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项宏的头像

项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2
分享

南方有嘉木

一、松树

六岁那年,父亲在远离村庄的山坡盖了新房子,屋后是一片松树林。到了冬天,多数树木的枯叶落尽只剩皲裂树干,唯有松树还有墨绿枝叶,远看郁郁葱葱。松树林将白墙黑瓦的新房环抱在中间,独成一片世界。

我喜欢从门前右边缓坡向上,慢慢走向山林。松树笔直挺拔,龟裂的树干比我手臂略粗,树干上是历年砍下树枝后残留的树杈,又叫松节。松节富含油脂,可以拿来照明。取松节很容易,不用拿刀去砍,只要用刀背或者石头磕一下,松节就从树干上脱落下来。那时乡下用煤油灯照明,为了省油,也会用松节补充。松节烟多,会将整个屋熏黑。松节更多的用途是做火把,因为其易燃,可燃时间长,如果在夏天的夜晚,远远看到一团浓烈的火晃动,多是村人拿着松节的火把在河里摸鱼或者赶夜路出行。

松节还可以制墨,制作徽墨的主要材料松烟就是松节燃烧产生的堆积物。

山坡长满苔藓,杂草稀疏,脚踩在上面,如踩着松软的棉被。玩的累了,我也会躺在上面,透过枝叶缝隙,可以看到一小片瓦蓝瓦蓝的天空,阳光照射下来,金光如丝流动。有时能在松树林中看到耀眼晶莹的“宝石”,那是树干经年流下的松脂,在松节处凝结,阳光照耀,光线反射。

春天时候,松树长出新芽,柔柔的聚在一起,顶在旧年松叶上,虽然都是绿色,却是一种墨绿,一种绿中带柔。松树也开花,花是长条状,手指粗,黄灿灿的,一到雨天,落下的松花里的粉尘铺满苔藓,流满河沟。

到了夏天,树叶最密,一棵树冠就如一把绿色的大伞,密密的遮挡阳光,走在树下很是清凉。在雷雨前后,能在树下采摘到松菇。松菇个子较小,长得紧实,颜色比较丰富,青色的,黄色的,味道鲜美,只是不好寻找,往往藏在树根的苔藓里面。

到了秋天,松鼠忙碌起来,储备松果过冬。我们像松鼠一样,到了秋天,也要准备冬柴。母亲会带着我翻过好几道山岗,先将幼小的我安顿在有缓坡的地方,然后自己背着大大的框子,手杵杆子一步一步滑下山坡寻找大片松树林采集松果。

风从山坡吹过,摇落松针,惊起鸟雀。山中有黑白相间的鸟鹊,它们在树枝间跳跃。等框子里松果装满,母亲艰难的爬上山坡,见我安然无恙,长出一口气。掏出一把浆果给我,然后带我回家。母亲背着竹筐在前,我在后亦步亦趋。收集完松果,母亲还会趁空收集松针。霜降之后,松树林间会落下密密的松针,很远地方就可以看到地上有金黄的一层。

到了冬天,我们会用松针烧火做饭,用松果烧火取暖。雪后松林会有松针糖,微涩微甜,如今想来,所有的糖果都不如这个味道迷人。

二、板栗树

村庄附近的山坡都是板栗树,有的板栗树枝直接伸进人家的窗户,板栗成熟的时候,不用出门,随手就可以摘下几个张嘴的板栗蒲(像刺猬一样包裹板栗的外壳)。

现在想来,人与草木也是有着双向选择的,比如更大更远的山坡上长满低矮的落叶灌木,这些灌木只可以做柴禾,较近的山坡上长满松树,然后更近一些,是一些油茶之类的经济作物,而村庄周围,就是更符合乡人口味的板栗和茶叶。

灌木无需打理,在山中散漫生长,岁岁枯荣。其中以黄柴树、杜鹃、葛根等滕蔓为主。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灌木越是野生的状态,不用刻意的讨人欢喜,所以长的浓密松散。藤蔓覆盖了灌木,撑起绿色的穹顶,穹顶之下,是碧绿的青草和厚厚的苔藓,偶尔长出一两支亭亭玉立的百合,幽兰犹喜欢这种幽静,独自开放,香味飘满山谷。

油茶林多是手工种植,在村庄不远处独自成林,到了春天,茶花开的时候,就如一片粉红色的雪浮动在村庄周围,煞是好看。孩子喜欢的是一种变异的油茶叶和油茶花,吃进嘴里,肥厚甜美。

板栗是乡邻的主要经济作物,我们村庄原先只有数百棵。板栗收获是村庄的一件大事,生产队长组织男人拿着竹竿,妇女手持竹夹,把男人用竹竿从树上打下的板栗蒲装进竹筐,收完后放到生产队仓库,盛放一段时间,等板栗蒲全部张开,再统一用剪刀将板栗从板栗蒲里剥出来,红灿灿的板栗堆在一起,甚是好看和壮观,也是村庄一年最好的经济来源。

