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为了撰写《开国将军袁也烈》这本长篇历史小说,我从家乡邵阳市洞口县的黄桥袁家垅出发,这里也是袁也烈将军的出生地,沿着当年的水脉航道,走赧水,入资水,过湘江,经洞庭湖,出长江,到武汉。去寻觅千里之外,那个叫“宝庆码头”的地方。这一路虽然谈不上风餐露宿,却也是乘风破浪走江天,别有一番豪迈和感慨。
一
和湖南大多数地市一样,如果说有底色,那么宝庆的底色一定是红色的。这里人杰辈出,从蔡锷到袁国平、袁也烈,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的热血。我出生于此,总是倍感自豪,作为军人出身,对家乡这些从军的先烈,我也总是带着无限的敬仰,之前写过《儒将蔡锷》之后,在家乡人民的嘱托和期待下,我又开始了《开国将军袁也烈》一书的创作。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到了2016年书稿已经有六十多万字了,可是关于袁也烈的少年生活,却是一大空白。
清光绪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99年,袁也烈生于湖南省武冈州(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黄桥镇九峰村袁家垅)。民国13年,公元1924年7月,袁也烈考入桂军军官学校。之后,投奔黄埔军校找周恩来。任政治部秘书股干事、宣传科科员。随后由聂荣臻、杨期纲介绍,1925年7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以后关于他的资料,总能在各种文献中找到,但是在民国13年之前的内容,确鲜有文字记载。但是好在我也是黄桥人,和袁也烈是邻居,家中有一些长辈和袁家沾着亲戚,在他们的介绍中我才知道,袁家先辈也曾和大多数赧水沿岸的村民一样,靠着跑“毛板船”沿着水脉航道,去武汉的“宝庆码头”讨生活,童年时代,袁也烈的祖父袁世泽也曾带着他,乘船沿着航道开拓眼界。为了更好地挖掘素材,我这才决定跟着当年乡亲们的足迹,来探寻袁也烈的童年之路。
我此行的终点站是“宝庆码头”,这座码头地处今湖北省武汉市汉正街辖区东端,这里是长江和汉水交汇处,南北货船,云集于此,樯橹连天,至今依然是武汉的繁华所在。清朝中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有着水运优势,敢闯敢干的宝庆人走出故乡,行商四方,而武汉作为当时与北京、苏州、佛山合称“天下四大聚”都会城市,正是宝庆人门前的资水航道所能及的最近城市,而汉正街正是他们到达武汉的第一站,货物转运,车船转换都是在这里进行,自然而然就聚集了很多宝庆人。随着人数增多,建设码头自然就提上日程,最终在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宝庆府人在汉口建立了本帮的专用码头,称之为“宝庆码头”。
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宝庆码头相当于武汉的“唐人街”,基本都是宝庆人,在这里讲宝庆方言才能畅行无阻,如果讲其他地方的话,则会被人警惕地多看几眼。其间,为了保护码头,宝庆人可谓大杀四方,其中多次与徽州帮进行战斗,面对当地的官僚曲意维护,期间更是涌现出彭澧泉和剃头匠这样悍不畏死的壮烈之人。就这样,凭借着敢打敢拼有血性,又齐心协力,宝庆人在汉口闯出了名声。一向以精明强悍自诩的湖北人中,当时都流传着一句谚语:“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十个湖北佬,抵不过一个宝古佬。”
一路走来,我或是驱车,或是行船,看着滔滔江水,想着曾经无数的家乡人沿着这大江顶风冒雪,劈涛斩浪,带着家人的嘱托和希望,还有沉甸甸的货物去遥远的异地讨生活,让人顿生无限感慨。或许百年前,袁也烈也是在这船上,看着满眼新奇的风光,歪着头窝在祖父的怀里,听着他讲述着发生在这条航道上的风雨故事,英雄传奇。现实是最好的教育,或许真是在这一叶小舟之上,童年的袁也烈领略到了底层民众的生活艰难。
二
