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子妹是驾着提篮来到村庄的。春寒料峭的二更时分,一群人聚集在冬梅家闲扯,正准备散开时,忽然听到门外一阵婴儿的哭声。一群人簇拥过去,只见门口有个提篮,提篮里躺着一个用破袄包裹的婴儿,破袄里塞着一张皱了的红纸,上面写着歪七扭八的几个字:正月十七日午时。
许是前生的缘,婴儿在冬梅怀里乖巧得很。冬梅瞧着就一尺多长的婴儿温情地说:“我有小矮子妹喽!”从此村庄的人不再喊“冬梅”,而是喊“矮子娘”,硬是把个头不小的矮子娘喊矮了十几公分。
矮子妹来到村庄,村里的人晓得矮子娘没有任何准备,有送吃的、有送穿的、也有送小玩意的。矮子娘也是一个好娘,虽然原本有两个儿子,一个五岁、一个三岁,但对待矮子妹与亲生的一样,把矮子妹养得白白胖胖的。村庄的女人总喜欢抽个闲来看矮子妹,今儿个你抱抱、明儿个她逗逗,好像大家都想做矮子妹的娘。
矮子娘是一个没有进过学堂的女人。不顾矮子爹的反对,把矮子妹的两个哥哥和矮子妹一起送进学堂。矮子妹干家务活可是一把好手,洗衣做饭、讨猪食、喂牛栏等样样顺手。矮子妹就是读书不行,买东西算账算得溜,但小学一二年级百以内的加减法题总把矮子妹难得够呛,害得矮子妹一年级读两年,二年级读三年,三年级还没读完,矮子妹就出了学堂。
矮子妹是从她哥哥口中晓得,她的亲娘不是矮子娘。就为了一小块圆形芝麻板糖,矮子妹和两个哥哥大打出手,大哥情急之下叫矮子妹滚,不要跑到她家来抢吃抢喝。矮子妹在家里翻箱倒柜寻找亲娘的证据,终于翻到那张上面写着矮子妹记录生辰的小纸团。矮子妹出走了两天两夜,矮子娘找了两天两夜,矮子妹的哥哥们更是战战兢兢地过了两天两夜。矮子妹回来后,再也没有提到要找亲娘的事情,但矮子妹变得沉默寡语起来。
矮子妹十几岁就外出打工,先是跟着村庄的人上天津插田,后在江浙一带裁缝厂做裁缝。矮子妹把挣来的钱都交给矮子娘,特别是矮子爹给别人炸石头炸死自己后。矮子娘说,矮子妹就是上天派到她家来报恩的,不仅供养了两个哥哥读书,还一心一意伺候矮子娘。
矮子妹长大后,虽然个子不高,但长得水灵灵的。十九岁那年经人介绍嫁给了邻省一个做包工的男人,一口气生了两个女娃。或许是男方“轻女”思想重,也或许是矮子妹贴娘家贴得重,小女儿还没多大,矮子妹就离婚了,拖着两娃又回到了村庄。
再回村庄时,村庄里居住的人很少,大多是老人、小孩,剩下个把的是不适应在外的。矮子妹的回归,很大程度安慰了被遗忘的村庄。矮子妹把两个娃送到学校读书,顺带上村庄里的娃,风里来雨里去的,按时早送晚接。矮子妹带着老人们一起做点小生意,老人们忙着种各种菜,矮子妹负责把菜运到十几公里外的县城市场卖,挣得的钱自己留下一部分,给老人们分一部分。除了给老人们带来经济收入外,矮子妹还照顾老人的生活,为这家修电器,为那家买日用品。只要老人们需要,矮子妹随叫随到。
因为村庄里有矮子妹,在外打工的、求学的、工作的,都可以随时解决家里的实际困难,也就安心了。村庄里的人,个个都有矮子妹的联系方式。逢年过节,有通过矮子妹转钱的、搭东西的,有请矮子妹帮忙的、也有感谢矮子妹的。
村东头的倔老头去世,矮子妹成了村庄里议论的焦点。倔老头有一儿一女,都成了家,儿子定居广州,女儿定居上海,倔老头独自生活在村庄。倔老头本来年纪不大,也就六十来岁,平时挺健康的。一个夜晚起来上厕所,摔了一脚把脚摔断了。倔老头的女儿请假回来伺候了两个星期后,想把倔老头带到上海去。倔老头也真是“倔”,任凭女儿如何劝说,硬不跟随女儿去住,出了医院恨不能自己打滴回村庄。倔老头的女儿没有办法,把倔老头丢在家里自己含泪回了上海。
矮子妹就好像是倔老头的女儿,倔老头能自理之前,早晚端饭给倔老头吃,给倔老头烧开水,还给倔老头家的菜园子浇水施肥。一段时间的精心照顾,倔老头也就好了。倔老头每次跟儿女通话,总说矮子妹这好那好,甚至三句话离不开矮子妹。
可天有不测风云,没到半年,倔老头突然脑溢血没了。村庄里的人,大部分人都回来办理丧事,倔老头的女儿却说倔老头有两万多块钱没见着。找遍了家里的每个角落,也没有找到。一些流言蜚语出来了,说肯定是矮子妹拿走了,没有好处,可能平白无故地伺候人么?
这话传到矮子妹的耳朵里,矮子妹气得躺床上一整天。矮子妹的小女儿劝说矮子妹不要住在村庄里,在城里可以随便找点事情做。
矮子妹说,村庄里有她的菜棚,有七位超过七旬的老人,还有三个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