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后运的头像

周后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412/17
分享

蔡锷路遐思

2024年年底,我从冬日暖阳的南粤回到了雪峰山下的家乡。或许是带着岭南的温暖,回到家后母亲格外兴奋,在安排好家中事务之后,我打算趁着回故乡陪母亲的空闲,故地重游,从家乡洞口县黄桥镇赧水出发,北上洞庭,东到武汉,沿着蔡锷和袁也烈等家乡志士的步履,去到武汉的“宝庆码头”,探寻历史。

上次走这条路,还是2016年年底,转眼一晃快十年了。上次来是为了撰写《开国将军袁也烈》一书收集资料,当时的袁也烈任职叶挺独立团先遣军,是最早打入武昌的队伍。为探寻北伐军攻克武昌的资料,我来到了武汉,在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特藏文献室,收罗爬梳,整理历史资料,让时光尘封的故事,重新回归大众的事业,以至于在武汉逗留了一个多月,却基本没有机会逛逛这座历史悠久城市。因此这次来,一方面是带母亲走走,散散心,一方面则是弥补上次的遗憾。

偶遇蔡锷路

旅游第一站,肯定是吃饱吃好,因此我们来到了距离酒店不远的在汉口车站路下首,这里是一条百年老街,经历了武汉三镇的世事沧桑,见证了繁华变迁,看着整条街的老房子,我知道这里承载了武汉的城市底蕴,行来一路,好吃的老店目不暇接,令人流连忘返。

突然之间,母亲自豪地指向了我,说到“快看,这条路叫蔡锷路,你不是写过《儒将蔡锷》吗?”。我朝着母亲所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路牌上写着“蔡锷路”三个大字。我们兴奋地拍照留念,回到酒店查了资料我才知道,原来这条路的前世今生。“蔡锷路”东南端为滨江公园粤汉码头旧址,而今此码头现已不存。

这条路之所以命名为“蔡锷路”,主要是为纪念护国讨袁名将--蔡锷。在清代晚期,这里属于法租界内,原称为“福熙大将军街”,1945年抗战胜利后正式易名。因此这条街上有很多法式老建筑,现在这条路上居住的人不多,主要是小吃一条街,相邻都是一些老房子,看着这些老房子,品尝起小吃来别有一番风味。

当年,这里是水陆交通的节点,距离“宝庆码头”不远,正是武汉的繁华所在,最早的电影院中央电影院,解放后改称解放电影院,就是在这条街上.

探析宝庆码头

蔡锷与武汉的缘分,由来已久。在我撰写专著《儒将蔡锷》的时候,就曾看到过蔡锷的老师,著名的戊戌维新变法领袖,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先生,所撰写的《梁启超在上海蔡锷追悼会上的演说词》,其中就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蔡公自15岁就从湖南出来,求学无资,向亲戚告贷。到汉口、东京寻我,湖南长沙出来只借得二毛钱,到了汉口借亲戚洋六元。”正是在汉口借的这六元钱,才使得蔡锷有机会与同学唐才质范源濂三人一起,东走上海,在次年,也就是一八九九年,夏考入南洋公学,也就是今天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为什么蔡锷辗转到汉口“借亲戚洋六元”,这就不得不说位于武汉的“宝庆码头”。这里是赧水、资水、湘江、洞庭湖、长江水运巷道的主要集散地,许多宝庆府的人从这条水道出发,架着“毛板船”劈涛斩浪,往来贸易。宝庆府是湖南重要的行政区域,历史十分悠久南宋宝庆元年,宋理宗赵昀用年号命名自己曾领防御使的封地为宝庆府。其域内下辖一州四县,分别是武冈州、新化县、邵阳县、新宁县、城步县。当时有一句民谣,说的就是宝庆府,叫做“府到府,宝庆府;县过县,新化县。”说的就是宝庆府地界之广。民国26年,公元1934年改宝庆府为邵阳市,因此后世提宝庆府,多指邵阳市。这里资江与邵水交汇穿城而过,蜿蜒北去,江河流布,气候温和,风物怡人,物产十分丰饶。蔡锷就是宝庆府的人。