小孩子敢明目张胆上山去捡板栗,并能到树上摘取“漏网之鱼”,是在板栗正式收获之后。用竹竿敲打树上板栗,也同时将树叶敲打下来,在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有一些板栗蒲藏在落叶和荒草中间不容易被捡拾板栗的妇女发现,特别是从板栗蒲里蹦出来的板栗更是不容易发现,还有的妇女在捡拾板栗时候故意将一些板栗蒲藏在树叶地下,做好暗记,告诉自家的孩子,让他第一时间去捡。除了地上,树梢上也会遗留一些板栗蒲,孩子这时候上树,大人发现了也不会说什么。

分产到户,我家分了二十多板栗棵。再到板栗收获季节,父亲会给家里留下一两斤,除了让我们三个孩子尝鲜,留到中秋做一盆家乡的名菜——板栗烧公鸡,是我童年以及少年时代一家的美味。父亲善于栽种板栗,用成熟板栗育苗,移栽到山地,等两三年后,截取老树枝丫嫁接,四五年后,新栽的板栗也都成林,并有了不错的收获。到父亲老的时候,家里已经有四五百棵板栗树。收成好的年份一年能收获三四千斤板栗,是家里不错的一笔收入。但是板栗分大小年,一年丰收,下一年就会减产百分之七八十。再加上盲目的跟种,不几年方圆百里遍地都是板栗树,即使是板栗丰收的大年份,也卖不上价格。加上品种单一,抗逆性减弱,各种病虫害也多了起来,板栗收成越来越低。

板栗又叫“补肾果”是一种中药,适当食用可以健脾养胃、补充营养、抗氧化、强筋壮骨、止血消肿。

板栗应该是春末开花,花朵很有特色,手指一般粗细长短,如毛茸茸的虫子挂在枝头,以淡粉色为主,香味浓郁。夏天时候,花朵落下,大人会让我们将这些落花收集起来,放在场基晒干。板栗花可有大用途,可以防蚊驱蚊。农村蚊子大而密,咬人一口,身上顿时肿起很大的红包,又痒又疼。夏天夜晚,坐在场基上凉风,蚊子就从四面八方嗡嗡的袭击过来,手中蒲扇使劲驱赶,作用甚微。这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身边点燃一堆板栗花,烟雾一起,芳香扑鼻,蚊子最怕这种气味。

还有人将板栗花编成鞭子,挂在凉床四周,这就是农村最早的天然蚊香。燃烧的时间长,还很安全,即使有风,也吹不灭。

按照收获时间,板栗分为早栗、中栗、晚栗。刚进农历八月,早栗成熟,这时候上市板栗数量少,能卖上好价格。只是早栗味道并不好,吃起来有点柴。中栗上市比早栗晚半个月左右,是板栗集中上市的季节,此刻如果回到农村集镇,会看到很多收板栗的摊贩,也有很多背着蛇皮袋、篮筐的村民,袋子和框子里都是红彤彤的板栗。讨价还价,待价而沽,一番热闹景象。中秋之后,即使是地处江淮地区的皖西,也感到丝丝秋意凉了,板栗树叶变黄落下,这时候还有少数板栗刚刚成熟,这是晚栗。

早栗多是粘底板,最早一批母树中这种早熟的品种较少,村人为了卖个好价格,大批量引种嫁接,数量骤增,后来价格也就降低了。加上这种板栗生长时间短,质地疏松,即使熟透了,吃起来柴的很,淡而无味,不好吃也不好储存,商贩更是不愿意收这种板栗。

中栗名叫大红袍,质地和口味都胜过粘底板,也是我们那里板栗的优势品种,在市场占主导地位。

味道最好的是晚栗。生产时间长,吃起来紧实细腻,又容易储存。我们那里把这种晚熟的板栗称为油栗,外壳光滑透亮,果实较小,外皮很薄。含在嘴里有种经过风霜酿造的浆果的满足感,栗子味道浓郁。从长相和口味上都胜过北京冬天街头常见的糖炒油栗,有一种天然的栗子香味。

我家二十多棵板栗母树中有一棵歪脖子树,老干虬枝,很有岁月。树根深深的扎在山体土石里,树梢伸出悬崖,离树根两尺的地方向悬崖平折,整个树干与地面平行,人可以在上面安然行走。这棵就是为数不多的油栗树,和别的母树同一时间生叶开花,同一时间结果,只是结果较少,成熟的晚。

