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永远是一个人温暖的精神归宿。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在他的背后都有一个魂牵梦绕的故乡;也不管这个故乡是贫穷落后,还是美丽富饶,总能激起他们特别是游子们的共鸣共情。
作家傅建国先生是个有故乡的人。他于1994年遭遇过一段不幸婚姻之后孤身从安徽青阳一路颠簸来到陌生的温州开启了打工生涯。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如今有滋有味地生活在这座东瓯名城,成为一名响当当的农民工作家。傅建国自然不会忘记,当年在温州辗转多个行当,饱尝人间冷暖,挥洒青春汗水,用殷殷的深情和热泪滚烫的文字抒写出打工生涯的别样精彩,在苦尽甘来中传递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这在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一个人和一座城》里得到“痛并快乐着”的回应,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和感叹。
我与傅建国相识多年。记得2019年7月6日,温州永嘉县读书学会为他的长篇小说《皮王》举行分享会。这场由瓯北第三小学吴跃丽老师主持的分享会,主题是“致我们砥砺前行的中年”,引起文友们的共鸣。我应邀出席并为他写了一篇读后感《书里书外的命运蝶变》。后来收录他的散文集《秋浦堂札记》,这次又收录在《一个人和一座城》的附录里,让我沾了光。
作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温州是不会嫌弃一个热爱生活、追求事业的人,特别是不会亏待像傅建国这样有理想、有追求、有才华、有情怀的外来务工者。遥想1994年3月15日他初来乍到,举目无亲,并在温州西站去牛山北路劳务市场找事干的公交车上遭遇钱包被窃,裤兜里只剩下买公交车票找回的八元五角钱,在温州市区街头流浪了三天,第一天在南塘街榕树下的垃圾桶里度过了难忘之夜(《打工第一夜》),着实令人心酸。在打工的头几年,傅建国的确吃了不少苦,经历了一个外来务工者的所有经历。但他说自己也遇到贵人,得到贵人的真诚帮助,使他没有被现实生活压倒,而是在艰难困苦中努力寻找陷入窘境中的命运突围(《打工,遇见贵人》)。他在温州东屿发电厂的食堂里洗碗打杂,在河通桥鞋料市场一家皮鞋厂里做过普工,……此后逐步走上稳定的生活。
1995年,也就是从皖南到温州打工的第二年,傅建国的写作欲望在孤寂的心底复苏。他毫不犹豫地重拾爱好,白天拼命干活,晚上蜷缩在工厂的仓库里埋头写作,积极向《温州日报》等报刊投稿。彼时的他,一方面想成为一个文化人,另一方面想增加一点稿费收入,一位60后农民工的写作之路从此铺开。那时,对他来说“首先是努力挣钱,生存是当务之急,写作是我的精神乐园,我永远都不会放弃”(《走进直播室》)。直到2009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在黄龙皮革市场租下32平米的门店从事皮革生意,他才有了属于自己安身的“房间”和支配的“时间”,白天扛牛皮做生意,晚上一门心思搜肠刮肚“爬格子”。傅建国说:“2013年,有一位女老板读了他《男人五十》这篇文章以后,知道他很不容易,特意给他做了一单生意。”这让他激动不已,至今念念不忘。温州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火热生活,点燃了他的思想和情感的火花,呈现出喷薄燎原之势,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商海感悟、人间万象、人文关怀、城市风光统统倾诉笔端,文章一篇一篇地发,书一本一本地出,先后出版了小说散文集《人在旅途》、散文集《从皖南到温州》和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等,取得了经商和创作双丰收。尤其是2018年花了6个多月时间写出28万字的长篇小说《皮王》,融进他历经皮革生意的酸甜苦辣,也讴歌了小说主人公刘虹等女老板的商海沉浮,堪称是一部温州皮革行业的创业史,读后令人感慨不已。诚如著名作家叶兆言所说的:“也许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顽强地保留那些历史记忆。”从他强调的“顽强”二字可以看出从事文学创作并非易事,它需要作家耐得住寂寞,忍得住煎熬,守得住清贫,驾得住文字,抗得住干扰。2020年,傅建国终于有个美丽转身,凭着自己的创作实力成功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温州实现了他的作家梦,同时也为温州的文学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翻开《一个人和一座城》这部散文集,除附录外,主要分“行囊春秋”和“瓯居笔记”两辑,共计44篇文章。我在阅读时专门数了一下,发现作者写第一故乡安徽青阳只有13篇,而写第二故乡温州多达27篇,内容涵盖人、事、景、物、书五个方面,每一篇都写得朴实无华,动人动情。可见,温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温州滋养了一位农民出身的商人作家是毫无悬念的。从这些颇具质感的散文佳作中,他用一条情感的丝线串起一个人和一座城的前世今生,让我一个老温州人读出一个新温州人在温州打拼经历中的美好遇见,读出他在打工经商生涯中赚取比金钱更为珍贵的人间温情,读出他在温州安居乐业中构筑的精神高地。
著名作家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但我从傅建国身上洞察到了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一是他骨子里透逸出的坚毅和执着,令人敬佩。作为一名农民工,他的学历只有初中毕业,在老家种过地、代过课、做过篾匠,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线农民,但他随着民工潮闯进城市,开启“泥腿子”的崭新生活。一个人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傅建国的这本“书”让读者看到他敢于与命运抗争、勇于砥砺奋进的倔强性格。所以,我想:倘若身处逆境的人们都像傅建国先生那样不屈不挠地活着,生活才有奔头,生命才有价值。二是故乡的情愫激发了他的信心和力量。不管是第一故乡,还是第二故乡,对他来说都是弥足珍贵,都是他树立创作信心的根基和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这也是他之所以成为农民工作家的立身之本。
一个人和一座城,多么温馨,多么深情,多么感怀。作为半个温州人的傅建国依然在路上,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半生》(暂名)正在创作之中......
(2025年3月16日初稿,3月31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