因此在那个年代里,蔡锷的亲戚和很多宝庆人一样,行船贸易,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财富,随着宝庆府客商增多,为了方便泊船,这里就形成了宝庆人聚集的“宝庆码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随着宝庆码头生意日渐兴隆,惦记这块地方的人逐渐增多,其中势力最大的徽州帮和宝庆帮的争夺尤其激烈,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局面。咸丰六年(1856),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受新宁籍湘军将领刘长祐之邀,曾走访过宝庆码头,受到何元仑的盛情款待,该事被称为“丙辰盛会”。徽帮不甘心,时来侵犯,有了靠山的何元仑,以七旬高龄指挥帮众,迎战徽帮,双方血战一日,宝庆人最终获胜,一举奠定了汉正街宝庆码头的最终归属。

蔡锷从小也是听着“宝庆码头”的故事长大的,和宝庆乡间很多地方的人一样,那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亲戚往来于资水湘江航道,去往“宝庆码头”行商,这样的亲戚一般都是比较殷实富足的,而蔡锷家则是贫穷的农家。“其父蔡正陵以种田为生,兼做裁缝;母亲王氏,辅助劳动。”因此他才如梁启超所说,会去“汉口借亲戚洋六元”。

正是这六元大洋,让蔡锷逆天改命。用这笔钱他来到了大上海,时值暑假,他们在南洋公学寄居一月余,忽接到恩师梁启超自日本来信相招的信,又得到同学唐才质之兄唐才常的资助,于是东渡日本,留学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后转入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

首义前的雷声

武汉之行极大地开拓了蔡锷的视野,在这里“宝庆码头”亲戚借的六元大洋,温暖了他的内心,也开启了他的前程。

在武汉,蔡锷还有个重要的收获,那就是和唐才常、唐才质两兄弟皆为至交。他们三人其实认识的很早,早在清代光绪二十三年,公园一九八七年秋,湖南时务学堂成立时,在新任学政徐仁铸的举荐下,蔡锷至长沙投考时务学堂,名列第三,当时他年仅16岁。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唐才常为分教习。而唐才常的三弟唐才质则是他的同学。

唐才常和唐才质两兄弟出身富贵的知识分子之家,与谭嗣同是老乡。两兄弟慧眼识人,同时又各具特色。哥哥唐才常是独当一面的帅才,清末维新派领袖,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弟弟唐才质则是个才子,曾任《东华新报》主笔、驻泗水领事。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文史馆馆员。他曾回忆那个时候的蔡锷“在堂每月月考,皆居前列,英气蓬勃,同学皆敬慕之”

武汉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虽然蔡锷去到日本留学,但是与资助他的唐才常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唐才常也格外看好蔡锷,将其视为未来的希望所在。一九八九年,唐才常与康有为、梁启超商定在长江两岸各省起兵“勤王”,企图用武力驱除义和团,“讨贼勤王,以清君侧”,推翻西太后政权,拥戴光绪帝重新当权。

一九00年在唐才常在组织“正气会”,后易名“自立会”,组成自立军七军,入会者达10余万人。唐才常自任总司令,设总机关于汉口。定于一九00年八月九日在湖北的汉口、汉阳、安徽、江西、湖南同时起兵。在这个时刻毅然回国,蔡锷参加了自立会。因康有为未按期汇款接济而延期。前军统领秦力山未得通知,按期独自在大通起事,战斗三天失败。此后唐才常身死殉难,蔡锷幸免于难,重返日本。

这是蔡锷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军事起义,为他后来的军旅生涯解开了序幕,而这次以武汉为中心的起义,是介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间的一次全国性起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虽然以失败告终,却为十年后的“武昌首义”打开了契机。

结语

在离开武汉前一天,我带着母亲登临黄鹤楼,看着楼下的苍茫江水,还有远处“宝庆码头”的遗址,历史一幕幕,烽烟似乎还在激荡中。在武汉,蔡锷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提携,他也将这份善意传递了出去。

历史上,还有许多国共名将均出自蔡锷门下,例如李宗仁、白崇禧、朱德等,这些人对蔡锷的风评都如出一辙。朱德称他“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体弱面白。他虽然命在旦夕,思想却一如既往,锋利得像把宝剑。”“为四万万国民争人格,不为一己图私利。”虽然蔡锷的生命是短暂的,确如一道流星,划破沉寂的长空,照亮了中华大地。

回到酒店,站在“蔡锷路”,我不禁遐思,或许“知所恶有甚于死者;非夫人之恸而谁为。”他的恩师梁启超这句评价,便是对蔡锷一生最好的总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