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都是小年。在中国传统民俗中,小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并且小年在南北方是不同的,北方先过一天,南方后过一天。你知道为什么呢?早上听淮安汽车音乐广播电台(104.2)主持人笑娟讲了个关于小年由来的传说。很有趣,分享给大家。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少时家里很穷,家徒四壁,身无分文,靠乞讨为生,不要说过年没肉吃,平时也吃不到肉。这一年又逢上过年,朱元璋就来到附近的卖肉铺,跟老板说,我能不能赊点肉过年。老板见他穷,估计也没钱还,就没同意。朱元璋看老板不同意赊肉,心想那就赊猪头吧。古时的猪头因为肉少,特别便宜。谁知老板连猪头也不同意赊给朱元璋。估计当时朱元璋很没面子,也很生气,随即就在街道边一破墙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可怜可怜真可怜!别人有年我无年,赊个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当皇上,老子要过两个年。”,
世事难料,多年后,朱元璋真的成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当然是衣食无忧。就在某一年快过年时,闲来无事的朱元璋忽然想起自己曾经写在墙上的打油诗。一时兴起,当即下令从那时起全国每年过两个年:小年和大年。
话说朱元璋下令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二,于是定第二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明朝都城在北方,所以北方就在二十三过起了小年。但是当时交通不便,圣旨传到南方时已经迟了一天。因此,南方人收到圣旨再过小年已经是腊月二十四。所以从此,北方把二十三定为小年,南方把二十四定为小年。
当然小年由来还有其他说法。小年又传为送灶。话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有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为了让灶王在玉帝面前少说的“坏话”,人们在灶王临行前,都要打点打点。于是,汉族民间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还有一种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常向玉帝打小报告,称人间欲反。玉帝怒,命三尸神标记谋反人家,蜘蛛结网挂屋檐。王灵官除夕夜下界,斩标记人家。灶君发现阴谋,劝百姓于送灶后至除夕前打扫干净,避免被斩。后来玉帝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将其永押牢中。百姓感激灶君,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扫尘成习俗。
关于小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公认的说法是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宋代祭灶最隆重。
古时候,小年也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小年又称小年下、小年节。这天主要是送灶神上天言事,称送灶、辞灶、醉司命。灶神称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主管人间饮食,是一家之主。
其实过小年,不仅是二十三、二十四,还有二十五。在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大多在腊月二十五。
过小年,图的就是喜庆,就是有新气。所以过小年,还有好多习俗。扫尘土、剪窗花、理发、洗浴、赶乱婚、吃灶糖、煮汤圆、吃水饺等等。除此,家家户户都会备上点零售糖果之类,方便亲朋好友串门时有的吃。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早已今非昔比,吃不上肉的情况早已不存在。人们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从二十三开始扫尘迎新,忙忙碌碌准备迎新年,图的就是家家有新气,人人沾喜气,这也说明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过小年迎大年,人有趣家有盼国有福。送大家两句话:小年纳福瑞,笑迎得意年;喜随小年至,福自团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