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我与兄弟姊妹相伴,漫步在南京老门东。阳光甚好,树叶房屋在光影中斑驳陆里,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里,集中体现了南京老城南民居街巷、市井的传统风貌;这里,每一寸光阴都满溢着喜悦;这里,是古老与现代交织的梦境,每一步前行都似在与历史对话。
南京贵为六朝古都,犹如一部厚重的史诗,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它是东吴的建业,承载着孙权的宏图霸业;它是东晋的建康,见证了王谢堂前的风流韵事;它是明朝的应天,朱元璋在此定都,开启了大明王朝的辉煌篇章。南京的每一处古迹,都烙印着历史的沧桑;每一条街道,都回荡着岁月的足音。秦淮河畔,桨声灯影里,是文人墨客的诗酒风流;明孝陵前,神道石刻旁,是帝王将相的千秋功业。
南京的迷人之处不仅如此,也不止于夫子庙的繁华与秦淮河的绮丽。“南京老门东”,同样的也满是金陵风情。而当你看尽那些艳丽和熙攘后,不妨移步至这青砖黑瓦的小巷,来感受这里的古色古香,聆听这里的鸟语花香。享受这里一半是文艺的诗韵流淌,一半是烟火的温暖日常。
老门东,位于南京中华门以东(故称:门东),紧邻秦淮河与夫子庙,其街区的七条巷子呈非字型排列,纵横交错的里弄,连排叠加的老宅,宛如一座迷人的迷宫。人间烟火袅袅,最能抚慰人心。老门东的青砖黛瓦,是岁月的缄默见证者,藏着无数有韵的诗音。行走在老门东的烟雨中,便似被诗意浸润,周身都沾染上了千年的风雅。
追溯往昔,老门东一带早在三国时期就有民居聚集,自明朝建城起,便一直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繁华之地。它历经风雨洗礼,见证了南京城的兴衰荣辱,承载着无数传说与故事。
穿过老门东牌坊(石牌坊高17m,梁柱和坊额上以干挂工艺敷设精美石雕,石雕画面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玉如意等,牌坊基座上的抱鼓石也敷设了精美的石刻云文,是老东门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游客拍照留念的好地方),便踏入老城南传统居民区。这里的一条条古老街巷,宛如时光隧道,将老城南的风貌原汁原味地展现在眼前。俗语道:“最金陵是城南,最城南是门东。” 走在老门东,电影中白墙黛瓦、青石板路、灯笼摇曳的马头墙,一一映入眼帘,老南京的韵味扑面而来。
老门东街区安静而美好,这里有园林芥子园(明末清初大才子、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鼻祖——李渔的家);这里有南京明城墙(据说朱元璋动用了28万工匠,耗时28年完成。中华门就是当时的正南门,据说沈万三的聚宝盆就埋在这下面);这里有一票难求的德云社(当年有人质疑门匾上的“德”字写错了,其实这是借用了清静经里的一句话:“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得执德” ,来提醒要时时刻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上士,要潜心去研究说相声的艺术,而不是去做口舌之争)。
市井坊间皆是温柔,弄堂深处藏匿浪漫,六朝烟火气经久不散,布衣将相合书千古大文章。市井其间还坐落着开心麻花沉浸式剧场、南京云锦馆(得香囊一枚)、熙和园、惜抱轩展馆、越剧博物馆、城墙博物馆、金陵美术馆、非遗传习馆、金陵造物处、城南旧影、建筑与文化展馆、六朝松、金陵十二茶、雨花石展馆、银兴菲林影城等景点,令人目不暇接。各种名吃琳琅满目,从街头到巷尾,满是诱人的香气。
老街旧巷,青砖灰瓦,写满岁月悠长。转过一道青砖墙,喧嚣瞬间远去,老门东的巷子像一条条温顺的河流,静静流淌着六朝烟水气。而脚下的石板路凹凸不平,每一块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缝隙间,几株青草倔强生长,在风中轻轻摇曳。墙根处,斑驳的苔痕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转过一个弯,一阵甜香扑鼻而来。原来是一家老字号糖粥铺,门口支着褪色的布幌子。老板娘系着蓝布围裙,正用长柄铜勺搅动着热气腾腾的粥锅。那粥香裹挟着桂花蜜的芬芳,在巷子里弥漫开来。
不知不觉,走到一处院落前,门楣上 “静园” 二字已有些模糊。推门而入,一方天井,几竿修竹映入眼帘。墙角的老梅树虬枝盘曲,虽未到开花时节,却自有一番傲然风骨。天井中央的石桌上,摆着一副未完的棋局,黑白子错落有致,仿佛在等待对弈者归来。
夕阳西斜,巷子里渐渐亮起灯笼。暖黄的光晕晕染着青砖黛瓦,将老门东装点得愈发古朴典雅。远处传来悠扬的评弹声,吴侬软语在暮色中轻轻荡漾。我们放慢脚步,任由这古老的街巷将我们温柔包裹。更可喜的是,在这里还遇见了mo宝心仪的雨花石,收藏一枚入怀。
灵蛇蜿蜒迎春归。明城墙下的灵蛇灯组盘旋如中国结,22m长的巨型花灯点亮青石板巷,随手一拍都是大片。而非遗湟源排灯的展示,融入了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以及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化,更是年味儿十足,看似穿越了千年光影。
如今的老门东,已成为游客来南京的打卡之地。华灯初上时,这里光彩熠熠,热闹非凡。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始终保留着那份独有的韵味,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老门东的时光是缓慢的,慢得能听见花开的声音,慢得能让匆匆过客也停下脚步,细细品味这份难得的闲适与宁静。半日时光匆匆,却在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眷恋。老门东,值得下次再见。南京老门东,一场古今交融的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