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温暖的春风轻柔地拂过大地,携带着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清香,吸引着人们离开喧嚣的都市,前往郊外的田野。伸展双臂,耸耸肩膀,每一次深呼吸似乎都能吸入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心中怀揣着童年的记忆,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我踏上了前往秦岭脚下那座古老小镇——秦渡镇的旅程。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在春天的怀抱中,寻找那深藏在心底的乡愁。
从西安出发,向南行驶约二十余公里,便抵达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边,这便是著名的沣河。河水自秦岭终南山潺潺流出,宛若一条玉带,蜿蜒流淌,最终汇入渭水。河水清澈透明,常年奔流不息,仿佛岁月的低语,缓缓融入历史的长河之中。沣河上游有著名的陕西八景之一“草堂烟雾”,中游有周代的遗址——“文王灵台”,下游则是闻名遐迩的“咸阳古渡”。以河为界,东岸是长安,西岸则属于鄠邑区,而位于河西岸中上游的秦渡古镇,便依水而建,静静地坐落在那里。
这座古镇,不仅民俗淳朴,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历史悠久,秦镇米皮的美味令人难忘。当你走进城内,抬头便能看见南门鼓楼上熠熠生辉的四个大字“终南佳胜”,这四个字仿佛能唤醒你内心深处的无限遐想,让人流连忘返。
秦镇不仅是户县农民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陕西最早对外开放的文化古镇。现代文明虽然给这里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但并未能改变这里的传统文化遗韵。在这里,几乎原始的乡情、民风依旧保存完好。
每当逢年过节,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臊子面,聆听一曲激昂的秦腔,与几位挚友围坐共饮一坛醇厚的老黄酒,谈笑风生间畅谈天下事,随后漫步集市,选购日常所需,偶尔驻足欣赏哪家姑娘的秀丽,哪家小伙的英姿,这份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带着对故乡的留恋、对故友的惦记、对亲人的思念,我一踏进古镇,便努力追忆着逝去的往事。尽管已在喧嚣的城市中度过了四十多个春秋,许多往事已随风而逝,但儿时的乡音、乡俗却如同烙印般,愈发清晰地在心头萦绕。
当我踏入古镇北门,步行约一站距离,便抵达了老街的核心地带。此地的每一处景致都显得异常亲切与熟悉。然而,我所遇见的第一位熟人并非旧日友人,而是年轻一辈。我顺便向几位后生询问了一些长辈们的近况,得知他们均已安详地长眠于地下,心中瞬间涌起一股忧郁。我继续前行,不期然地又偶遇一位小学时代的同学。一番交流后,我得知又有几位旧友不幸辞世,心中哀伤更甚。归家的渴望变得急切,怀旧之情突然变得沉重。恍惚间,我步入家门,映入眼帘的是母亲的灵位,以及两鬓斑白、身形佝偻的父亲。在这一刻,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孤单与羞愧。乌鸦尚知回报养育之恩,羔羊亦懂得跪乳以示孝顺。我奔波在外四十余年,自问:我是否尽到了忠孝之道?是否还有心情去踏青访友?在羞愧之中,我含泪向已故的母亲叩首,为父亲泡上一壶热茶,接着关切地询问他的生活起居,不知不觉中,夕阳已悄然西下。
在即将离开之际,我凝视着老屋的每一砖每一瓦,沉浸在那些逝去的时光中,追忆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以及那些曾经陪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审视自己是否真正实践了对家人的关爱和对朋友的忠诚。我逐渐领悟到,时间的流逝虽然带走了许多,但留下的记忆和情感却是永恒的。我开始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决心用余生去弥补过去的遗憾,去更好地照顾父亲,去传承那些美好的传统和记忆。
送走父亲后,我心中感到轻松许多。虽然探访之愿未遂,但心中却漾起前所未有的欢愉。不知不觉中,我已步出家门,徜徉于沣水之畔,独自凝望,天际间,夕阳晚照,霞光溢彩;远山处,层峦叠嶂,依稀可见;沃野里,绿波荡漾,生机盎然;微风中,柳丝轻舞,燕语呢喃。此景此情,不由我萌发了诗兴。
漫步河畔,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我仿佛与这个世界融为了一体。沣水依旧潺潺,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而我,只是这漫长历史中的匆匆过客。但即便如此,这份对故乡的深情、对故友的怀念,却如同这河水一般,绵延不绝,流淌在我的心间。
望着远处朦胧的山影,我陷入了沉思。岁月无情,带走了许多珍贵的记忆,但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或许,这就是我这次旅行的真正意义所在——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根与魂。
夜幕降临,古镇的灯火逐渐亮起,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沣水,踏上了归途。但我知道,这份对故乡的深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伴随着我走过未来的每一个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