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哪一种古代文体与中国人的生活最息息相关,那我想对联应该是首屈一指的,从民间传说到庙堂殿宇,对联文化总是随处可见。无论是再豪华的建筑还是再有才智人,如果没有对联或者对联故事,那就少了很多志趣与灵魂。
像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化名人苏东坡、纪晓岚等,都有着众多的巧对对联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主人公的机智风趣,更体现了他们的学识素养,让人回味无穷。对联又称对偶、门对、对子、楹联等,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体式的根基。从对联延伸过去,格律诗的主体颔联、颈联都是由对联组成,一些词的过渡字句,也都是要求对仗。再大而言之,中华辞赋中的华丽篇章也都是以对联这种体例铺排而成。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几乎通篇都是对联铺排而成,这种对仗工整、抑扬顿挫的文体,为这篇绝世文章增色不少。
我的家乡位于湖南洞口,这是位于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雪峰山下,北邻溆浦县,与屈原行吟之地接壤。古代属于宝庆府,是湘西南重要的文化高地和商贸集散地,王昌龄、魏源等大文豪先后曾与之结缘。为家乡播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楹联文化作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深入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近现代的革命志士,如蔡锷、袁也烈等,都擅长写楹联。
我伯父周玉清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虽然旅居北京多年,工作十分繁忙,但是闲暇之余,依然孜孜不倦在楹联的世界里耕作徜徉,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存于铅字,有的刻在金石,有的则传于口头,但是无论何种形式,这些作品无一不增色河山,滋养性灵。
伯父如玉之清,撰联不饰雕琢,却天然之中带着别样的蕴藉和味道。2015年,我顶着巨大的压力,毅然决然地卖掉在南粤惠州辛苦打拼数十年的产业,回到家乡兴建创作基地和农家书屋,提振家乡的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期间伯父一直关怀,有一次他来到我家,无意中看到院子里有一个石缸。这个石缸自我儿时起就有了,过去一直作为养猪的猪槽使用,有时候也用以储存饲料。后来我的父亲离开了人世,母亲年纪也大了,没有人再养猪,石缸也就废弃在院子的了。任凭风吹日晒,霜打雨淋,无人问津。里面储满了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小生态圈,绿色的苔藓和各种小水虫徜徉其中,显得十分惬意和谐,湛蓝色的天空映在水中,苔藓和小虫儿仿佛生长在云端天际。
伯父端详了一阵之后,或许是唤起了他童年相似的记忆,他谆谆教诲我说“小周,这可是个老器物,不能丢!”。我将伯父的话牢牢记在了心里,几天之后,我在家收拾院子,突然接到电话,说有一个北京寄来的快递,让我去镇上取回来。于是我洗掉一身的泥垢,来到镇上,取回快递,打开一看,正是一副楹联:
缸装皓月
水映青天
就在我拆开快递,正在端详伯父的楹联和墨迹的时候,伯父发来微信,说道“小周,旧缸虽然普普通通,被闲置在院落一角,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价值,这缸能装下明月,也能映出青天,希望您能明白这其中的意思,多为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增砖添瓦。”看着伯父的微信,一时间我有千言万语,却有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回了句“谢谢伯父,侄儿一定不负所期!”
此后,我找到了高手匠人,将这幅对联及书法作品,镌刻在了石缸之上。也将其放在院落最为显眼的位置上,以保证时时能看到石缸。刻了楹联之后,石缸仿佛有了灵魂与寄托,每次看到,总想起著名作家贾平凹笔下的《丑石》,在不知道其是天外陨石之前,丑石一直觉得自己很丑,但是当其得知自己是天外陨石之后,顿时眼前豁然开朗。
或许是因为时常观摩,久而久之,我对这幅对联,也有了自己的体会与解读。上联“缸装皓月”,为何能有这样的气象,那是因为缸了有一泓清水,清澈见底,这才能照见皓月。隐喻为人,则告诫我们,纵然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我们内心澄明,不染污垢,依然能怀抱广阔的天地。
下联“水映青天”,则是一语双关。正是因为有了缸的形状,才能储水,储水清澈,有个阳光的照耀,自然能从其中看到整个“青天”。这个“青天”,既是一尘不染的清廉之天,澄明之天。也是“我心光明,夫复何求”的崇高境界,必须要像石缸一样,经历过风霜雪雨,冷落闲置,而始终坚守本质,一滴不漏,才能真正体会的到。
伯父这幅对联,看似在写石缸,何尝不是在写他自己数十年来,饱经世事之后的人生感悟。在写他自己的人生感悟,何尝又不是在勉励我们这些后辈,像他一样,不忘初心,始终如一。或许,这正是文化最好的传承与传递。由此,我想伯父的赠联,或许还有另一层深意,那就是深夜皓月当空,正是寂静无人的时候,而只有耐得住这种寂寞的人,才能看到“缸装皓月”的绝美意象。青天广袤,阴晴变幻,深不可测,但是重要心如清水,自然能无欲无求,照见本质,这或许才是“水映青天”的真意。
有了这幅对联之后,我对楹联文化有了新的认知,无论是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有楹联题刻,或者是与楹联相关的文章,我都会认真解读学习一番,期间也看到周玉清伯父写邵阳山水的对联。如题宝庆古城墙“问讯佘山,古墙可泊千秋月?增辉资水,新貌平添万盏灯”。如题北塔联“云霞每自江中过;日月常于塔上留”。题爱莲池“淤泥不染清莲节;邵水常涵君子风”。题东山(山寺晓钟)“往事历沧桑,山寺钟声飘韵古;资江流日夜,水波晓色逐时新”。字字句句,无不透着他的人生智慧和追求。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南朝著名作家江淹的《莲华赋》,其中有一句也形如对联,十分经典“蘂金光而绝色,藉冰拆而玉清”。如果内心如玉之清,哪怕是破旧如院落中的石缸,也能照见广阔天地,给人以无所畏惧的力量。这些年在伯父周玉清的鼓励和指教下,我自己也深受楹联文化的浸润,2020年出版诗赋楹联专著《周后运诗赋楹联选》之后,一版再版,卖了数万册,收获了很多文朋诗友的指正,也引导了很多人走上创作之路。每次见到那些读者,我总会不禁想起玉清伯父,想起那天他在我家院中,盯着石缸沉吟深思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