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湛卢文学》的头像

《湛卢文学》

内刊会员

散文
202505/14
分享

爱如其是

爱如其是

黄梦歆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让我感受到: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在想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感受家庭的温暖,从童年的幸福成长中汲取一生的幸福感知力、安全归属感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力量。

无条件地爱与接纳孩子,允许孩子试错,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会让他懂得爱和宽容是无价的宝贝。回想自己是孩子的时候,也渴望父母的全盘接纳与理解,渴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爱,而不是附加条件的爱——成长为她们期望的样子。不希望父母左右我,不喜欢看到父母焦虑的模样。爱如其是,而不是爱如所愿。

总觉得生活要有所期待,有所热爱,才美好。特别是成为母亲后,这种期待的情感更加浓烈。怀胎十月时,期盼他平安健康;幼儿园时,期盼他懂事听话;念书时,期盼他成绩出众、学业有成、身心健康;毕业时,期盼他找到心仪的工作、前程似锦;走向社会时,期盼他早日成家立业……感觉自己也是在这样的美好的期盼中长大成人。

记得大宝刚上小学时,曾经我也期待满满,自信十足,觉得自己全身心陪伴孩子学习成长,他肯定能快速从幼儿园角色过渡到小学生角色,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陪读的过程中,一开始亲子关系很紧张,男孩子比较懵懂,手部力量较弱,握笔姿势和控笔能力都直接影响他规范书写,年幼的孩子又很有自尊心,很抵触家长说他书写得不规范、擦掉重写,进而讨厌语文,每天发脾气哭闹为什么要写那么多语文作业,我想睡觉,我想玩。作为家长我也希望他快乐成长,可是成长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是他当下应该做的事情。看着他有情绪,我的心里也很崩溃,我和他苦口婆心地说着道理,他听不进去。是呀,他怎么听得进去呢,他还只是个7岁的孩子,认知和身心都还在发育中,他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心灵的抚慰。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对他的期待太高了,要求太严格了,超出了他目前的能力范围。我尝试着去网上学习家庭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老师,去听家庭教育讲座,转变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我放下了心中的过高期待,接纳他的慢成长,站在他的角度去看问题,我和他说不论你考多少分,妈妈都爱你,写字不规范,我们就慢慢来,放慢脚步,在他写得好的笔画上夸奖他,给予他信心。“我的儿子真棒,今天写的字比昨天进步多了,你看这个‘妈’字比妈妈小时候写得都好。”也不强制要求他擦掉重写,我每天学习用放大镜去看待他的优点与进步。没有过高的期待,整个人也轻松了,家庭氛围也融洽了,大宝还拿了两次奖状,他自信对我说“妈妈,你看我每次都在进步了,都考98分了,老师还发奖状给我了”。及时肯定孩子,我的孩子真棒,你是妈妈心目中最优秀的孩子,奖状是你这段时间努力的结果,努力就有收获。看到他似懂非懂地点头,我欣慰地笑了。

父母对孩子有所期待,这无可厚非,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比自己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似乎是社会的共识。合理的期待,静待花开,接受孩子做一个普通人,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助力者,我觉得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过度的期待,会成为孩子的枷锁,会无形当中让孩子产生压力和情绪焦虑。孩子们会害怕自己做不好,让父母失望,久而久之就不敢挑战新任务,不光是学习中,很多方面都受其影响而消极被动。成人在生活、工作的压力下,或多或少都会有焦虑感,成人尚且都要持续学习不断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关系,调整自己的心态,摆脱焦虑,转压力为动力。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身心还未发育成熟的孩子。善待孩子也是善待自己,不忘初心、做孩子的领路人。

还记得大宝刚学跳绳时,怎么教都不会跳,他内心也很受挫,我就私下和体育老师沟通请教,体育老师很热心地发来学跳绳基本动作教学视频,安慰我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时间去不断调整状态。全家人在家里给大宝加油打气,制定陪练计划,跳之前给他先观看动作视频,不去过多地给意见,让他自己去尝试调整姿势动作,去试错,哪怕死绳坚持跳1分,我们也给它掌声,鼓励他坚持下去。小宝看着哥哥在跳绳,也跃跃欲试,挥舞着绳子给哥哥赞许。每天都有新变化,从一开始不会连跳,一跳绳子就打结,到现在1分钟能跳100个,能坚持跳5分钟。简直是质的飞跃,大宝越跳越自信,熟能生巧,跳绳技能也稳步提高,并有勇气去尝试高难度的花式跳绳。每天都主动要求打卡跳绳,在跳绳中他收获的不仅仅是数量的进步,更是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懈努力拼搏的意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我想说长久的兴趣与热爱是建立在成功之上的,有成功有动力才有勇往直前的热爱与奔赴。我将陪伴着孩子继续坚持打卡跳绳,不断激发他内在潜能与自信。

期待,可能是对孩子当下状态的不满意、不满足。这种不满意或不满足会影响亲子关系,伤害孩子的内驱力。降低期待,有效陪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和提升家庭幸福感。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先天的学习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学会倾听孩子平等交流,正视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多鼓励欣赏少批评指责,静待花开。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在意别人的评价,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大人在工作中都需要加油打气,孩子更需要爱的滋养与认可,多让孩子在认可与欣赏中前行。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不是负面情绪的回收站,把最好的情绪、最大的仁慈留给最爱的人,彼此尊重和爱护,爱如其是,就是一个家最好的模样,就是最幸福的家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