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陵渔人的头像

武陵渔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6
分享

碗盏里那泡“明前茶”

前几日,收到老朋友从家乡寄来的明前茶,如获至宝,喜不自胜,勾起许多碎片记忆。

其实,作为信阳人,我并不懂茶,对“信阳毛尖”知之了了,更不懂茶道,日常也喝茶,基本上是“得啥是啥”,没什么讲究。喝茶本就有雅俗之分,各随所爱,各得自在好了。原因就在于,雅有雅的底蕴,俗有俗的味道。

且看,稍早年代的影视戏曲、文学作品里的场景,大户人家来了客人,主人吩咐丫鬟下人上茶。茶沏好后,丫鬟端着托盘到会客厅,托盘里盛着茶碗,先宾后主分别呈上,主人客气地邀请“请喝茶”。客主双方端起茶托,用杯盖撩拨着茶叶,闻香品茗,叙事畅谈。宾主双方谦让客气,礼貌有加。如今,在一些单位尤其是企业,企业家朋友办公室也设置一个大茶台,来了朋友或者合作伙伴,也是“烧水、沏茶、洗杯、倒茶”殷勤备至,把“茶”言欢,好不畅快。古今形式变换,可用心待客宾主承欢的意涵未变,彰显了中华文化中的茶道内涵与待客之道。茶之雅藉此传承。

但俗并不等于乱,不等于粗劣,更不是不讲究,只是茶已经融入血液,嵌在日常,也没那么多“装模作样”的仪式。信阳人都喝茶,不论男女老少,对茶还是有讲究的。比如选茶,有“明前茶”、“雨前茶”,再不济也有粗茶,或者叫作老叶片子。之所以叫明前茶,是因为在清明节前采摘,气温低,茶树生长缓慢,嫩芽积累养分较多。明前茶多为嫩芽或一芽一叶初展,茶形细嫩紧实,色泽翠绿油光,成品茶白毫显露。氨基酸含量高,苦涩味低,口感鲜甜柔和,香气清雅持久,汤色碧绿或清黄,适合偏好鲜爽口感的朋友,不适合追求浓醇滋味的人群。因稀少,价格稍高,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再说喝茶,有一种调侃式话语流传,“玻璃杯里没有半杯茶叶都不叫信阳人”。坊间一个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某个信阳人到外地出差时间久了,自带茶叶喝完,坐绿皮车从北京返回信阳途中,茶瘾患了,没茶叶猴急难耐,在火车上四处寻找,找不着买不到,急得在车厢来回乱窜。猛然,在车厢某个茶几上看到有个塑料杯泡着半杯茶叶。该先生如同发现“救命稻草”,两眼放光,直奔茶几旁询问茶杯的主人,也不顾及体面不体面、认识不认识,恳请茶杯主人让点茶叶给他解解馋,两人不仅攀上老乡,自此成为茶友。信阳人喝茶成瘾是有故事来历的。犹记孩童时代,夏天割麦或秋天割稻,大人们烧上一大吊子壶开水,抓上一把老茶叶片子泡着,带到地头一放,下地割麦割稻。渴了,嘴对着壶嘴“咕咚咕咚”几大口,半壶茶叶水下肚,打个饱嗝,听听茶水在肚子里“咣当”几声,暑气消减了一多半,坐在树荫底下歇息一会儿,抽袋烟唠个嗑,沐浴四野的热风,提神又解乏,有种“旱烟袋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畅然,喝茶俨然是劳动间隙的享受。讲究点爱卫生的,竹篾箩子里带上几个敞口大海碗,或茶杯,或茶盅,邻里没带水,渴了想讨口水喝,吱应一声,自己掂起吊子壶自斟自饮,茶水不值几个钱,却融洽了邻里;不讲究卫生的,或者主人没有带茶碗茶杯什么的,即使别人对着吊子壶喝过了,用手象征性地擦擦壶嘴,对着吊子壶也灌上几口,咽下茶叶水的同时,也有丁点别人留下的口水,庄稼人不在乎,也不会嫌弃。茶水在这时俨然成了邻里之间的“润滑剂”。每到逢年过节,或者红白喜事,客人来了,再不成(信阳话不像样、质量不好的意思)的老叶片子泡杯茶也是敬意,客人喝不喝,主人得倒。不像北方有些地区,白开水也叫“茶”。在信阳,客人到家,主人端上白开水,如果不解释一下茶叶没了,客人会误以为主人不尊重自己,有意怠慢。遇上火气大点的客人会“愤然离席,拂袖而去”。茶似乎是礼貌周全待客的符号。茶的日常功用可见一斑。

古人比我们更懂茶。文人常以茶寄托情怀,把茶誉为“清友”。西晋张华《博物志》载,茶提神醒脑,使人“夜不能睡”,有“不夜侯”之称。唐代施肩吾诗“茶为涤烦子”,茶还能洗涤烦恼。杜牧诗“茶称瑞草魁”,茶被称为百草之灵。古人对茶的“爱恨情仇”都体现在称谓上。我赶紧打开朋友的“明前茶”,其色如青,其状如针,似“麻雀屎”,白毫茸毛厚实,银灰白,绝对好茶。用80℃水冲泡,水汽氤氲,清香入鼻入肺,打开杯盖悠香绵延,吸溜几口茶水,咂摸咂摸,甘甜鲜爽刺激口舌生津,细品一下,里边夹杂着淡淡的泥土味灶火味,那是家乡的味道。写到这里,我不自禁地朝着大别山的方向颔首微笑,心中的那股思绪腾然,鼻子发酸。朋友的“明前茶”解了思乡之渴,我心底悄悄地把她称之为“乡芽”,甘醇清幽,回味无穷,爱之怜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