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湛卢文学》的头像

《湛卢文学》

内刊会员

散文
202505/14
分享

来龙山随笔

来龙山随笔

                       范志雄

    松溪县城,东北之隅,有一山,古时称蹲狮山。其身不高不矮,披彩叠翠;其势不急不陡,张弛舒缓;其状不宽不窄,蜿蜒起伏。十几个大小峰峦,绵延十余里,远远望去,酷似一条巨龙,在两侧田野间,自东北沿西南朝城区奔腾而来,故后人美其名曰“来龙山”。

来龙山视野开阔。一品龙宸、二中、康养中心、花岩溪、登云古桥等环绕其脚;横垅村、城东工业园、花岩自然村散落其旁。远有大山环抱,东对百丈,南当湛卢,西邻诰屏,北接白马;近有碧水拱卫,松溪河与其同向并行,一阴一阳,一雌一雄,相携呼应。城区则像一颗硕大的玉珠,整体呈现出一幅“双龙戏珠”的恢宏景象。当你身处山顶观景台或其它峰巅时,环顾远眺,日新月异的城区美景、隽雅壮丽的山河美色、如锦似画的田园风光,则一一尽收眼底,让人目不暇接,宛如在欣赏五D大片。此时此际,常有缕缕山风,浸润着负氧离子和淡淡野花香味,轻软地撩拨着你的毛发,抑或时不时地传来少女般清脆婉丽的鸟语,鼓荡着你的耳膜,晴空下,幽林间,那感觉真叫一个通透,无比的清爽和惬意!

来龙山胸襟广博。康熙版《松溪县志》载,蹲狮山前仑有三圣庙,遗憾在“文革”时被毁。20世纪80年代,热心人士范盛金、江凤妹、廖金花等募资建观,上殿为玉皇观和观音殿,后又在山顶建了大成殿。90年代末,真强文、夏春代等名士又募资在其下殿处建成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宝殿琉璃瓦,圆石柱,飞檐斗拱,金碧辉煌。殿檐悬挂贴金大字“大雄宝殿”额匾,乃当代大书法家赵朴初的墨宝。儒释道三教在来龙山上就这样和谐地融在一起,蔚为壮观。这不禁让人对筹建者心生崇敬之情,他们不正是松溪人胸怀宽广、兼容并蓄、共生共荣品格的杰出代表吗!不正是独辟蹊径地诠释了三教的精微之义吗?是的,儒家倡导修身、齐家、平天下,教化世人成为社会、国家所需之人;佛家希冀世人空灵心性、怀慈渡人,成为不同常人的觉者;而道家则期望世人以首为思、以足为行,成为超凡脱俗、道法自然的实干家。三教虽然各自侧重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教导人们做好人、行善事,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向而不悖,都是人类心灵深处蕴藏着的正能量。

来龙山文脉久远。横垅村的后山属于来龙山的龙身,山上丹崖悬壁,绿树葱茏,景致幽深,元代建有禅岩观。据住持介绍,古时此处为闽、浙、赣三省毗邻地,观前有驻军,操兵场遗址尚存,若隐若现在绿树丛中。该观几曾毁于山火,明万历帝不知何故,竟垂青于它而下旨重建,并御赐其为“松溪第一观”,由此香火一度十分兴盛。当年,江西传道士琦娘在此传经布道,悬壶济世,造福乡梓。传说其武功相当了得,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如今,在观前尚可看见一石留下其足印,而第一观原貌已不复存在,只能见到范盛金等缘首于1986年募资在旧址上所建的玉宸宫和山顶上的火云观,不过其规格和建制已大不如前。由此可知,文物保护工作是何其重要。所幸者,山还是那座山,景还是那个景。不少文人墨客常到此游览,留下了一些诗作。先辈王彦英老师所作《禅岩观》一诗,极尽其风貌。诗云:禅岩拔地傲苍穹,绝顶仙庵一点红。峭壁层层檐欲坠,谁移梵宇矗危峰。不才我也曾题了一首拙作《横垅禅岩观》,以记叙其流传的一些逸闻趣事。诗曰:蹲狮山上玉宸宫,没在丹崖绿海中。百丈妙峰遥作揖,四周佳景近相拥。火云神庇三省地,元鼓声播千载松。万历钟情堪第一,琦娘足印见真功。

来龙山福泽丰厚。来龙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不高不陡,且近在城郊,市民钟情而趋之若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倾心为民办实事,陆续斥资建设了来龙山公园、彩色步道、观景台、沿路亭阁座椅,安装了路灯护栏,遍植名木花卉,实现了花化彩化,使来龙山更加妩媚可人。市民们白天徒步健身、亲近自然,夜间唱歌跳舞、放飞身心。来龙山俨然成了广大市民健身休闲、提步即走、想去就去的首选之地,俨然成了大众享受生活、拥抱健康、寻求快乐的一座福山。

山不在高,是龙必灵;山不在大,有福则亲。欧阳修老先生如莅临此处,是否也将高呼: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来龙山水之间也!遇美则喜,人性使然。我想他一定会和我们一样,缘结来龙,乐在来龙,醉乎来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