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天地为盘,生命为局,那每一个人都只不过是棋子,过河小卒,无力还生,只能在时代的某个角落不断前行。在日复一日,柴米油盐的重复中,无数个关于“生”的感叹和“活”的追问,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之间都会在我们的情感中涌现?直至某日,在人类的智慧体系里终于出现了“幸福”两个字,幸福成了人对生命最美的诠释。
一天一年一生,爱情家庭事业,社会国家世界,日月星辰宇宙……在这个系统、复杂、壮观的时空里,渺小、多姿、复杂的生命体,仿佛只有在数学方程式里才能有个严谨的定义。若:生命=生+活,那出生+活着宽+活着高+活着长=生命质,生的质+活的量=幸福,乍一看这是个正确的命题,人的一生仅仅也就是“生+活”如此简单,但在一个量和质不断变化,环境条件时刻转变的非定式里,生活犹如一座山,让我们横看成岭侧成峰,不知东南西北中。
平等的生,差异的活,生+活=或≠幸福,幸福在哪里?这道幸福题,答案有与否,只存在于个人的世界。生活,大山力压;生命,压力山大,感知让我们用不同的视角去欣赏天地万物的神奇美丽,并通过映象和思维渐渐形成独一的体验,且用智慧和不休证明自己本身的存在。
神奇在啼哭中诞生,感知在未知中结束,生命的开始和结束都以绝对没有选择余地的方式在进行,但在活着的旅程里,我们却有无数的选择,用某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舒舒服服活着,享受所谓的快乐幸福,成了多数人每天的追求,一生的梦想。然而,历史、文化、教育、社会、体制、民族、信仰等等的不同和个体间的差异,让本已脆弱的生命,如履薄冰,举步艰难,但在欲望的驱使下,我们时常忘记了自己和本有的生活,在比较中迷失了自己已拥有的一切。《沉思录》里有这样一段话“任何人所过的生活不是别的什么生活,而是他在失去的生活,任何人失去的生活不是什么生活,而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诚然,哲人、智者或任何人都想说:这就是生活,人都要这样子活着才快乐幸福,但这是何等狂妄的自大无知。每个人活着,都只为了活着的本身,然后去感知、体验、解决一大堆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向别人表述自己对活着的某种体验,所以一切对人生的哲学知识和对生活的课本其实都没有多少现实的意义。
静静的坐在椅子上,脑海浮现盖茨的财富,心灵开启欲望的阀门,眼神闪烁贪婪的光芒……内心在绝望的呐喊。幻觉一马当先,把你领入一个虚无世界,你变成一只低级无趣的生物,苟且偷安在阴暗的心理境地,这时你连那只飞舞在耳边,嗡嗡作响的苍蝇都不如。此时,你的眼睛已经无法看到生活的快乐,你的鼻子已经无法闻到生活的香味,你的心灵已经无法感受生活的幸福,你所过的每一秒都散满了珍贵的泪珠。但,这些仅仅只是你在当前状态下的感知和体验,仅此而已。智慧让你进入思考,思考让你充满欲望,欲望让你很痛苦,悲哀的纳喊声只有自己能听到,但比夜还要宁静。
一切都只是幻觉,起床、吃饭、工作、睡觉,这些简单的重复才是你所拥有的生活。晨光明媚,快乐像鸟儿一样飞,落日黄昏,幸福似花儿一样开,同样的一天,对客体的不同态度让我们有不一样的感知。故人之所以“苦”只是因为他、她或他们放弃了自己,成了某外物的奴隶,这是一切痛苦的“本”,和神奇的自己,珍贵的一秒,惊艳的快乐相比,日月星辰的演变,世界的风云变幻,王朝的兴衰更替等等算得了什么,怒、哀、乐、爱、恶、欲等等又算得了什么?你热爱生活,生活就热爱你,你就且享受存在于这一秒中的无二体验,并用智慧慢慢领悟什么是幸福生活。
生活,仅仅只是你还活着,主体嫁给客体的一种方式。珍惜时间,经营自己,享受活着,这才是生命中最重的担当。当某一天,你失去知觉,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任何意义,诚若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某哲学观点“只有被感知的事物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