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后运的头像

周后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501/09
分享

故乡是黄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入伍从军,到现在三十多年了,整整一代人的时光,我却从未在家乡度过过一个秋天。从那年穿上军装走出家门,转身挥手,阔别家人,故乡便只剩下冬夏,再无春秋。

2024年,两个儿子的事业和学业有了新的着落,母亲年近八旬,依然茕茕孑立,一个人守护着老家。我和妻子决定把脚步逐渐放缓下来,在雪峰山下,洞口黄桥的故乡,回到人生的原点,陪伴母亲,况味春秋,体验久违的家乡之美。

白露那天晚上,沐浴着凉爽的山风,房子周围稻谷收获之后,留下的稻茬清香一阵阵吹进窗户,吹入我们的梦想,整个世界都仿佛安静了下来,人言故乡是游子心灵的归宿,是我们精神上的寄托和依靠。她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只有真正离开过的人,才会体验到这句话的含金量。

黄桥镇因桥而得名,位于雪峰山下,资江左源赧水河边,这里水土丰美,民风淳朴,典型的农业大镇。虽然黄桥只是个镇,其文化底蕴却是十分深厚。自晋武帝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二百八十年开始,一直到唐武德四年,公元六百二十一年期间,就曾先后两次设立建兴县,县治均设在黄桥,至今在黄桥镇尧王村仍可寻得古城墙遗址的踪迹。汉代时期,黄桥已初步形成集镇规模,至唐代以后逐渐走向繁荣。世居于此的黄桥人,除了耕垦以外,在清代中晚期,还常沿着赧水河下资江,入湘江,到洞庭,出长江,到武汉的“宝庆码头”行商,因此较之于很多湘西南腹地的人,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格局。

或许是受到悠久历史文化的感染,我们小时候耳濡目染,喜欢谈文化,续宗谱,加上周姓是当地的大姓,我的祖父更是新中国成立后黄桥首任党委书记,在当地极负盛誉,因此聊得格外的多。我们这一支周姓,最初出现在周文王姬昌时期,是黄帝的后代,后来姓姬,据考证是周族的始祖。公元前两百五十六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为了怀念故国,不忘出身,决定以周为姓,传于子孙。

所以周姓族人从骨子里带着故国之思,爱国精神教育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家庭教育的底色。三国时期,黄桥所在的区域设武冈县,属昭陵郡;到了晋太康元年,公元二百八十年,分武冈东北境置都梁、建兴二县,洞口属建兴县地,隶属昭陵郡;而建兴县的县治所在地就是我的家乡黄桥。因此那个时候黄桥一直处在三国东吴的权力范围内,而且是繁华所在。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期,东吴第一任大都督,那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东吴第一人——周瑜,他的后代中的一支落籍在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元末天下大乱,周氏后人周尚书公迁徙至隆回高坪,周尚书公之孙周应森公迁武冈,周应森公的第三子周珉珊公迁居黄桥,其后裔便广泛分布在黄桥各地,多达数千人。

过去祖辈每次讲起《三国演义》或者看到相关的影视作品的时候,只要周瑜出场,总会正襟危坐。如果旁边有儿子或孙子,长辈总会指着电视或图书强调一句“崽崽,你看,这就是我们的老祖啊!”作为周瑜第六十七代嫡孙,我也是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因此文武双全,风流倜傥的周瑜,成为了我儿时的梦想,后面入伍从军,写诗作文,都是循着周瑜的足迹来的。

关于周瑜,最著名的除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那首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之外。在民间一定周瑜打黄盖,向曹操献诈降计的故事,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一句广为流传的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在民间的叙事体系中,黄桥的命名由来,据说与三国时期的吴国名将黄盖有关。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南永州人,距离邵阳不远。他是东吴有名的老将,在孙坚时代已经能独当一面,后面又跟随孙坚大杀四方。孙坚去世之后,则跟随孙权,可谓“三朝元老”。赤壁之战,黄盖受命诈降曹操,乘风放火,烧曹军连环船,立下殊功,官拜武锋中郎将。

关于黄盖与黄桥的结缘,在正史上是有很多蛛丝马迹的。话说在孙权夺取荆州后,刘备在荆州的地方官员绝大多数投降于孙权。然而,聚居在荆州武陵郡的五溪蛮却是刘备和诸葛亮的铁杆追随者,这些人面对孙吴大军,依然选择奋起反抗,拒不接受孙吴统治。这时候能征善战的黄盖被任命为武陵太守,奉命平定武陵蛮的反叛。王命万急,黄盖受命时,正在家省亲。因五溪蛮气焰嚣张,军情紧急,孙权命黄盖不必来朝,直接率数千人直赶永州,从永州跨邵州直奔武陵。而黄桥作为当时的交通要道,自然是大军必经之地。

在途经黄桥地界时,大军走湘黔古道,准备过赧水赴武冈,可当时的赧水河岸边无船无桥,只好选择水面狭窄的杨柳江,临时架桥赴武冈直捣武陵。黄盖立马组织士兵和本地工匠,砍伐周围的杨柳木架设桥梁。不到半日工夫,桥便顺利完工。黄盖率士兵赶赴战场。

大军去后,留下的黄色的杨柳木桥梁坚固耐用,方便了百姓的来往。远远望去,此桥呈黄色,又因为黄盖所造,有人命名 为“黄桥”。由于选址合理,加上当地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在木桥朽坏之后,人们在原址上屡次重修复建,因此这座桥历经一千六百余年,虽然几经变化,一直保持了木桥本色。

清代中晚期,随着辅食作物的普遍种植,加上水运兴起,黄桥的经济和人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了清末时期,这里作为湘黔古道的必经之地“黄桥铺”,商贾云集,繁荣异常。可是黄桥铺 去高沙、广西、贵州的货物,因木桥不堪重负,却要走排上渡用渡船转运,十分不便。 来自长沙、湘乡、邵阳境内各地的商人们,于是推举乡贤朱叙典、谢联奎、杜定和、钟永珍、肖玉瓒和李昌国等六人,于光绪三年开始,经过一年筹措,终于筹足了修桥的一千两银子。建桥动工,进展十分顺利。最终改成石桥,至今屹立在河上。

转眼的时光,一千多年过去了,作为周瑜的后人,生息于此的周氏后人,时常走过黄盖老将军修筑的桥梁之上,这冥冥之中,似乎蕴含着一直别样的机缘巧合。桥下那静静流过的河水,熔铸了时光悠然,也见证了烽火峥嵘,桥的样式换了又换,过桥的人也换了又换,但是那英雄的故事,古镇的传奇,依然鲜活地存在于这片热土之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