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红灯笼悄悄爬上枝头,处处张灯结彩,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望着远处的灯火,耳朵里传来鞭炮声,思绪随之涌上心头。
记得临近春节,在外打工的姐姐会提前回家过年。那时候交通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姐姐基本都是坐客车,而且还要承受晕车的痛苦,遭了不少罪。那时我还小,体会不到她们回家的路途有多么艰难。我坐在教室里,满脑子想的只是姐姐哪天到家,会给我买啥好吃的,有没有新衣服。
不知不觉过去了20多年,但一家人团聚时欢声笑语的场景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依然清晰。那时家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我最期盼的还是过年,简陋的房子,不大的院子,全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饭、聊天,非常热闹、温馨和幸福。
大家常说:“新袜子新鞋,光棍半截。”过年的时候,大家通常都会穿身新衣服,象征着辞旧迎新,以此期盼新的一年能有美好的愿景。其实一年当中,母亲也会给我买新衣服,但是过年的时候能有件新衣服,肯定会更高兴。但是,以家里当时的经济条件,每人都买件新衣服还有点难度,所以我觉得能穿身干净整洁的衣服,就倍有面子了。
过年的时候,基本每家都会吃肉。记得母亲买肉的时候,会多买些带骨头的肉,因为相比之下便宜一点。回到家,把锅刷一遍,倒上大半锅水,把肉放里面,炖上半天。这时,烧锅就是我的主要职责,把提前准备好的大树疙瘩和柴火,一块一块填进去,锅底的火把我的脸也烤的通红。期间,母亲会用筷子在肉块上插几下,看看是否都熟透了,她也会把带肉的骨头奖励给我,虽说肉不多,啃起来也费劲,但是我心里还是乐开了花。
煮了肉,还得包包子、包饺子、蒸馍馍。有猪肉馅的,有白菜馅的,有萝卜馅的,还有地瓜掺红豆馅的,各种口味应有尽有。那时候家里没有绞馅机,单纯这几种馅就得准备半天,剁肉、剁菜、剁粉条,剁的案板叮当作响,剁的肉菜乱飞,剁的两手发软。
蒸完这些包子和馍,最后就是蒸花糕了。虽说蒸起来比较麻烦,但必不可少,大的、小的,各种造型的都会蒸上好几个。其实,花糕吃的并不多,主要是图个吉利的寓意。母亲和姐姐的手都很巧,蒸出来的花糕饱满又好看。
除了能吃到各种馅的包子和很多好吃的东西,我最喜欢吃的还是果子。在农村,果子的种类繁多,但并不是现在市场上的知名品牌,都是商户自家做的果子,圆的、方的、柱形的,形状各异,口味很好。其中,三刀和白色的糖角,还有方块果子是我的首选。虽然我后来在外面的这些年里很少吃到,但是记忆中的味道一直都在。每当回味起来,一种甜蜜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后来,我参军到了部队。由于纪律规定,加上实际工作需要,一般结婚后才能回老家过年。即便是能回去,我到老家的时候母亲早已把所有吃的用的都准备好了。
近几年,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生活富裕了。可惜过年的时候,家里再也没有母亲忙碌的身影了,我也再没有帮母亲烧过锅。反而是大姐,每年在知道我们要回老家过年后,都会提前买好春联,买好鸡鸭鱼羊牛猪肉,蒸各种口味的包子和馍,还有花糕,给我们收拾好屋子,等着我们一大家人回老家过年。
现在,我又到了新单位,今年是我转业后回老家过的第一个春节。只是工作单位距离老家较远,我常年在外的时间远远超过在老家的时间,但我很清楚,那颗心一直在老家。虽然在老家只有短短的四五天,但只要能回去,我都会回老家过年。对我来说,哪怕只是看一眼,也是一种慰藉,一种满足;在过年的时候能有人挂念,有人期盼,能买到一张返乡的车票,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