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童[陈镇朝]的头像

牧童[陈镇朝]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3/25
分享

英雄赞歌 ——关于英歌舞的特点及其源流浅说

 

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以南北划分,毕竟范围太广泛、太虚泛,具体的这个“南”,主要是指广东潮汕地区。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这范围就缩得很具体了,北方秧歌,以陕西安塞最具特色,而广东潮汕英歌,以普宁英歌最为盛行。

潮汕英歌舞的舞蹈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梁山泊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一是梁山泊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

内容决定形式。从潮汕英歌舞的舞蹈内容看,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也好,劫法场救宋江也罢,都必须动武拼命。所以潮汕英歌舞理所当然就溶进了南拳的单打、双打、三面打、四面打的拳路套式。由于南派武术的有机溶入,因而舞蹈动作显得特别勇猛威武。其总体风格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尽显阳刚之气,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秧歌与英歌在表演上最大的区别在于:

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 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谐协,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传统大秧歌是扭完后停着唱,群众叫“敲起来扭起来,不敲不扭唱起来”。

潮汕英歌舞,俗称“跳英歌” 或“扣英歌”(“扣”为潮汕方言,包含有打、敲、击的意思),“跳” 和 “扣” ,都是动作,都要力度,也就是说都要以动作和力度取胜。

潮汕英歌舞的锣鼓点是二板快,念谱为“壮壮空,壮壮空”,在“壮壮空” 这锣鼓的指挥声中,表演者是随着锣鼓声既要用脚踢跳又要用手中英歌槌击打(“扣”)。

英歌武(潮汕方言“舞” 与“武”同音),重点落在“武” 上,唱基本上已被省略了。而“武” 的展示就是“跳” 和 “扣(攻打)”。

总而言之,英歌舞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炉的大型民间舞蹈。它表现的是梁山泊英雄英气勃发,欲斩关夺将,一决雌雄的英雄赞歌。

关于英歌舞的来源,众说纷纭。

有“祈雨说”, 或称“及时雨说”。 典出明末清初张岱写的《陶庵梦忆• (卷七)及时雨》一文:

壬申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鬼,争唾之。余里中扮《水浒》,……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观者兜截遮拦,直欲看杀玠。……

季祖南华老人喃喃怪问余曰:“《水浒》与祷雨有何义味?近余山盗起,迎盗何为耶?”余俯首思之,果诞而无谓,徐应之曰:“有之。天罡尽,以宿太尉殿焉。用大牌六,书‘奉旨招安’者二,书‘风调雨顺’者一,‘盗息民安’者一,更大书‘及时雨’者二,前导之。”观者欢喜赞叹,老人亦匿笑而去。

《及时雨》一文描写了一场由梁山天罡三十六星游行的祈雨活动,这三十六人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并化妆的。又用两块写着“及时雨” 的大牌子在队伍前面导行,三十六天罡星过后用皇帝特使宿太尉殿后。

有秧歌说。传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也有说来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和福建莆田的花鼓舞。

有傩舞说。认为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

以上众说对英歌舞的来源似有所交代,但对它们是如何进入潮汕的?却都语焉不详。那么,英歌舞在潮汕流传究竟起于何时?

生活在三四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张岱所写的《及时雨》,表面写的是他的家乡浙江绍兴乡村祈雨的盛况。写群众祈及时雨,而骨子里却隐喻群众盼梁山英雄降临,因为梁山英雄的首领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 另一方面,浙江乡村的求雨活动,又是如何进入潮汕并流传开来的?不详。也许,这只是后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张岱所描述的祈雨场面和后来潮汕英歌舞扮演水浒人物及其故事不谋而合,因此被拿来附会,故有此说。

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延安府志》记载:“春闹社,俗名秧歌。”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作家曹谷溪在《再谈陕北秧歌》中说:陕北人闹秧歌,就是图个红火。每年正月二三开始,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天。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了锣鼓五音。

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云: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中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因此也有人说,秧歌传自南方,是陕北的一种外来文化。

至于秧歌究竟是南传北,还是北传南,这是一个很难说清的复杂问题,兹不论。但据此看来,南北都有自己的秧歌,只是各地的表演形式有别罢了。

傩舞,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也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它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配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中国傩文化通论》中说:“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傩舞最初目的是“驱邪逐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赋予傩舞新的意义,其中便有娱乐性质。傩舞,除了祭祀,也有观看表演的意思在里面。民间傩舞相对宫廷傩而言,形式就更加随意性。

综上所述,英歌舞来源的秧歌说和傩舞说,是因为英歌舞与秧歌舞和傩舞其表演形式有许多相同相似的地方,可以这么说,潮汕各地借秧歌舞和傩舞的某些表演形式,注入新的内容并加以改造,也就是旧瓶装新酒,这就逐渐形成后来的潮汕英歌舞。这是潮汕英歌舞形成的一个方面。

但是,对潮汕英歌舞的来源记述最直接的倒是《普宁英歌》,它对这方面有较为具体的二条阐述。

其一:三百多年前,外江戏到普宁、潮阳一带演出梁山好汉乔装攻打大名府的故事,他们边唱边舞,当地群众学了他们的表演方法,以后在演出过程中逐渐去除唱的部分,保留和发展舞的部分,而成为今日的英歌舞。

其二:《普宁南山英歌》中指出占陇镇旱塘乡英歌的来源,相传是旧时旱塘乡一位弱小农民为反抗封建地主的压迫跑到少林寺(应指福建南少林)学习武艺,回来后慑于封建势力,不敢设馆传艺,便把它改编成英歌舞,传教于农民,故旱塘英歌又别具一格,它的风格是“打四门”。

另有文载:清乾隆年间旱塘人成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这一说法应与上述所指相同。

清咸丰年间铁山许亚梅、大长陇陈娘康借唱英雄为名练习武艺,以备义师再起,也是普宁英歌较早的著名传人。

以上所记,应是潮汕英歌舞形成的另一个方面,而且是最主要的也是最能体现其特色的方面。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总体而言,秧歌舞和傩舞给予潮汕英歌舞的某些舞蹈形式或戏曲演技,而外江戏梁山好汉乔装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则给予潮汕英歌舞以启发而使其内容更新,当地农民为反抗压迫习武以图起义又使潮汕英歌舞融入南拳套路,这各方面的结合以及相互影响终于催生并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英歌舞。

二零一三年九月十三日定稿于隐庐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