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建华的头像

周建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21
分享

寻找一个码头

修家谱时,有了寻找一个码头的念头。

家谱记载,老祖先“湖广填四川”时迁罗江。还说,老祖先本是广东五华人,当年从水路经重庆辗转来到罗江。罗江属川西北丘陵地区,山不高壑不深,与五华的粤东丘陵颇为相似。来到罗江,老祖先置了些田产,便奔波于老家和罗江之间。

那时候,老祖先单身一人在外闯荡,日子久了,便思想安定下来。老祖先的意思,人安定下来才算有了家。其时,老祖先属意罗江,却又舍不得故土。相传,老祖先纠结之际再次前往罗江。在一个码头歇息时,遇见一姑娘卜卦。老祖先见姑娘虽是江湖人士,却谈吐不凡,便抽了一签。

老祖先想问安身之处,姑娘却不急于解签,反倒聊些家长里短。聊到后面,老祖先与姑娘越来越投缘,竟有些相见恨晚。谈到深处,姑娘告诉老祖先,“若得贤内相助,(罗江)家业必兴”。姑娘的意思,心在哪里,哪里便是家。经此一语点醒,老祖先茅塞顿开。那以后,每往罗江,老祖先便在此码头歇息,与姑娘促膝谈心。久而久之,老祖先与姑娘情愫渐生。后来,姑娘成了我的老祖母。老祖先从此收起对故乡的牵挂,与老祖母携手安居罗江。再后来,罗江有了周家桅杆房子,有了现在一族的周姓后人。

老祖先往罗江时画过一张路线图,图上标注了几十个歇息点。与现在的地图对比,发现那些歇息点在沱江沿岸,都是些古镇小村。自从有了寻找一个码头的念头,我立刻想到那张路线图。我有一种直觉,要寻找的那个码头,就在路线图中。

五凤溪,路线图上的一个歇息点,是沱江上游的一个古镇。“湖广填四川”时,五凤溪是沱江最繁华的码头。到底有多繁华?当时有一句民谣,“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那时候,五凤溪商贾如云,有很多外来客家人。他们奔波于故土和四川之间,五凤溪便成为暂时的落脚点。五凤溪至今保留的观音堂、关圣宫、南华宫,便是当年落脚的会馆,他们在这里相聚,畅叙家乡情、畅谈人生路。其中的南华宫,是一座四合院,格调与我老家的祠堂有些相似。老家的祠堂是老祖先所建,据说墙上的黄泥砖是老祖母亲手制成。走进南华宫,知道这里是当年的广东会馆,我心头心一颤,不由自主便想到老祖先。

去五凤溪很偶然,那天是正月初二,与妻商量,准备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找个古镇转转。因为事先没有确定目的地,便一大早开着车,在高速路上随性地奔驰。行至成都二绕东边的时候,路牌上出现“五凤溪古镇”的标识。“五凤溪”几个字让我心中一动,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引,于是不假思索,驱车便往五凤溪而去。

进五凤溪,直入白凤街。五凤溪有五条叫“凤”的街:金凤、青凤、玉凤、白凤、小凤,最特别的是白凤街。白凤街建在悬崖边上,顺着悬崖的走势,两端低中间高。山顶最高一段山崖陡峭,靠崖一边没有房屋,形成独特的半边街。天还未大亮,与妻携手漫步,街上青石板发出清脆的“嘚嘚”声。街道空旷,声音越过崖口,穿过氤氲雾色,不知不觉消隐于远处的山林。差不多九点的时候,早餐店陆续开门。走进一家包子铺,屋里古木餐桌、青花碗盘,蒸笼蒸汽缭绕。一位穿蓝色碎花围裙的服务员,不紧不慢端上一屉包子。包子热气腾腾,妻喜欢得很,说有小时候爷爷做的包子味道。

雾气渐渐散去,悬崖下亮出一条河。河叫黄水河,河水从五凤溪四周的山里来,在悬崖下形成一处安静的港湾,然后缓缓绕镇而行,流入沱江。沱江水势浩大,黄水河却温文尔雅,正好做了码头。码头上停满游船,颜色红红黄黄,在薄雾中隐隐约约。雾气散尽的时候,游人多起来,游船清晰起来,陆陆续续离开码头。阳光越来越明朗,游船散发出闪闪烁烁的光亮。这时,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走上码头。男孩挽着女孩的手,边走边笑。见到游船,女孩兴奋起来,一使劲便往船上跳。船身摇晃,女孩一个趔趄,差点落入水中。男孩见状,立刻揽住女孩的腰。上了船,两人并排坐下。男孩踩着桨,女孩轻轻靠向男孩。在男孩女孩的笑声中,游船咿咿呀呀向着沱江方向飘去。

游船离开码头,男孩和女孩越飘越远。望着远去的身影,我心头再次一颤,五凤溪,会不会便是我要寻找的那个码头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