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老街火狮子
石泉老街,始建于明清年代。位于秦巴山间的一座古城,八角的城门楼,石板铺设的街道,青砖、灰瓦、马头陈墙。千年的人文故事,流淌在青石板上,城门里,禹王宫,江西会馆,天主堂以及老屋木板房,被一个石门,关了很久。
对于石泉老街,我的印象,感觉是那一缕寂寞的光,咬疼斑驳的墙角,等待暮色偷偷走过……那窄窄的街道,夕阳红了九月重阳,除了吆喝,还有挤岀店面的熙攘。街道两边,站立的马头墙成熟着豪放,喷发石泉人的骨气,一幢幢古宅,四周花开各色肃穆。明清的铺子里,有人卖弄风情,买与卖,都是怀旧的人,只是,想不起自己的身世。石头,是记忆力最强的事物,它把摩肩接踵的脚步声,还原出来,让石泉老街,从故事里复活。
前些年来,石泉打造全域旅游,开始重视非遗文化,以老街为核心的4A级景区,火狮子作为重要文化符号之一,既经历过辉煌,也曾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与挑战。火狮子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古往今来深受石泉人们喜爱。
舞狮是流传多年的一种汉族传统文艺表演形式。在石泉古城老街社区有支舞狮队,闻名四面八方。每年进入腊月,居民就早早在禹王宫装扮旧狮子,或者到老城西门八角楼制作新狮子。
狮子的制作需用竹片、木板、铁丝、草纸、毛头纸、食油、枣枝、剪刀、麻绳等。搓火捻:将草纸、毛头纸搓成30多厘米长的捻,再对折搓成16厘米长的捻绳,然后将捻搓至坚实挺直为止,最后将搓好的纸捻用食油浸泡,待纸捻全部浸透后晾干,穿插于狮子外衣上。扎火狮:包括扎狮头、狮身和狮尾。狮头用竹篾、细铁丝、细麻绳扎成,在竹篾上钻眼插火捻,其口、舌、耳、鼻、眼、眉均为火捻制成。狮身又可分前肢、后肢、尾巴三小部分,前肢将六块与表演者手臂同等长度的板,用绳连接裹在手臂上,双手各撑一根火捻木板,后肢和前肢一样在表演者的大小腿处各裹六块火捻木板,狮尾则是用枣树枝扎火捻而成;火绣球用竹条扎制而成,绣球内部由数十根火捻组成,用于狮子穿插追逐或争抢绣球等即兴表演,主要动作以晃球、转球、抖球为主的基本制作步骤。
小时候,过年的时候见过,狮子颈部挂串银色铃铛,舞动时声音清脆悦耳。舞狮者不断转动狮尾,动作夸张,惹人喜爱。舞狮队为临时组建的业余团队主要在乡村或县城助兴演出。闲暇时,乡亲们就会把狮子、锣鼓搬到文化站操练。拿起工具当工人,扛起锄头当农民,披上狮子当演员,待活动结束,狮子入库,吃碗烩菜,演员自行解散。春节期间石泉老街盛行舞狮,热热闹闹。特别是每年年初到元宵节,在古城石板街巡演,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盛况空前。
舞狮分地面舞狮和空中舞狮,它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最刺激的当数狮子在高台上表演绝技,“夺绣球”“走梅桩”“献祥瑞”等节目让人大饱眼褔。参演者在锣鼓喧天、鞭炮炸响中,使出浑身解数,跳跃翻腾,步步惊心,最终摘下红绣球,或不落柱桩,扯下红竖幅,才算达到高潮,观众大呼过瘾,在恋恋不舍中如潮水般退去。
舞火狮,无论是技术还是体力都要求更高了。表演分文耍、武耍两类。文耍动作主要是以模拟狮子生活习惯为主,表现狮子的温顺性格;武耍则主要表现狮子威风八面、气大势雄的特点,如表演跳跃、搏斗、登高等动作。
石泉火狮子,凝结着家乡人的汗水和智慧,不少人放弃自己的生意来演出,为的是满足大家对舞狮的好奇,欢欢喜喜过大年,憧憬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七十年代,爷爷去世前给我讲过:相传火狮是天中的神灵图腾,神灵下凡赐予人类神奇的力量,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辟邪、降魔的美好愿望和实现幸福美好的生活。相传这神灵夜间降临,先民们就用“堆火”来迎颌神灵。这个火狮只用“火”来烧它,才能显出威风的神韵,人们称它“火狮子”;后来烟花爆竹产生,人们就用烟花爆竹来烧火狮,火狮与烟花爆竹交融呈现出一团火红的图腾。后来人们在岁时节令的庆典活动中,不断地完善火狮子舞的表演动作和表演形式,逐步演变成现在的火狮子舞。
石泉舞火狮,产生于民众的劳动之中。石泉境内群山环绕、山大沟深、先民在劳动生活中必须依靠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勇气同自然抗争、与凶猛的野兽搏斗。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战无不胜的兽中之王——狮子这种图腾崇拜应运而生。
亘古至今。秦、汉、明、清时期,随着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南方舞彩狮的技艺逐渐与本地舞狮相兼容,产生了极具石泉特色的舞火狮子。
据大清康熙石泉《道光县志》载:“石泉狮舞多风彩,来年丰收又挹秀”。清道光年间县知事慕维诚曾为纪念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骑着高头大马挂上彩,人们舞着火狮,曾热闹非凡地在石泉县禹王宫大庆三日。
如今,石泉舞火狮子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中,融进了石泉人民的勇气和智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石泉舞火狮子文化,它是石泉人民传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
石泉火狮子表演动作豪放粗犷,气势威武雄健,是集舞蹈、杂技于一体,聚勇气、智慧于一身的艺术形式。
传说至今,火狮子在石泉传统民间一直有祛病、消灾,祈求平安、祥瑞的讲究。
如春节火狮子舞到主人门前,先拜祖先,进堂屋巡游一周,若主人祈儿女,便请火狮子到床上打滚;引狮郎口念:狮子头上九个包,来年生个胖宝宝。若主人孩子生病,就把小孩从狮口递入腹中,再由屁股后送出,意为孩子重生;若主人儿子参加科考,狮子就被请进堂屋,班首用手按住狮头高声喝道:“狮子头上九个包哇、保佑全家身体好哇!”、“狮子来到大门前啊,保佑公子点状元啊!”等。
随着石泉旅游业如火如荼,火狮子不单是迎着烟花狂舞,针对游客各式各样千奇百怪民俗表演,火了游客的身,火了游客的眼。于2009年6月11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