童年的这段经历,让袁也烈和村里的孩子相比,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志向。民国10年,公元1921年8月,袁也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沿着去“宝庆码头”的航道,他再次离开家乡,来到湘江边上的湖南省会长沙。在校期间,第一次见到了青年毛泽东,听过毛泽东关于《共产党宣言》的革命演讲,接受进步思想。当时毛泽东就在二十二班,第一节课就如同为袁也烈打开了万花筒,在毛泽东的课上,他听到了“列强”“共产党宣言”等课文,联想到帝国主义分子的飞扬跋扈,又亲眼看到“宝庆码头”航道上英、日舰艇的暴行,加深了对列强妄图瓜分中国、侵吞中国的侵略本质的理解。深刻认识中国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和国内反动统治者横征暴敛造成的。开始懂得:只有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对外打倒帝国主义,对内打倒封建军阀和豪绅势力,彻底改造社会,才是唯一的出路。
更让袁也烈兴奋的是,由于国文教师没有及时到校,当时学校又允许学生自由听课,因此他有机会名正言顺地常到同年级的二十二班去听自己的偶像,毛泽东先生的国文课了。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在毛泽东那里,袁也烈终于不再迷茫。从此,他决心积极投入反帝爱国斗争。一九二三年初,在收回旅顺、大连及否认“二十一条”的斗争中,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汹涌澎湃。袁也烈也积极参加规模空前的对日经济制裁运动。“六一”惨案发生后,他义愤填膺,积极参加长沙六万多人的浩浩荡荡的革命群众队伍,呼号街头,抗尸游行。他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许多学生,奔走在大街小巷,控诉帝国主义罪行。宣传“莫当亡国奴”,“莫买日货”。一路不顾危险,不辞劳苦,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三
如果说童年的袁也烈,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宝庆码头”充满了传奇和向往,那么当他再次真正来到武汉宝庆码头的时候,则是带着无限壮志和万丈豪情。
1925年11月,袁也烈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第六连连长。第二年随军北伐,1926年8月,他所在的部队率军占领了贺胜桥,打开了武汉最后一道大门。袁也烈在这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不仅赢得整个独立团的尊重,更是为挽救战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伐军占领贺胜桥后,吴佩孚利用武昌的坚固城墙作最后挣扎,他逃回武汉后,即行重新部署,调集全部有生力量,加筑防御工事,策划固守武汉三镇,企图依赖长江天险和武昌的高墙深沟,孤注一掷,作最后挣扎。任命悍将刘玉春为武昌城防司令。刘玉春和湖北督军陈嘉谟下令守军关闭武昌城十个城门,固守待援。
北伐军于1926年9月3日、5日两次攻城,均因城垣高大而损失惨重,失败而归。1926年9月6日,汉阳守军刘佐龙起义;北伐军攻占汉口。武昌至此成为孤城,被围困起来。围城半个月之后,北洋军队粮尽援绝。经过独立团的攻城、围城、痛击出城偷袭之敌,使守城敌人惶惶不可终日。10月10日拂晓前,独立团在通湘门附近架起十几架梯子,爬进城后立即分三路向蛇山方面进攻,经过鏖战,占领了蛇山,全城守敌全部放下武器,守城总司令刘玉春、湖北督军陈嘉谟等敌军官兵一万余人,悉数被俘。
至此,独立团的声誉震动全国,人们赞誉为“铁军”、“钢军”。占领武昌后,袁也烈由于英勇善战,被晋升为第一营副营长。第一营在围攻武昌战斗中,担任奋勇队,专门负责攻坚克难。在当时的国民革命军和武汉人民中广泛传颂着。袁也烈担任这个营的副营长,是党的信任和给予的更加光荣艰巨的任务。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自此迎来了新的纪元。
结语
因为随团作为先遣军出师北伐,屡立战功。攻克武昌后,袁也烈调任该军二十四师七十二团三营营长,此时他年仅27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行到此处,便是终点,当我一个站在武昌城头,看着不远处的千古第一楼—黄鹤楼,不禁思接千古。百年前,或许,当袁也烈一身戎装,站在高大的城头,眺望不远处的“宝庆码头”的时候,思绪也会随着江水,回到湘江畔的长沙,想起在课堂上奋笔疾书的毛泽东,回到赧水河畔的家乡,洞口县黄桥镇九峰村袁家垅,想起谆谆教诲的祖父。想要把武昌城的新天地,新气象带给他们,带给中华大地上万千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