父亲年老的时候,这棵歪脖子树也渐渐老去,在一个暴风雨晚上,这棵树轰然倒下。

家里还有三四百棵板栗树,但是独独少了油栗树。

三、兰花茶

“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嘉木风可摧,相思不可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茶叶是树还是草?这个问题迷惑了我很久,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彻底分清。因为茶树种下之后,生长数十年,其枝干也不会超过拇指粗。四季常青,枝叶不枯,看起来,像树又不是树,顶多算是一种山野的灌木吧。

而且,故乡人叫茶叶又叫茶草,刚从枝头摘下还未炒熟的茶叶叫做活草。

村庄周围的梯田很久以前就有几处茶园。和板栗母树林一样,茶园靠近村庄,属于集体共有财产,那些茶树的年岁估计比板栗母树还有久远。

乡人喝茶是从娘胎养成的习惯。无论春夏秋冬,家家户户都会用茶壶泡一壶茶备着,渴了,倒进杯子里,仰脖喝下,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周岁稚童,不分男女老幼个个如此。但是来了客人,就不能这样随意,需要用单独的杯子,陶瓷杯最好,其次玻璃杯,放进茶叶,倒进沸水,端到客人面前。揭开杯盖,茶香袅袅,乡音村语家长里短从一杯茶开始。

这个习惯伴随我前半生。每天到公司第一件事,是洗好茶杯,放进茶叶,倒上开水,工作之前必须喝一杯清茶。杯子是玻璃杯,茶叶是老家的兰花茶。回家吃晚饭之前,母亲也会习惯的给我泡一杯茶,端进我的书房,然后轻轻的关上门,让我就着茶香看书,或者发呆。

这几年遇到很多喝茶的高手,有的人自语深谙茶道,说起茶来头头是道,比如普洱的生熟,砖茶的金花,以及泡茶的器具和礼仪流程等。嫌其繁琐,一直没有跟上他们的节奏。有时候往来应酬,也会收到别人以茶叶为礼的馈赠,有白茶、黑茶、铁观音、普洱等等,知道其价格不菲,本着不想浪费的原则,也打开尝试几次,但是终究不习惯这种味道。依然固执坚守自小喝一杯清茶的习惯。

茶叶采摘时间较长,从谷雨开始,一直可以采到秋天结束。当然春茶最好,其中最好的又是谷雨清明期间的茶,名为明前茶。

炒茶是个技术活,也是一个苦力活。从活草到干茶,工序繁多。那时候,母亲带着我们白天采茶,晚上她和父亲还要连夜炒茶。刚采下来的茶叶称为活草,活草需要晾干,然后就是炒茶了。架起大锅,燃起炭火,将茶叶杀青之后,放到专用的竹筐里用炭火烘烤,这个时候要不断的给茶叶翻身摊匀,需要用力均匀,不能烤糊,不能揉碎。母亲经常是一边在锅里翻炒,一边给框子里茶叶摊匀翻身,还要注意火候。春天夜晚不是太热,但是母亲常常是汗流浃背。

春茶很香,有天然兰花香味,但是村人喝茶,喝的是卖不出去的夏茶、秋茶,茶味较涩。

皖西自古产茶,《红楼梦》中的“六安茶”就包括有名的“六安瓜片”,从地域上来说“舒茶”也属于六安茶。舒茶之名得益于毛主席,1968年毛主席经过舒城县,见到路边一片茶园,看之欢喜,指点茶园说道“舒茶不错”,于是六安茶中又多了“舒茶”这个地方品牌。舒茶另一个稍有名气的品牌叫做“小兰花”,盖其形、色、味。一枝两叶形如兰花,色如琥珀,春茶有兰花味。

大多绿茶形和色都有兰花特性,只有这味较为特殊。我曾经认真品尝过不同地方的绿茶,唯有老家的春茶兰花味道最醇正,大概是采茶季节山野兰花刚好开放,雨雾中,茶与花共呼吸、浸染,所以茶叶吸收了兰花的香味。小兰花还有另外一个味道,栗香味,可能也与生长环境有关。乡人习惯将板栗树和茶叶树间种,同一块土地,高的是板栗树,低的是茶叶树,生生息息,永不分开。

离开故土前,我在那个叫做冲口的村庄生活了十六年,清晨醒来,推开窗户,入眼都是青山,我知道为青山装扮浓浓绿色的是那不畏严寒的四季常青的松树。十多年如守护神一样守护我家老房不被泥石流侵袭的是那外表霸气实则把根深深扎进泥土的霸王草。而板栗作为经济作物,让父辈及幼年童年的我生活多了一些温暖,更是在那贫困的岁月给乡人增添了几许希望。

而茶,除了有经济作物的功能,更是成为离开故土的我与故土之间永远不会断开的纽带。无论我在何地,每到清明前后,母亲总会给我寄来她亲手采摘炒制的茶叶。一杯兰花茶入口,齿颊留香,心中更是有了温情。

一枝一叶,一衣一食,都是故土风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