训机构。2019年,他加入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廖红科技特派员团队,不时带领全国各地的茶人游客和专家学者到燕子窠全国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讲解授课,聆听者近2000人。徐茂兴声言:“好东西不必藏着捂着。我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研究成果,目的是让大家少走弯路,增长见识。”他不是专职的岩茶老师,却应邀前往宁德、漳平、政和、建瓯、光泽等县(市、区)传经送宝,悄然达到了“乐教爱生、心有大我”的教育家境界。
南平市是著名茶区,武夷山市则是青茶(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万里茶道”的起点和“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12年,我参与闽北日报《问茶周刊》版面的策划编辑工作;2016年,调到武夷山记者站任站长兼《问茶周刊》主编。其间,经武夷山市茶业局市场股股长叶元高牵线,结识了笃实敦厚还有点腼腆的徐茂兴,得知他在自办的茶叶网站和微信平台作文已达16年之久,便请他多传几篇供我拜读,以利于择优选登。尽管文章结构有些散乱,表述稍显累赘,但他选材广泛、视野开阔、论证透彻且见解独到,可谓白璧微瑕。2019年4月5日,徐茂兴的处女作亮相于《问茶周刊》。山不拒尘埃,所以巍峨;海不弃细流,所以浩瀚。他以武夷岩茶为生命根系,在“烂石”中播下文字的种子,在春风里收获精神的食粮,6年间在《问茶周刊》上积攒了68篇文章,简直成了非本报特约的“专栏作者”,有的还被“学习强国”等网络媒体所转载。伴随着生命拔节的成长声,倾注了徐茂兴心血的68篇文章汇集成《武夷岩茶第一课》。今天,捧着即将排印的样书,我乐与诸君分享台前的感触和幕后的故事——
1.填补“知”的盲点。文章的厚度源于研究的深度。只有满怀好奇心,才能驱使探索者勇于突破浅尝辄止的认知边界,解开人所瞩目且至关重要的未知答案。在中国六大茶类中,绿茶和黄茶的品饮喜欢新鲜,但青茶中仅有的岩茶一族却偏爱“隔年陈”。要使陈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仓储对于后续转化和品质保持不可或缺。“常规仓”会使岩茶正常转化,“退火仓”会使岩茶顺利退火,而“保新仓”中的岩茶好比妙手回春的美颜术,眨眼之间就能让年逾半百的女士魔幻成年方二八的姑娘。大学茶学体系不可谓不全,但仓储一环篇幅偏小,招数欠缺。徐茂兴依托茶科所仓管员和茶叶科特派的工作优势,针对不同类型的岩茶反复尝试不同的仓储方式,通过比对不同效果,攻克了传统仓储的缺陷。《智慧茶仓,茶叶存放多久都好喝》《科学仓储使岩茶“重水留香”》等文章,敢于啃下人迹罕至的岩茶领域硬骨头,为处置积压的库存岩茶保值增值老难点,打通了规避质量风险的一条新路径。还有《用布匹的质感,说岩茶的口感》《武夷山茶种知多少》等文章,发人之所未发,属于徐茂兴的原创。
2.延伸“面”的外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称“深刻”;知其一,还知其二三四,叫“全面”。文字记载的武夷岩茶发展史虽有300多年,但囿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认知死角,对客观规律的掌握难免挂一漏万,某些方面仍处于碎片化状态。俯身倾耳向书本前辈请教,援疑质理从生产实践穷源。然而,前辈总结的武夷岩茶耕作法,只是简单地提及浅耕、锄草、秋挖、吊土、平山、客土等步骤,徐茂兴撰写的《七挖金、八挖银、九挖铜》和《武夷山茶园传统耕作法》等文章,则将其操作原理予以挖掘、补充、修正直至趋于完整。不拾人牙慧,不照本宣科,不主观臆断,才能在科学园地里发现新事物,观测新现象,揭示新特性。《影响茶叶香气的因素有哪些》一文,分条缕析了茶树品种、栽培条件、采摘质量和制茶工艺等方面。其中“采摘质量与香气形成”部分,井然有序地讲到鲜叶老嫩度、新鲜度和匀净度以及含梗量对香气的效用;“制茶工艺与茶叶香气的形成”段落,又从采摘、萎凋、做青和焙火等流程详加解说。补阙拾遗也好,补漏订讹也罢,主旨都是为了建构纤悉无遗的岩茶知识体系。
