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十五的头像

十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15
分享

遇见扎尕那

雪山、圣湖、蓝天、草甸、藏寨,这些自然与人文完美的搭配,聚合为青藏高原边陲独有的物象,构成了造物主隐匿在人间的东方秘境。

我们深入迭山腹地,朝着迭部县的方向出发。这里位于川甘交界,青藏高原的边缘。关于迭部,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创造众生和天地的神灵涅甘达哇,在经过此地时被高山挡住去路,他伸出大拇指一摁,石山顿开缺口,变为通道。在藏人心中,迭部,是涅甘达哇“摁”开的地方。

1925年,美籍植物学家和探险学家约瑟夫·洛克,从甘南卓尼县进入迭部县,他攀过高山、越过垭口、穿过广袤而无人知晓的森林,在这里他遇见了一处名叫扎尕那的人间仙境。从奥地利到欧洲各国,到美国,再到中国。一路上看惯世界最美风景的洛克,却被扎尕那的风光所震撼,认为这里便是诞生了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后来,由扎古录镇通往扎尕那的路,便被人们称为洛克之路。一百年后的今天,扎尕那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诗与远方。

沿着洛克的足迹,在甘南逶迤的群山里穿行。嶙峋的石山开始出现在眼前。那些高低不一,形形状状的山脊和峰峦,绵延不绝。阳光洒在岩角上,泛出金色的光芒。穿过逼仄的光盖山垭口,经幡随风飘荡,有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分别代表了天空、白云、火焰、水、土地。藏民说:“风每吹动一次经幡,就是诵念一遍佛经”。望着苍茫的高山峡谷,不由地让我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

行进在褐色的山麓上,海拔的高度带来的开阔视野,让人心情舒朗。一路上,都是无尽岩质的山体,峭峰、绝壁层出叠见。山间气候多变,云雾飘忽不定,使人有了云在山间,山在云上的错觉。等翻过最高的垭口后,便进入了下山的路,视线逐渐明朗起来,走过一程山路,看见一处谷地的周围,秀峰环绕。扎尕那就在眼前了。

走向达日观景台,扎尕那的雄伟、壮观一览无遗。放眼望去,山脊、险峰向远处延伸,石灰岩的山上,覆盖了大片的针叶林。其间不乏云杉、冷杉和落叶松,它们如同立在岩石上的箭镞,向高处生长,姿势挺拔。除此之外,还有草甸和灌木,在植被覆盖不到的地方,岩石裸露在外,直向云天冲去。

扎尕那,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石匣子。如果说,迭部是山神“摁”开的地方。 那么,扎尕那便是被造物主“雕刻”出来的石城。大自然在这里淬炼出神奇的力量,斧劈刀削,创造出石门、石廓、刀峰、刃脊和峡谷。

梦刚刚打开,日光还有几分倦意,晨起的薄雾在群峰间荡来荡去。扎尕那的村庄依山而建,从下而上,形成了东哇、业日、达日和代巴四个自然村寨。蓝天、白云、石峰、牛羊、村落,安静地挤进我们的眼睛。这些尽收眼底的景致,令人心生复归于朴,田园牧歌的憧憬。

扎尕那的民居多是两到三层的藏式榻板房。历史上迭部藏族,从游牧逐渐转为定居的过程中,借鉴汉族建筑形式,就地取材,依着山势,随地形而建。大都座北向阳,夯土筑成房屋的地基,片石砌成房屋的主体,屋顶用木板铺盖。建筑的附件则有梁柱、斗拱、雀替、椽木等,雕梁画栋,构造精美。利用土、木、石建成的民居,取材于自然,巧妙融合了藏文化,赋予了建筑独特的美学与石城风情。

天空湛蓝,白云悠悠。走进榻板房,屋内彩绘壁画,以暖色为主,显得温馨舒适。手里捏一把香甜味美的糌粑,就着酥油茶的醇郁浓厚,再来一碗清香甘冽的青稞酒。让人神清气爽,也驱走了身心劳累的倦意。窗外是扎尕那的美丽风光,羊群如云朵一般在山麓上攀爬,梯田在坡地上层层叠叠,组合成柔美的线条和块状。这里的藏民在扎尕那的山区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世世代代与自然和谐共生。

村寨信步,每到一处,都呈现出别样的景观。水磨坊、插箭台、菩提塔、晾晒架等元素,构成了丰富的视觉体验,溪流潺潺从山涧出来,沿着蜿蜒的山路流淌,平添了许多自然的韵律。东哇村东部,山坡上有一片草地,踩着木板铺就的步道一路向前。随着脚步的移动,扎尕那也在不停地变换着视角。或俯或仰,或倾或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扎尕那总能向人们展示,独一无二自然的观感,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美。

继续向着东哇村山脚的高地走去,八座白塔屹立在拉桑寺的前方。寺庙的屋檐、墙壁,分别涂以红、白、蓝、黄的颜色,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建筑顶部装饰了鎏金的法轮、双鹿、胜利幢、宝瓶。待太阳穿透云层,日光普照,藏红的墙壁、圣洁的白塔、熠熠生辉的金顶,在远山映衬下,显得庄重、肃穆。

太阳西斜,扎尕那的峰峦在村寨与佛寺之间拓下长长的影子。炊烟从榻板房的烟囱升起,篝火在人们尽情的欢舞中被点燃。习习晚风从经幡、隆达和经筒身边吹过,吹过扎尕那的岩角,也吹过游人的面颊。我不想把这些从高压流向低压的气流,称之为风。我更情愿把它们称作大自然的气息。你听,扎尕那在呼吸、在低语、在诵经。那些吹动经幡的风,是扎尕那的祝福,她在祝福每一个奔赴大自然的人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