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竹松是湖南洞口走出的画家,他的美术作品是在传统水墨与当代艺术之间构建了独特的对话体系,这些作品既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肥沃土壤中,又融入了现代美术的艺术创新,自成一派,形成了东方意境与时代创新二合一的艺术风格。他为美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为古老的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光彩。
他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有水墨的当代性实验、东方美学的视觉流转、文人精神的现代演绎、自然与精神的哲学对话等四方面特色,笔者从这四个角度,探讨他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解读他的艺术探索及其对中国水墨当代化进程的贡献。
一、解构与重构:水墨的当代性实验
卿竹松的山水画并非对传统的简单继承,而是更注重对水墨的当代性探索。他打破了传统水墨的程式化表达,以水为引,以墨为韵,以个性、自由的笔触为水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纸上构建出流动的视觉盛宴。
在《幽居•竹松》中,他用墨水结合颜料,墨色不再是单一的“焦、浓、重、淡、清”五色,而是通过墨水的渗透、晕染和叠加,形成丰富的层次感。这些画作既保留水墨的含蓄内敛,又具有了一定的视觉冲击性,传统水墨在当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可能性。
卿竹松的作品苍劲有力,文化底蕴深厚,他的山水画不仅具有北方山水的气势开阔,也具有南方水乡的细腻温婉。可以说他的艺术探索始终立足于中国美学的精神内核,却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了当代艺术的养分,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开创出一条美术当代化的可行路径,让古老的艺术有了新的可能。
二、色彩的抒情:东方美学的视觉流转
卿竹松的画作色彩运用独具匠心,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他的作品常常在传统水墨的基调上,融入青绿、朱砂等鲜明的色彩,形成“墨骨色肉”的独特语言。这种在水墨的深沉中融入的亮眼的景色的绘画方式,让作品在方寸之间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
在《湖光山色两相知》中,他以黄绿与墨色交织,营造出温暖的氛围。这种色彩处理并非单纯的装饰性表达,而是带有画家强烈的情感投射,使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山水的细腻描摹,感受到他的生命哲思与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画既具备现代感,又蕴含东方美学的含蓄与象征性。
在《近岸江声急•竹松》中,他以淡雅的墨青渲染山体,用明媚的绿画树,使画面既清新又深邃,展现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可居可游”之境。墨线与色块相互渗透,既延续了宋代青绿山水的典雅,又注入了印象派的光影流动感。
他的作品小巧精致,通常以小型纸张呈现,画面多在方寸之间。然而,咫尺之图,在他笔下却可画出恢弘之景,以局部暗示整体,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延伸的视觉享受。
三、古意新诠:文人精神的现代演绎
卿竹松的艺术创作一直遵循着对传统绘画的深刻理解,同时,他通过现代构成创新诠释经典题材。在他的《竹松》系列中,既保留了传统的笔意,又通过线条和块面构成,赋予其现代抽象艺术的视觉节奏。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竹松这种传统题材在当代语境下依然具有充满生机的表现力。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书法笔意,画面兼具书写性与绘画性,体现了中国艺术“书画同源”的美学观念。他的作品既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与大众的审美经验产生共鸣。
他在笔墨运用上呈现出以少胜多的特点,以简洁明快的笔法勾勒物象,用笔洒脱自然,墨色变化丰富,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色的韵味,体现出高超的绘画技巧。他热爱艺术,也热爱脚下的大地,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深厚的文人精神。
四、心象之境:自然与精神的哲学对话
卿竹松的作品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作品始终贯穿着对生命本质的叩问。在他这里,水墨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观照现实的精神之境。
在《紫瑞》中,他以极简的留白和淡墨渲染山水之景,营造出空灵寂静的意境,使我们在视觉享受之外,进入一种冥想式的精神观照。可以说,他的作品或如烟云氤氲,或似山石嶙峋,将水墨的偶然性与可控性推向极致。
他的画作以淡墨晕染表现萌动,以浓墨象征勃发,以枯笔暗示萧瑟,以留白传递诗意。这种“以艺载道”的表达,暗合道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宇宙观,使一纸画作成为承载东方哲思的视觉禅堂。他的作品还体现出“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哲学命题的当代诠释。他通过水墨的流动和色彩的渲染,呈现自然山水的呼吸与律动,使画面不再是静态的再现,而是一种生命场域,让我们进入了一种更为深刻的审美与生命体验。
传统并非一种束缚,而是创新的源泉。卿竹松的作品在笔墨、色彩、构图和意境多个方面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提供了新的启发。艺术的真谛不在于模仿自然,而在于与自然对话,在传统的根系上生长当代的枝叶,最终回归心灵,卿竹松做到了。
卿竹松以其绘画成就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怀,不断地激励着后来者。他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使作品不但拥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成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诗意栖居地。他的水墨世界,不仅是个人才情的表达,更构成了山水画走向世界的重要路标,为未来的艺术探索提供了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