3.架设“俗”的桥梁。收录本书的文章,解读的是岩茶的自然现象、科学原理、实操经验、品牌意识、迭代创新和文脉衍变,均可归属科普范畴。其中涉及的知识有的较为生僻、复杂和深奥,尽管专业人士一看便知,但毕竟人数偏少。新闻载体是大众传播工具,作为党媒的闽北日报面向成千上万的读者,唯有将“阳春白雪”化为“下里巴人”,拆除不同群体客观存在的认知壁垒,作品的传播力才能贴近读者的理解力。就像中唐“诗王”白居易的诗歌那样,追求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改革开放特别是2006年以来,武夷岩茶蒸蒸日上,但却未见专家学者进行提纲挈领。徐茂兴根据其本质特征和大势所趋,在《武夷岩茶的1.0到5.0时代》一文中,引用时尚流行的网络语言来有机代入,阐释抽象的概念,厘清模糊的感觉,剖析了种茶1.0 、制茶2.0 、焙茶3.0 、藏茶4.0和卖茶5.0的时代特征。诸如以上转借和比喻之类修辞手法的灵活穿插,出奇制胜,饶有情趣,便于读者辨识武夷岩茶走向兴盛的来龙去脉。还有《喝茶会导致钙流失吗》《喝武夷岩茶会上火吗》《泡岩茶为什么要用白瓷盖杯》等爆款文章,抽丝剥茧,答疑解惑,往往让人茅塞顿开,大呼过瘾。
4.讲究“改”的艺术。饮茶的乐趣,在于千变万化,雅俗共赏,恬静解颐;写茶的文章,也当端正谦和,亲近大众,体贴灵魂。本书几乎是徐茂兴从既往的文章里淘洗提纯而成,实乃厚积薄发。于他而言,希望借助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串起连接茶山通往茶桌的纽带,承载爱茶人共有的梦想与奋勉、探索与成功、共鸣与喜悦,将自己对茶文化的演绎、茶科技的转化以及茶知识的集成等学问公之于世。对我来说,他的文章毫无新闻时效的压力,可以让我从容不迫地推敲斟酌数遍,有的彼此交流修改甚至超过10遍,时间跨度达一月有余。善作还需巧改,譬如主题、语法、框架、逻辑、案例、格言、数据以及润色等,都是帮助作者实现美好理想可供调度的编辑手段。不少人提及岩茶的出类拔萃,往往跳不出“天时、地利、人和”的三点窠臼。徐茂兴的《岩茶为什么这样迷人》则细分综述为六点:岩茶产自武夷山,品种花色丰富多彩,小山场有小产区的精华,工艺精湛繁复,焙火醇厚甘滑,品质超群、滋味回味无穷。见报稿定格为:产地得天独厚,品种丰富多彩,山场天赋异禀,工艺精湛繁复,焙火登峰造极,滋味回味无穷。同样的意思一经修辞,不仅片言居要,而且排偶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中式文风更适配奇妙的东方树叶。
茶,乃天地之间的馈赠和精神产品的源泉。武夷茶倍受推崇,与历朝历代文人墨士的状物歌颂密不可分;而武夷岩茶强势崛起,则跟各色各样巨匠专家的缔造纪录如影随形。举凡王复礼的《茶说》,袁枚的《随园食单》,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吴觉农的《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林馥泉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陈椽的《茶业通史》,张天福的《福建乌龙茶》,姚月明的《武夷岩茶》,陈德华的《武夷岩茶(大红袍)研究》,他们借报告、纪实、理论和文学等体裁,或追溯岩茶的源流,或分解岩茶的技艺,或提炼岩茶的精髓,或点评岩茶的高贵,都是各有千秋、屈指可数的佳作瑰宝。2024年10月2日央视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中,接受采访的徐茂兴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燕子窠视察时的嘱托:“把论文写在广阔的田野大地上。”而自成一体的《武夷岩茶第一课》,很大程度上映照了这种学术观点和作文追求。无论生态化种植、还是科技化制作抑或精细化仓储等文章,此书兼具时新性、实用性、指导性和可读性,堪比当代岩茶学界的《十万个为什么》,能激发满足入门者和爱好者的求知欲,发挥开学“第一课”的启蒙作用。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再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驰名天下,离不开他们艰苦跋涉所建立的卓越功绩。
2024年,武夷山市涉茶人员超过12万,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五成。然而,既能把岩茶“玩”得如此之溜,更能将岩茶“懂”得如此之深,还能“成一家之言”的武夷岩茶“六边形战士”,却寥若晨星。当初,遇见小我8岁的他,我自然叫他为“茂兴老弟”;今天,抚摸着散发墨香的样书,我哪有什么理由不尊称他为“茂兴老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